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突破

2025-02-18 00:00:00夏云峰杨万贺
现代商贸工业 2025年4期
关键词:全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全媒体使世界互联互通,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时空界限,这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积极顺应全媒体时代的要求,努力发掘并充分发挥全媒体优势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作用,突破困境和挑战,通过提高教育主客体网络媒介素养,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同全媒体的高度融合,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全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4.00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1]。全媒体时代是信息爆炸、交融、共享的时代,当互联网进入Web3.0时代,万物通过网络世界互联互通,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突破时空的界限,这一方面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应该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发挥全媒体优势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赋能作用,突破困境和挑战,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同全媒体技术的高度融合,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完成立德树人任务。

1"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理论与实践互契度加深。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全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极大地拓宽了这一渠道,大学生感同身受或直接关心、关注的热门事件、典型事件及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可迅速转化为教学案例,这一方面极大扩展了相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范畴,同时也使理论与实践互契程度不断加深。在全媒体视角下,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求知欲望得到充分保障和满足,相比较于课堂理论的艰深晦涩、刻板教条和脱离现实,他们更乐于徜徉网络搜索正在发生发展的时事热点,并结合自身学识,参考多方意见和评论进行独立思考判断。

(2)网络媒介素养能力加强。全媒体时代,由于媒介素养的差异和信息鸿沟的客观存在,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2]。全媒体具有交互性输出特点,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话语体系在高效的运行机制环境下,能够通过技术算法等维度的不断革新,精准地推送给大学生目标群体,更好地为他们解疑答惑,提升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和网络媒介素养。全媒体开放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的复杂性,而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增加,能够促使大学生思辨能力增强,能够去莠存良,自觉抵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立的思潮和观点。媒介素养较高的网络平台在推送内容和话语表达时,更能获得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同时也能对媒介素养较低的大学生进行批判和引导,协助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3)网络思政教育接受度加大。全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扩大了影响力和被接受度。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能够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引导,参与到“慕课”“易班”“学习强国”和学校官网等专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学习。在全媒体背景下不容忽视的是,一些非专业思政平台甚至是娱乐平台也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并非只关注网络平台上的娱乐内容,而是有亲身参与社会活动的强烈愿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图片、短视频、动漫等多种形式体现,特别是VR、AR、3D等新数字技术的发展,让二维平面的叙述转变为可视化和交互式的全新样态,极大地扩大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被接受的广度和深度。

2"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1)教育主客体互契度有待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界限尽管相对模糊,但主客体地位依旧存在。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主体是教育者,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支配地位,掌握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套流程,往往通过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向大学生客体宣示公信力、权威性和价值指向。教育主体与客体不是互相表达的关系,而是带有目的性、计划性的“教与学”和“予与取”的宣导关系。在全媒体视域下,人人都是主体,人人皆可发声,主客体双方的关系和话语语境发生了从单向传输到双向交流的深刻变革,推动教育主体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学识背景和真情实感,重构对话方式,架起情感桥梁,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网络社会中,刻板强势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受到泛娱乐文化和后喻文化的挑战,难以适应全媒体场域中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话语,面对国内外突发或复杂的公共事件时常常存在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对敏感问题回应不及时,甚至会采取不回应、不理睬的态度,更难以满足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和表达欲望,迫切需要沟通和反馈的需求。这必然加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被动局面,使教育客体转向其他能够满足其个人需求和情感表达的非主流信息或非理性表达,加之网络大数据算法会根据用户的表达习惯和表达倾向持续推送相关信息,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需求就会减弱,使主客体之间渐行渐远,难以有效契合,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媒体环境中的规范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的有效发挥。

(2)教育内容创新力有待加强。全媒体时代,各地高校纷纷顺应时势,开始引进和搭建各种学习平台和网络载体,官方微博、微信、抖音自媒体、网站等的网络教育形式层出不穷,但点击率和关注度都很有限,成效不如预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高校作为官方的育人主体,大多是利用全媒体平台,把学校的政策、官方新闻和教材中的理论发布到网络中,或者将权威专家的解读和评论转发出来,传播方式仍旧是灌输式的,且考虑到引发舆情的风险因素,往往关闭评论和禁止互动,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搬硬套和同质化的教育内容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接受的意愿不高,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与此相对的,全媒体时代的网上社交平台逐渐增多,大学生的网络生活特别丰富,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分享自己的动态、了解娱乐资讯,关注观看感兴趣的创意短视频作品,这些泛娱乐化倾向严重的内容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高校虽然在形式上利用了全媒体的技术,但在思想上还没有形成创新意识,在实践目标上还没有达成预期。

