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意味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演进,而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显示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紧密关联。近代以来,借由西方理论资源改造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曾经是中国人探求自身现代化道路的一条主线。而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日益显现出其在避免西方现代化的种种弊端和孕育新型现代化道路中的独特价值。这一语境赋予了包括曲艺艺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使命任务。曲艺评论作为一种沟通理论与实践的话语形态,在推动中华曲艺在新时代守正创新、赓续发展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基础性、支撑性和引领性作用。本文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曲艺评论的时代使命与经验范式出发,对新时代加强曲艺评论工作的相关议题进行探讨。
(一)深化理论阐释,坚持“两个结合”,推动曲艺理论评论话语更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列,提出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命题,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之视为“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重要路径①,彰显了强大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我们从更为宏阔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包括曲艺艺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蕴、时代价值、美学精神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基础。新时代曲艺理论评论工作必须在坚持“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认识曲艺发展历史、把握曲艺当代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激活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理论中的资源性学术话语”“整合近代以来曲艺学研究中的既定及公认的概念术语”,并“在新时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进程中借鉴当代文论、西方文论而多元建构形成的曲艺理论评论话语”。②通过曲艺理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和持续更新,为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曲艺力量。
(二)坚定文化自信,高扬主体精神,推动曲艺艺术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③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同文明的交汇、碰撞甚至冲突日趋频繁,新科技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既有伦理规范带来空前挑战,不同的文明对话语境、不同的科技表现手段深刻影响着包括曲艺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传播策略和传承机制。如何在这一新的时代语境中实现中华曲艺的赓续发展,是曲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必须回答的重要命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秉持守正创新的发展观,在新时代曲艺创演和理论评论实践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坚守中华曲艺美学的主体地位,推动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表达内容和方式的有机衔接。不断提升对曲艺独特审美特点、审美价值、美学精神的认知和用以指导理论评论实践的能力水平,加强对现当代新曲艺美学的总结和发展,密切关注当下曲艺创作动态,敏锐捕捉和提炼曲艺创演中展现出来的新美质、新品格,以理论评论的创新实践推动新时代曲艺艺术创作方法的深化、叙事话语的更新、时代品格的重塑。
(三)站稳人民立场,强化价值引领,推动曲艺创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曲艺艺术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新时代担负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重任。曲艺评论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紧密结合新时代曲艺创演实践,当好创作的镜子,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④要“推出更多同新时代相匹配的文化精品,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倡导多样风格,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⑤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认为,一个学科及其学科共同体总是在特定学科的“范式”下思考和研究的,范式的出现为某一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探索提供共同的理论框架或规则,标志着一门科学的形成。⑥曲艺作为一个新近才被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的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虽然已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曲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的工作当中,但很难说已经具有了业内公认、体系完善的研究和评论范式,这显然是与曲艺学科建设的现实需要不相匹配的。本文尝试提出当前曲艺理论评论的3个经验范式,与各位方家商榷。
(一)溯源出新:珍视并激活传统曲艺理论评论资源
