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场,我们需要怎样的勇气?

2025-02-16 00:00:00[日]岸见一郎/著邓超/译
现代阅读 2025年2期
关键词:三木阿德勒有益

老去并不意味着终结和不幸福,人生是旷野,下半场依然精彩。

成功与幸福的区别

没有人不期待老年的幸福。人们心中描绘的老年幸福生活因人而异,但有的人会在“成功”与“幸福”之间画上等号。

“自从人们将成功视作幸福,将不成功视作不幸以来,就不能理解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了。”《人生论笔记》中,在论述成功和幸福时,日本近代哲学家三木清进行了发人深省的论述。

人们眼里的成功,向来都是“直线型向上”的,可幸福本来“就不是什么进步”。而且,幸福是“每个人独特的东西”,成功则是“一般性的”“可量化的东西”。

一般性数量上的成功,都可以被模仿、可以被追随者复制。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一本书大卖,那么跟它标题相似的书就会相继问世。因此成功很容易遭人忌妒,忌妒他人的人通常又会“把幸福等同于成功”。

然而,对每一个人来说,真正的幸福都是独一无二的,别人模仿不来。“那个人看起来好幸福,好羡慕哇”—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别人的幸福,而是别人的成功。

三木清说过,成功与“过程”相关,幸福与“存在”相连。千帆过尽,抵达终点才算是成功。人们可以“变成”成功人士,却无法“变成”幸福的人。有人说,“我想变得幸福”“希望你能变得幸福”,殊不知,生活在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与成功无关,人活着本身“就是”幸福的了。

《人生论笔记》中关于幸福有这样一句话:

幸福即人格。任何时候,都可以像脱去外套一样心无挂碍地抛开其他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然而,真正的幸福,是不会也不可能被抛弃的。他的幸福如他的生命一般,已经和他融为了一体。

人可以抛开虚假的幸福,但真正的幸福无法被抛弃。三木清掷地有声地说道:“对于一直像武器一样战斗的人来说,唯有倒下才是幸福。”

活着本身就是对他人的贡献

我曾回高中母校做过演讲,主题是《怎样充分激发自我才能,如何过好今后的人生》。其中我讲到,人不应该只在图谋利益时才使用自己的才能。

人无法独自生存。人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生命中的喜悦和幸福都只能从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之中获取。无论一个人多么有才华,如若这种才华不能在人际关系中帮助他人,那这个人就无法获得生命的喜悦。也就是说,真正的幸福是“对他人有所贡献”。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指出,只有在相信自己有价值的时候,人们才有勇气去构建人际关系。他还曾说:“只有我的行为对共同体来说是有益时,我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如果他人因为自己做了某件事来和自己说“谢谢”“你帮了我大忙了”,无论是谁都会感到高兴。退休之后,很多人无法肯定自己的价值,是因为不确定自己的行为对共同体来说是否有益,或者自己没有立志要做对共同体有益的事情。

一些人为了要接受他人的感激而行动,然后把他人的感激当作自己的成就,其实他们在乎的只是自己。不管是否会受到感激与好评,我们都应该积极思考自己能作什么样的贡献,怎样做才能对他人、对共同体有所帮助。

当然,阿德勒的原话虽然是“当行为是有益的时候”,但在这里没有必要局限在行为上。活着,本身就是对他人的一种贡献。

“成熟”的三个条件

第一,自己认可自身的价值。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存在价值与他人的评价无关,首先自己要认可,相信自己有价值。简而言之,就是无须寻求他人的评价或认可。

如果期待父母能和自己说“谢谢”,期待周围人能赞扬自己“太辛苦啦”“你可真孝顺父母呀”,那么照顾父母这件事就会变成一种痛苦。当没有获得自己预期的评价,他人也没有表现出认可之意,我们就会心生不满,“我明明都这么努力了!”然后会把攻击的矛头对准父母和身边人,最终导致关系的恶化。

第二,对于那些必须要自己决定的事情,就一定要自己决定。

上小学时,有一天朋友打电话来,问我去不去他家玩。我想着必须要得到母亲的允许,所以就问她。母亲说:“这种小事儿,你自己决定。”我至今都还记得,当时我有多惊讶。

的确,去不去朋友家玩是我自己的事,并不是母亲的。这件事我必须自己作出决定,并且独自承担责任。

所谓自己的课题自己决定,就意味着我们能做到尊重对方,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选择自己的人生。这件事至关重要。

希望父母符合我们的理想,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具备成熟的第三个必要条件—摆脱自我中心性。

所有人都是社会共同体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处于这个共同体的中心位置。“我”并不需要为满足他人的期待和要求而生活,“他人”也并不是为满足“我”的期盼和心愿而活着的。

父母和孩子是一个共同体,然而,他们又都不是这个共同体的中心。照顾对方的关键就在于,在相处的时候,对这一点心中有数,并做到自觉遵循。如果违背了对方的理想和期待,导致双方都感受到无谓的挫败感,那么,照顾这件事迟早会变得难以为继。

如何活好当下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柏拉图记录了苏格拉底的这句名言:“人们畏惧死亡,是因为人们非常清楚自己不了解死亡。”

无论如何思考,也无法得知,那就只好接受让人不明所以的死亡本身了。没必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也没必要为此事忧心苦恼。这绝不是享乐主义,而是一种立足当下、活好当下的解决方案,而且既聪明又现实。

无论死亡究竟如何,我们都不应因此而改变眼下的生活方式。消极地认为“反正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并不是件好事,但也不能迷信死后的因果报应。人活着时,就应该着眼于现在来思考。

如果日日盘算着死亡何时到来,就无法活好当下。这其实就是假借思考死亡问题之名来逃离现实或转移话题。

三木清说,要想过好这一生,最好的办法不是因为恐惧而选择不闻不问,也不要因为死亡而困住心灵,而是感受到“死亡的平静”。只考虑将来,导致浪费了当下无数的可能性和幸福,这何其可惜!

追溯作家或画家的人生时,我们会发现,很多人直到老年还在精力充沛地创作,他们的绝笔之作往往都是杰作或其代表作之一。哲学家也是如此,据说活到八十岁的柏拉图就是在写作中逝世的。

为了在遭遇衰老和疾病、死亡近在咫尺时,也能保持平心静气,我们应珍惜眼前的幸福,好好走过人生的每一段路。

三木清认为,幸福是“质”的,是独创的;与此相对,成功是“量”的,是一般化的。给可量化的成功带来阻力的是衰老、疾病以及死亡,这些阻力可能会让我们与成功和希望失之交臂,可能会背叛我们,但幸福和希望永远不会让我们失望。

摘自现代出版社《老去的勇气》

猜你喜欢
三木阿德勒有益
独处有益
英语世界(2023年6期)2023-06-30 06:29:44
三木落
土耳其阿德勒武器公司A-110RS杠杆枪机式霰弹枪
轻兵器(2022年11期)2022-12-13 12:16:24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三木落
三木落
做有趣有益的游戏
三木落
走出孤独:阿德勒孤独十五讲
海外星云(2019年20期)2019-11-22 07:35:44
把童年还给童年
莫愁(2019年18期)2019-06-27 05: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