常德市水稻土肥管理技术探讨

2025-02-19 00:00:00黄友化
南方农业·下旬 2025年1期
关键词:水稻栽培

摘 要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科学管理土壤肥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为给湖南省常德市水稻栽培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以常德市水稻生产现状为基础,从土壤管理技术和肥料管理技术两方面介绍科学合理的土壤肥料管理措施。

关键词 水稻栽培;土壤管理;肥料管理;湖南省常德市

中图分类号:S511;S15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2.009

湖南省常德市大力发展水稻高产栽培,对于确保当地粮食供给、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土壤肥料管理是实现水稻高产的关键之一,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总结,有利于指导常德市乃至全省的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1 概况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曾是古代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常德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16.5~17.5 ℃,年降水量1 400 mm,无霜期在256 d以上。冬季常吹东北偏北风,夏季以东南偏南风为主,春秋两季则多受偏北风影响。常德市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已形成的主要土壤类型有暗黄棕壤、红壤、黄红壤、黄壤、水稻土和黑色石灰土等。这些土壤大多富含养分,在合理施肥条件下较适宜农作物生长。常德市素有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是湖南省重点粮食生产基地之一,2023年粮食播种面积58.88万hm2,示范面积达6.75万hm2;2024年,该市早稻种植面积达18.02万hm2。得益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耕作制度,常德市已成为湖南省乃至华中地区重要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

2 土壤管理技术

2.1 土壤检测技术

常德市水稻栽培过程中,土壤检测是土壤管理的关键环节,需要重点检测的指标包括以下3个。1)pH值。稻田土壤的理想pH值在6.0~6.5,过酸或过碱均会影响水稻生长和肥料利用效率。土壤pH值通常采用玻璃电极法或水杨酸盐溶液浸取法测定。2)有机质含量。常德市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要求在20~25 g·kg-1,过低会影响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检测常采用高锰酸盐氧化还原滴定法。3)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目前,常德市广泛采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全氮含量,采用NaOH熔融-钼锑抗比色法测全磷含量,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法测全钾含量。

除上述基本指标外,还需要检测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尤其是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目前常用碱解扩散法检测速效氮含量,采用0.5 mol·L-1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速效磷含量,采用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测速效钾含量。此外,要检测微量元素如铁、锌、硼等的含量,主要采用DTPA溶液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或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2]。

2.2 土壤改良技术

在水稻高产栽培过程中,合理的土壤改良技术对于保证土壤肥力、提高产量至关重要。1)对于酸性土壤,施加石灰是最常用的中和方法。主要使用熔渣灰、生石灰或消石灰等材料,施用量根据土壤酸度、目标pH值等因素确定。例如,对于pH值在5.0以下的强酸性土壤,建议每667 m2施加450~600 kg生石灰。石灰不仅能中和土壤酸度,还能提供钙、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对活化土壤中的磷素等养分也有积极作用。施加石灰后,需要翻耕将石灰与土壤充分混匀,并注意跟踪监测土壤pH值变化。2)对于轻度盐渍化的土壤,可采用漫灌排盐法,使用优质水源在田间营造积水层,促使盐分向更深土层渗透或外排。3)对于中度盐渍化土壤,则需要先灌溉大量淡水浸渍排盐,随后再依次通过深翻晒土、施用有机质、投加改良剂等方式集成治理。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施用高效绿色缓释型土壤改良剂成为治理盐渍化土壤的新兴方法。这种改良剂能够持久改善土壤透排水性,提高盐分排除率。此外,可通过增施有机质提升常德市水稻栽培土壤质量。常见的有机肥源包括秸秆、腐熟农家肥、绿肥作物等。秸秆还田是最便利的有机质施用措施,一般先将水稻秸秆切碎,再通过深翻将其混入土壤深处15 cm以上,翻耕时要确保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以提高秸秆的分解效率和利用率[3]。