虽然曲艺艺术进入我国学科体系较晚,系统化的理论建构较为薄弱,但新时代曲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并非没有传统理论资源可资借鉴。且不论自秦汉魏晋以来,不同时期人们对不同形式说唱艺术的记录与品评,单就清中叶以后现代曲种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在艺人之间广泛流传的艺谚艺诀来说,就是我们认识中华曲艺特性和规律、探究曲艺美学精神的重要理论资源。同时,20世纪以来,很多先进知识分子从重新审视中华文化的高度对大鼓、弹词、相声、快板、评书等民间曲艺的文本与表演进行的研究,从各类说唱艺术形式宣传新思想、倡导新风尚的角度开展的创作与研究实践,从推动曲艺传承发展角度开展的曲艺史论研究,是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曲艺艺术发展衍生出的理论评论“新传统”的重要呈现。新时代多元文化语境中,曲艺小剧场持续火爆、曲艺直播方兴未艾、网络曲艺话题五花八门热度不减、曲艺受众日益庞大却严重分化、曲艺创演和传承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曲艺实践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严重考验着曲艺理论、评论的阐释力和指导实践的有效性。新时代曲艺理论评论话语亟需在激活新、老两个方面传统理论资源的基础上,直面曲艺实践的当下境遇,并将已有曲艺理论资源融入新时代曲艺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之中,建构一种既源于传统又给予当前曲艺实践以回应的新时代曲艺研究与评论范式。目前,这一思路已经成为曲艺界所普遍采用的曲艺理论和评论建设主流范式。如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对体量宏大的艺谚艺诀进行了详细的分门别类,且在此基础上将一个个艺谚艺诀条目作为系统解读曲艺本质规律的‘命题’,由此延展成为一篇篇可读性极强的曲艺理论文章,……激活了曲艺传统理论与现代曲艺思维的智慧风暴,在曲艺传统基础上形成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创新发展之势”。⑦再如,吴文科《对新曲艺的形成与发展的思索》一文站在当代曲艺发展的角度对“五四”以来新曲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对新曲艺的重要成就、宝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系统总结。⑧近年来,潘讯、林宇、程帅等人的研究则进一步深化了王朝闻、老舍、赵树理曲艺理论评论资源的当代转换。⑨
(二)感温知暖:自觉融入当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曲艺评论不仅是曲艺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方面。当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各艺术门类立足当代中国实践的创新探索的同时,具体艺术门类的理论评论话语实践也因其对时代文艺总体发展课题的回应,而具有被其他艺术门类所借鉴和转化发展的可能。对于家底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曲艺理论评论工作来说,融入当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在中国艺术学发展的整体语境和其他艺术门类基于当代中国实践的理论创新创造中感悟理论深度、实践热度和时代温度,并将之转化为拓展曲艺理论评论话语、增强理论评论阐释力和影响力的方法论资源,不失为当前推动曲艺理论评论建设的有效手段。
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艺术学领域在文化自信逐步增强的时代背景下,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不断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话语方式,为构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新世纪初,“国家形象”话语出现在包括电影学、电视学、美术学、戏剧学等在内的艺术学各个领域,被各艺术领域的研究者讨论至今仍然热度不减,为人们思考艺术中的国家形象建构机制,以及在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提供了话语资源。新时代以来,新乡土叙事、新乡土文学、新乡土主义、新乡村精神的讨论在学术界持续发酵,而且横跨文学、建筑与艺术等不同领域,虽然其中对“新乡土”的界定各有不同,但无疑它们都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土中国”的发展实践及其文化表征密切相关。“新乡土叙事”等话语资源所蕴含的对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的精准把握、对新时代文艺所肩负的新使命的深刻揭示,对包括曲艺在内的各艺术门类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⑩同时,很多文艺理论研究者也从个人的长期思考出发,针对新时代以来中国艺术中已经形成和正在生长的新形态和新趋向进行了十分精彩的论述。王一川在其《流溯:当代中国艺术新美质》中提出“流溯是当代中国艺术中正生长着的一种新美质”的观点,并在梳理中国艺术美质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流溯的特质以及其在电视、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不同艺术门类中所呈现的不同风貌,同时指出,“流溯是现代中国社会在经历对古代传统的无情批判后重新反思和积极回望及重构的成果”。11以上这些话语资源都是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立足于回答当代中国文艺实践之问,作出的具有主体性、时代性和原创性的解答,是适应和引领我国文艺发展新形态的重要理论创新。新时代曲艺研究与评论应汲取这些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并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延展曲艺评论话语内涵,从而推动曲艺理论评论话语体系的加速构建。
需要指出的是,将曲艺研究与评论融入当代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不仅是指曲艺研究与评论从中国文艺评论整体和其他姊妹学科借鉴理论资源,还应为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具有曲艺艺术独特视角和发展经验的理论成果。当前曲艺理论和评论建构“从民俗学、音乐学等学科视域研究曲艺的成果多见,而基于曲艺思维研究其他姊妹艺术的代表性成果尚未出现”12,需要广大曲艺理论评论工作者立足曲艺发展历史和当代实践对中国文艺发展面临的时代课题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推出新的原创理论成果。
(三)化他为我:自信借鉴西方理论评论方法论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13这一科学论断说明,中国式现代化与各国现代化有共通之处,可以从其他国家现代化历程中借鉴有益资源,同时对其他国家现代化资源的借用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
在中国学术史上,王国维立足对《红楼梦》的批评研究,率先打破中国传统学术中索隐、考据等旧的研究范式,将叔本华的悲剧思想运用于文学批评,为中国文学批评引入了西方哲学理念,建构了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批评缺乏思辨的抽象概括能力的状况,对中国学术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14在曲艺研究中,对西方学术方法的借鉴运用最早发端于文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20世纪30年代,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将变文、诸宫调、宝卷、弹词、鼓词等曲艺形式纳入俗文学的视野予以关注,而对俗文学的关注实际上受到了严复、章太炎等人在20世纪初引入的西方社会学的影响。当前,一些社会学、人类学学科背景的学者对曲艺的关注和研究,亦是这种影响的延续,其中以唐力行主编的《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以及岳永逸、祝鹏程等人的研究最具代表性15。鲍震培的专著《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贾振鑫的专著《中国曲艺生态研究》分别受到源于西方的女性主义批评和生态学理论成果的影响。前者“对女性意识背后的环境和心理因素进行挖掘,为我们认识弹词女子作家创作原因和心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16后者则通过引入生态学的视角和方法,全面梳理和论述了中国曲艺的表现形态、传播形态、生态系统以及当代生态状况。更为难得的是,贾振鑫的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在探讨曲艺起源、分析曲艺现状时,自觉从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环境出发,把曲艺置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加以考察,并充分关注到了人民群众对曲艺的欣赏和接受,以及科技进步对曲艺艺术的影响等”,17可以说是“第二个结合”在曲艺基础理论建设领域的生动实践。
