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凭借不可抗拒的迅猛之势,正在向人文领域拓展,人文研究与数字技术的融合程度逐渐加深,由最初简单的图书、报刊、照片、音频等人文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发展到现在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对人文资料进行量化分析、数据信息统计及智能化处理。新时期的图书馆务必要使用数字化技术强化人文服务,并扫清其中存在的障碍,从根本上提高数字人文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受众满意度。
关键词:图书馆;人文服务;障碍;对策;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25)01-0116-03
所谓数字人文,是针对计算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交叉领域,并进行学习、研究及发明创新的一门学科。从本质上说,数字人文就是方法论。从数字人文的研究范围看,其是一门交叉型学科,涵盖电子信息调查、分析、综合与表达等多项内容。数字人文存在的价值就是运用媒体影响人文学科,其在各学科中的地位与比较文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不相上下,该领域不仅有教学型专家和研究型专家,还有艺术界专家和人文界专家,更有电子出版专家和计算分析专家等。数字人文的不断发展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建设提供了诸多契机,未来也必然会使知识服务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1 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障碍解析
1. 1 馆藏资源建设面对的挑战
目前,很多图书馆的纸质资源仍然在整体馆藏资源中占有较大比例,数字资源和电子资源所占的比例则相对较小。在数字人文背景下,读者阅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传统单一化的纸质阅读向手机阅读、电脑阅读转变,因此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只有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才能真正满足各类读者的阅读需求。人文社科类馆藏资源分类十分具体,学科范围也较为广泛,会对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为国家科研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支持。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一定要树立互联网思维,突破学科间的壁垒,并做好文献二次分配和二次排序等工作,为图书馆数字人文创新服务的开展夯实根基。
1. 2 馆员素质建设面对的挑战
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数字人文学科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一些图书馆因受技术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未能委派专职人员负责数字人文技术服务工作,为此,各馆需要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彰显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信息技术、服务理念及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提升馆员队伍的工作能力和岗位素养。图书馆不仅要注重培养馆员素养,还要招贤纳士,引进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组建不同学科背景的数字人文服务团队,致力于不同层次的服务研究,完善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服务机制。
1. 3 技术建设面对的挑战
数字人文技术实际上指集数据管理技术、数字化技术、可视化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图书馆对外提供服务一定要实现对多学科的融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拓宽服务范畴。在新时期背景下,图书馆要想在数字人文服务中突破各项技术难题,一定要与高新技术企业达成合作,这也对图书馆技术测评和技术分析等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
1. 4 服务模式面对的挑战
图书馆的人文社科知识服务实际上就是读者到馆借阅纸质图书,这种服务模式十分被动。在数字人文背景下,图书馆的人文社科服务建设首当其冲是构建完善的联合服务机制及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机制,这要求图书馆竭力做好知识挖掘服务,通过知识挖掘将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水平。
2 图书馆在数字人文服务中具备的优势
2. 1 馆藏方面的优势
众所周知,馆藏资源是评价图书馆建设质量好坏的关键指标之一,同时也是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等政策和方针的出台,各地图书馆都在馆藏资源建设中投入了大量资金,馆藏资源日渐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图书馆馆藏资源正在从纸质文献向数字文献转变,并按照自身发展特点建设了专业数据库和数字人文数据库。
2. 2 服务方面的优势
图书馆学科馆员拥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巧,熟悉数字出版、数字监管及数字编辑,具备优秀的数字资源搜集能力、信息整理能力及信息保存能力,可按照各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针对性地完成数字资源收集、整理及开发利用等工作,还能在与其他馆员的通力合作中构建优质的馆藏数字资源,为读者提供精细化的数字学术服务,推动数字人文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2. 3 技术方面的优势