2.3 土壤保护技术

土壤保护技术主要指通过一系列农艺措施预防或减缓土壤退化,以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常见的土壤保护技术包括保护性耕作、覆盖物利用、秸秆覆盖还田等。1)保护性耕作是指在作物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或避免翻埋作物残渣,保持地表有一层植物残渣遗留,从而减少风蚀、水蚀,保持土壤的孔隙度。其具体做法包括免耕、少耕、垄沟作垄等。采取这些措施,不仅可减少土壤流失,还有利于保持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渗透性。2)覆盖物利用是指在作物生长期间,利用植物残渣、编织物等遮盖地表,起到保护作用。在覆盖物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其降解特性和经济性,生物降解膜和稻草编织物是常德市农业生产中较为普遍的选择。生物降解地膜是一种新型的覆盖材料,使用2~3个月后可自然降解,避免造成白色污染。稻草编织物纤维结构疏松,既能保水保肥,又可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在利用覆盖物进行土壤保护时,覆盖厚度一般以3~5 cm为宜。3)秸秆覆盖还田是指将收获后的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利用秸秆进行覆盖保护。秸秆作为廉价易得的农业副产物,成本较低,使用方便。同时,秸秆覆盖地表可缓解土壤板结和干裂问题。秸秆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养分元素,还田可减轻化肥施用负担。但需要注意控制秸秆用量,每667 m2建议使用150~250 kg,避免过量引发病虫害。

3 肥料管理技术

3.1 化肥施用技术

化肥种类需要根据作物生长阶段的不同养分需求确定。一般来说,水稻前期生长对氮素的需求较大,可选用尿素、硝酸铵等速效氮肥;中后期则应注重补充磷钾,如磷酸二氢钾等。同时,不能忽视微量元素如锌、铁、硼等对于水稻生长发育的重要作用,应适当添加相应的微肥。

肥料用量需要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和目标产量来确定。按照常德市农业农村局发布的《常德市水稻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对于早稻,当目标产量在375~450 kg时,可选用配方为m(N)∶m(P2O5)∶m(K2O)=20∶8∶12的复合肥,每667 m2用量35~40 kg;或者选用m(N)∶m(P2O5)∶m(K2O)=25∶10∶16的复合肥,每667 m2用量30~35 kg。若目标产量超过450 kg,则需要分别相应提高每667 m2施肥量为40~45 kg或35~40 kg。对于晚稻,主推m(N)∶m(P2O5)∶m(K2O)=25∶10∶16的复合肥,目标产量400~500 kg时每667 m2施用34~38 kg,目标产量超过500 kg时每667 m2施用36~40 kg。

中稻栽培同样采用m(N)∶m(P2O5)∶m(K2O)=25∶10∶16的复合肥,目标产量在500~600 kg时每667 m2施用42~50 kg,更高产量则每667 m2需要施用45~55 kg。值得注意的是,在秸秆还田地块可适当减少钾肥用量,对于缺锌土壤,每667 m2需补充1 kg锌肥,以确保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施肥时期的把握是化肥施用的关键环节。水稻全生育期一般可分为基肥、分蘖肥、穗肥和粒肥4个施肥时期。1)基肥应在移栽前施入土壤,该阶段施肥量占总施肥量的40%左右,主要提供水稻生长前期的营养。2)分蘖肥通常在水稻移栽或插秧后的15~30 d内施用,该时期是增加分蘖数的关键时期,适量补充氮肥有利于增加穗数。3)穗肥在水稻灌浆期、幼穗刚抽出时施用,重点需要补充磷钾,以促进穗型发育和籽粒充实。4)粒肥应该在水稻抽穗后施用,主要起到延缓叶片老化、增加籽粒质量的作用[4]。每个时期的施肥量需要结合土壤肥力状况、水稻品种特性等具体确定。

施肥方式的选择上,一般以机械撒施为主,同时搭配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或叶面喷施。机械撒施具体可采取条施、灌施或全面撒施等方式。条施是将肥料在作物根系周围条状施入,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灌施则是在田间水渠中撒施肥料,利用水流将肥料带到作物根际;而全面撒施是将肥料均匀撒播在整个田面,常用于基肥施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是通过灌溉系统将肥料溶液均匀输送到田间,能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实现连续精准施肥。叶面喷施则是利用作物叶面对特殊种类肥料的吸收转运作用,快速补充部分养分,如氮、锌等。不同的施肥方式应结合肥料特性、作物需求和实际生产条件加以选择,既要考虑施肥效率,也要注重方便操作、环境友好。