当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以及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颠覆式影响,曲艺传承、创演、传播等领域不断涌现各类热点现象、焦点问题,很难用既有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透析其现实基础、底层逻辑和文化指向,而借助西方传播学、社会学、生态学方法则更容易对其进行分条缕析的有效阐释。同时,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方法对于我们从新的角度更加深入认识曲艺历史与当代实践大有裨益。一个多世纪以来,经过一代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社会学等很多源自西方的学科及其研究范式已经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与中国社会实践的广泛互动中,日益呈现出中国学术的自身特色,相信当代曲艺理论和实践与这些学科研究思路的结合,也必然会推动曲艺理论评论工作展现出不同以往、更为多元的崭新面貌。
文艺评论作为一种对话性的言说方式,是“感性与理性的桥梁、理论与实践的纽带、学术与社会的连接”18,其内在规定性决定了评论者只有深刻感悟时代语境,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宽广视野认识思考时代的精神与主调、时代的创造与新变、时代的脉搏与生机、现实抒写的准确性与潮流性”19;只有真正深入曲艺创演现场,才能逐步培养起对曲艺作品、曲艺现象和创作思潮敏锐的感受力和精准的判断力,及时捕捉到当下曲艺创演的新气象,增强新时代曲艺评论的判断力和有效性;只有建立曲艺理论评论的本体自觉,才能打破既有思维模式,不断拓展曲艺研究和评论方法,推动曲艺理论评论话语更新,增强新时代曲艺评论的学理性和阐释力;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恪守批评伦理,才能做到针砭时弊、褒优贬劣,增强新时代曲艺评论的责任感和严肃性。本文对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曲艺评论的经验范式的探讨,是在分析曲艺发展的历史渊源、时代语境、使命任务,并对当前曲艺研究和评论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的一种经验性总结,其中不同的经验范式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曲艺实践的过程中相互融通,共同构成了当前曲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构的实践基础。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
②鲍震培:《“第二个结合”与曲艺理论评论话语体系构建》,《曲艺》,2024年第1期,第13—16页。
③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9月1日,第2版。
④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国文艺评论》,2022年第1期,第4—11页。
⑤李屹:《肩负新使命 启航新征程 开创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6期,第4—7页。
⑥[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8页。
⑦贾振鑫:《曲艺理论“双创”发展的新硕果—评<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曲艺》,2021年第7期,第65—66页。
⑧吴文科:《对新曲艺的形成与发展的思索》,《文艺研究》,1991年第4期,第100—104页。
⑨潘讯:《论王朝闻的苏州评弹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16—120页;林宇:《老舍的曲艺观及其特点与渊源》,《艺术评论》,2021年第2期,第56—63页;程帅:《作为理想与经验的“说唱文学”—以赵树理编辑《说说唱唱》为中心》,《文化与诗学》,2015年第2期,第117—139页。
⑩王笃祥:《“新乡土叙事”与曲艺新时代品格的构建》,《曲艺》,2024年第4期,第10—13页。
11王一川:《流溯:当代中国艺术新美质》,《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6期,第17—25页。
12贾振鑫:《中国曲艺生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第261页。
13习近平:《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求是》,2023年第16期,第4—8页。
14黄晖:《〈《红楼梦》评论〉与现代红学研究范式的转换》,《阅江学刊》,2013年第2期,第126—130页。
15岳永逸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有《空间、自我与社会:天桥街头艺人的生成与谱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老北京杂吧地:天桥的记忆与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等;祝鹏程的代表性著作有《文体的社会建构: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等。
16刘梦圆:《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综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221—224页。
17胡一峰:《一本“把点开活”的曲艺理论新著—<中国曲艺生态研究>评介》,《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8日,第9版。
18徐粤春:《文艺评论作为一种对话性的言说方式》,《中国艺术报》,2023年2月8日,第3版。
19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的理论根基》,《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1期,第16—25页。
[1]倪锺之:《中国曲艺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20年。
[2]吴文科:《曲艺综论》,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年。
[3]贾振鑫:《中国曲艺生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
[4]孙立生:《中华曲艺艺谚艺诀和专业术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
[5]张法:《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艺术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王笃祥,济南市文化馆(济南市艺术创作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部负责人、副研究馆员,山东省第四批签约艺术评论家;郭谂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山东省曲协理事】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