数字人文工作者非常关心的是将数字资源用于文化遗产展示,以及对学术资源进行数字化分析和保存,因此,馆藏实体作品的数字化研究便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需要注意的是,要想顺利完成上述研究过程,图书馆就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作支撑。目前,各地图书馆均配备了专业化的技术馆员,这些馆员比较了解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技术,可深入分析数字人文学科内容,并协助图书馆其他部门实现对学术成果的数字化处理,为图书馆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4 协作方面的优势
图书馆具备明显的学科交叉融合特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图书馆可加强与不同研究机构、研究领域及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集合技术提供方、馆员、图书馆管理者、资助人员、研究人员等各方力量,共同对外提供综合性服务,有利于新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的制定与开发,产生诸多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积累更多研究经验。
3 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对策
3. 1 创建数字人文研究部门
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部门使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智力投入、人文研究及人文实验,为人文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合作和数据保障,其主要目标是研究新技术对人文学科造成的影响,不断创新人文领域相关知识,提升人文领域科研成效。由于图书馆在资源、管理及服务等方面具备先天优势,因此可牵头成立数字人文研究机构,以拓展数字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数字人文研究部门的工作内容包括研究工具开发、知识产品生产及对研究过程进行指导,也囊括数字资源建设和数字人文培训等工作。数字人文研究部门要对社会人文学科相关力量进行整合,通过多元化合作为数字人文的发展保驾护航,为数字人文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和丰富的数据资源支持。
3. 2 加强数字人文馆员队伍建设
数字人文服务实际上归属跨学科新兴研究领域范畴,需要得到专业人员的支持,对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服务技能等提出了较高要求。馆员不仅要有人文社科知识储备,还要具备数据挖掘能力、信息组织能力、信息管理能力、数据库建设能力等。目前,我国图书馆对数字人文的研究尚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数字人文馆员数量相对较少,培训工作还没有形成体系,馆员的知识结构单一,且整体素养也不高,传统服务意识根深蒂固。为此,图书馆需要与其他图书馆加强合作,密切关注数字人文领域的发展走向,全面提升馆员的综合素养,契合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图书馆要加强数字人文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制订行之有效的数字人文馆员培养计划,积极开展馆员培训工作,有效提升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水平,满足广大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3. 3 基于数字人文项目需求强化服务建设
图书馆应掌握读者对数字人文项目的具体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提供数字人文服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馆藏优势和技术优势,主动参与数字人文学科项目建设,为读者提供深入细致的文献咨询服务。图书馆应灵活应用先进的文本挖掘技术做好深度分析工作,突破图书馆传统人文研究的困境。以“美国南部纪实”为例,该数字人文服务模式就是应用情感分析工具、实体识别工具及词频统计工具等挖掘文本,为读者更好地利用数字资源提供帮助。图书馆应按照读者的具体需求,为其提供科研支持工具、导航服务及科研咨询服务等,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
3. 4 加大数字人文项目宣传及推广力度
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优势,利用微博、微信等为广大读者普及与数字人文相关的知识,积极宣传数字人文的内涵及重要性,通过打造专题的方式向读者推送我国有关数字人文服务的最新科研成果。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组织论坛、讲座及研讨会等活动,积极开展数字人文资源推广工作,也可以在图书馆的醒目位置张贴特色数据库宣传海报,提升数字人文服务工作的影响力,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人文学科与数字技术之间的关系正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性质和影响也在不断改变,数字人文格局的形成深化了公众对上述关系的理解。作为最传统且最关键的知识服务机构和文献资源保障机构,图书馆在面对数字人文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一定要对自身服务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知识优势及资源优势,全面提升数字人文服务质量,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刘炜.作为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图书馆:从不可或缺到无可替代[J].图书馆论坛,2020(5):2.
[2] 傅敏.基于活动理论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模型研究:以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实践为对象分析[J].新世纪图书馆,2021(10):5.
[3] 夏翠娟.面向人文研究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试论图书馆学对数字人文的方法论贡献[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0(3):14.
[4] 杨滋荣,熊回香,蒋合领.国外图书馆支持数字人文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6(24):122-129.
(编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