施肥过量可在短期内提高作物产量,但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土壤硝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还会增加成本;而施肥不足会影响作物生长。为缓解这类问题,需要根据常德市的实际情况,建立测土配方数据库,结合当地土壤类型、肥力状况、品种特性、气候条件等,运用遥感和信息技术手段,对每块田间的肥力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和量化计算,制订切合实际的精准施肥方案,既能够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又能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2 有机肥管理技术

常德市有机肥资源丰富,除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工业有机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等也可以经过无害化处理制成有机肥。各类有机质资源均可经过适当的堆肥或发酵过程,转化为营养成分丰富、有益微生物活跃的腐殖质肥料,用于改善土壤,提高水稻产量。

有机肥的施用方式灵活多样,可进行原状撒施,也可与无机肥料复混施用。常见的施用方式有拌种、底肥撒施、穴肥施用、分期追肥等。对于常德市的水稻栽培而言,拌种和底肥撒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能为幼苗提供所需的维生素和养分[5]。拌种可显著改善水稻幼苗期生长状况,预防微量元素缺乏症状的发生。例如,为补充锌元素,可用硫酸锌拌种,包括浸种法和干拌法两种方式。浸种法是将水稻种子放入0.02%~0.05%的硫酸锌溶液中浸泡22~26 h,使种子充分吸收锌元素后捞出,在阴凉通风处晾干后播种。干拌法则是先用少量清水将硫酸锌粉末溶解成浆状,然后与种子充分搅拌,每千克种子用4~5 g硫酸锌粉末。底肥撒施以有机肥为主,选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饼肥等,每667 m2用量1 800~2 200 kg。施用时间应在整地前7~10 d,若土壤偏酸,可同时配施石灰性材料调节土壤pH值。有机肥料施用后,还需要注意与耕作措施的合理配合。适度翻耕将有机质均匀混入土壤,增加其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加快其分解过程。

3.3 绿肥种植技术

绿肥作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有机质含量、维护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常德市适宜种植的主要绿肥作物包括豆科植物和十字花科植物等。豆科绿肥作物如绿豆、大豆、农吉利等,不仅可以固氮增加土壤氮素,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十字花科绿肥作物如芸薹、蔓菁等,根系发达且含硫量高,能够改良重钙土壤。

绿肥作物的种植时间需要根据水稻生长期安排,通常将其种植于水稻收获后的秋季或春耕前。秋季可利用秋分至10月上旬这段时间播种越冬绿肥,如芸薹、黑麦等;春季则可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播种夏绿肥,如农吉利等。绿肥作物生育期60~90 d,待长至孕穗期或开花期时即可翻入土壤作为基肥。

绿肥作物的种植管理是确保其高产优质的关键。1)选用优良品种,可采用当地推荐的高产、抗性强的绿肥品种。2)做好播种管理,掌握适宜的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深度,保证全面出苗。3)注意中期管理,适时补充水肥、防治病虫草害。4)做好还田管理,结合绿肥物候期、土壤湿度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深翻方式,将绿肥作物全部翻入土中。

4 结语

常德市大力推广先进的土壤肥料管理技术,对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提高水稻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未来,应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强化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引导农户科学施肥,从而进一步提升常德市粮食产能。

参考文献:

[1] 朱丝路.水稻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研究[J].黑龙江粮食,2023(7):64-66.

[2] 霍冉.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模式推广[J].农村科学实验,2023(10):52-54.

[3] 肖敏,谢辉,李萍,等.优质富硒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江西农业,2023(18):5-7.

[4] 罗忠秀.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与病虫害防治研究[J].河北农机,2023(8):78-80.

[5] 夏晶.浅谈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2023(2):13-15.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水稻栽培
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初探
农业与技术(2017年9期)2017-05-28 16:08:00
水稻栽培技术的科学创新与发展探讨
农业与技术(2017年8期)2017-05-20 23:15:50
高产优质水稻栽培生产技术初探
新农村(2017年2期)2017-05-20 10:02:12
水稻栽培“三定”技术应用要点分析
广西农学报(2016年5期)2017-05-17 16:42:31
水稻品质应用水稻栽培技术措施的影响分析
浅谈水稻栽培技术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
梅河口地区水稻科学栽培与农民老经验的冲突
水稻栽培中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