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为五年级“革命歌曲”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欣赏和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义勇军进行曲》)。该歌曲以其庄严雄壮的旋律和充满革命激情的歌词,深刻表达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之际奋起抗争的决心。
从音乐特征分析,歌曲采用进行曲风格,节奏明快有力。教师要把握好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抒发的爱国情怀,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歌曲不同段落的音乐特点,尤其是副歌部分节拍的变化。
通过前期观察和了解,五年级学生对《义勇军进行曲》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跟随音乐哼唱主旋律。但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国歌更深层的内涵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教学设计要立足学生实际,采用生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
课堂伊始,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情境导入。第一个层次是通过升旗仪式视频创设庄严氛围。画面中飘扬的五星红旗配合雄壮的国歌声,立即将学生带入庄重的课堂氛围中。我注意到,随着视频播放,同学们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目光专注地盯着大屏幕。当视频结束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分享感受:“看到这样的升旗仪式,你们有什么感想?”
第二个层次是创设历史情境。我播放了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抗战时期的珍贵历史照片和视频资料。通过讲述1935年国歌诞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到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田汉、聂耳等仁人志士为了唤醒民众、抗击侵略而创作了这首充满激情的歌曲。
第三个层次是创设生活情境。我播放了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夺冠时升国旗奏国歌的视频片段。这种生活化的情境不仅拉近了学生与国歌的距离,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国歌的热情。通过这三个层次递进的情境创设,学生对《义勇军进行曲》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深入理解国歌内涵做好了充分准备。
在感知探究环节,我采用了“整体感知—分析理解—分组练习—展示提升”的教学步骤。首先进行整体感知,播放国歌音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学生们普遍反映歌曲“气势磅礴”“特别有力量”。我及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把这些直观的感受与音乐的表现特征联系起来。
接着进入分析理解阶段。运用多媒体展示曲谱,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主歌部分像大江东去、气势恢宏,副歌部分则像惊涛拍岸、高亢激昂。”通过这样形象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我重点讲解了六拍子到九拍子的变化,用手势带动学生感受节拍的不同,让抽象的节奏变化变得直观易懂。
针对副歌部分节拍变化这一难点,采用了“示范—模仿—小组练习—展示提升”的方法突破。首先由我示范演唱,特别强调九拍子的节奏特点,让学生跟着我的手势打拍子。然后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设立小组长,每个小组负责练习不同的重点乐句。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设计了“最佳演唱小组”评选活动。在练习过程中,我特别强调三点:一是发音要准确、吐字要清晰,二是要把握好力度的变化,三是要用饱满的感情演唱。
在小组练习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在处理“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时节奏不够准确。于是我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战火纷飞的年代,用坚定的语气说出这句话,然后再唱出来。经过反复练习和打磨,当全班合唱时,声音整齐划一,充分体现了国歌的庄重感。特别是副歌部分,学生们把握住了力度变化,唱出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国歌的内涵,课堂上设计了生动的实践活动。首先请学生讨论歌词“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含义。同学们结合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这体现了中华儿女保卫祖国的决心,有的说这表达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精神。
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选取歌曲中的经典段落进行表演创编。学生们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情,生动地表达了对歌词内容的理解。
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精神。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要从小事做起,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要学习革命先烈的精神,勇于担当、敢于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加深对国歌的理性认识。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看视频等方式,增进学生对国歌历史背景的了解。第二,在演唱训练时,既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更要突出情感的表达。要引导学生把握歌曲的力度变化、节奏特点,用饱满的感情演唱。第三,要注重教学环节的有机衔接,让整堂课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体验过程。第四,要善于创设情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国歌教学不仅是一节音乐课,更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个环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真正把国歌课上成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临汾市襄汾县第三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