(3)教育环境管控有待改善。良好有序的网络空间环境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前提。由于网络空间具有开放性、隐蔽性的特点,许多负面信息、亚文化信息甚至非法信息能够在网上传播,污染了网络空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错误的意识形态观念和思潮以隐蔽的方式在网络上蔓延,对脆弱得缺乏判断力的年轻大学生形成冲击和不良引导,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挑战和阻碍。网络空间环境建设比现实复杂很多,除去技术因素,每一个网民都是网络环境构建的参与者,他们的每一个活动都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影响其他网民和网络环境。因此,全媒体时代,网络教育环境的改善要充分考虑到网络开放度、娱乐化、多元化的特点,要在保证大学生理性参与政治话题和公共事务议题讨论的前提下,开展有序的网络治理,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使之在网络空间的优化和治理中发挥正向作用。

3"全媒体场域中突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对策

3.1"提高教育主客体网络媒介素养,提升互契度

“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价值追求和核心策略选择”[3]。教育的主体要以提升政治素养为第一要务,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这是保证真理性和科学性的前提。要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清醒地辨识网络上庞杂和极具迷惑性的信息,特别是面对西方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的入侵,能够坚定正确方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主体要运用好网络载体,通过精准的分析和判断,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参与网络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建立和谐互契的网络互动关系。大学生要培养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主动意识,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好的网络教育平台获取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在网络上提升自身的约束能力,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中所谓的自由也是相对的,要树立底线思维,提升网络媒介道德素养,运用规范正确的网络话语,传播正能量,对网络不良信息和行为要予以制止。

3.2"创新网络思政教育形式与内容,提升关注度

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创新。要以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为前提,以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同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做好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结合的文章,坚持讲好“中国故事”,通过网络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故事的兴趣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自主学习意识。二是创新大数据精准思政运行机制与推进策略。“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单方面的灌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与作用场域是线上与线下相叠加的‘虚拟—现实’共时存在的复杂空间”[5]。传统思政课堂的教学方式往往存在理论深度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互契度不高的问题,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效果不理想。而全媒体时代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以大学生实际精神需求和热点关注为导向,将国内外热点事件与校园最新资讯及时、精准地推送平台粉丝的手机上,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6]。因此,要善于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掌握大学生普遍的需求与关注,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创新和动态调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精准推送,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效。三是创新“生活+思政”“学习+思政”“社交+思政”多维度参与模式。全媒体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越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和条件,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网络合法有序地表达自己对政治、公共事务管理等活动的看法和建议,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是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也是一种实践学习或受教育的过程”。因此,要树立全媒体思维,引导大学生以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前提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把网络的各种平台视为第二课堂,善于运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话语体系,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例如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制作党史中的重要历史时刻,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利用网络情景剧的方式传播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大学生的切身思考,通过制作警示教育片,引导大学生遵纪守法等,只有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才能真正地使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提升思想素养。

3.3"改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升保障度

一是提升网络参与者道德意识,增强自律自护能力。全媒体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自媒体的异军突起,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成为信息的发布者。要提升信息发布人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内容。自觉追求高级趣味和价值理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将网络与现实世界同等看待,时刻保持自律警觉,促进网络生态环境的治理。二是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健全舆论引导机制。习近平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7]。目前,各大主流媒体都在抖音平台开通了官方账号。人民日报粉丝量达1.7亿,“央视新闻”粉丝数量达到"1.6亿。短视频新闻信息的发布深受用户的喜爱,有国家大政方针、重要访问、重大会议精神的报道,也有贴近百姓生活的热点事件,对广大网民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对大学生更是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主流官方媒体要提高其舆论引导能力,充分利用专业、及时、权威的信息发布和热点事件评论,增加对大学生的正向舆情说服力、感召力、引导力。三是深化网络监管效能,及时关注反馈和反应。网络的开放性使多元思潮和意识形态相互碰撞,对大学生形成强烈干扰,为网络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挑战。高校应履行监管职能,强化网络监督职责,健全网络监管体系和反馈机制,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要向大学生群体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对不同的网络媒体实行分类监管,同时要形成健全的反馈机制,提升网络信息水平,对大学生的反馈意见要及时整改,对大学生的合理诉求要尽快解决,增强大学的网络政治参与感、责任感,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以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提高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001).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20223.

[3]程京武,熊枫.新媒体场域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供需互契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2):6668.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5.

[5]刘晓琳,曹银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殊性及其传播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2):6265.

[6]田川,熊明巧,万泱,等.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1,(05):6671.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4.

猜你喜欢
全媒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6:54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28:14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6:45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0:36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32:27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6:57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9:13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