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福书展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书展,每年吸引来自全球的出版商、作家、版权代理人和读者齐聚一堂,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具有深远影响。第76届法兰克福书展频现亮点和创新成果,凸显了中国出版业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形象和广泛影响,也以其专业性持续引领出版界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出版业和文化交流向着更加开放、包容的方向发展。
当地时间2024年10月15日至20日,第76届法兰克福书展如期在德国举行,再次成为全球出版界和图书爱好者瞩目的焦点。本届书展吸引了来自153个国家和地区超4300家出版商及数以万计的参观者,共同见证了书业发展的最新趋势。
法兰克福书展自1949年由德国书业协会创立以来,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出版行业盛会,被誉为“世界文化的风向标”。对于出版从业者来说,参加久负盛名的法兰克福书展是一大幸事。笔者此次有幸作为中国出版集团的一员随团参展,不仅见证了当前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影响力,也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
2024年法兰克福书展的亮点
1.版权贸易热度不减
2024年法兰克福书展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商、作家、版权代理人汇聚一堂,共赴一场关于书籍、文化和创意的盛宴。尽管全球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书展上的版权贸易热度丝毫未减,显示出国际出版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对文化交流的深切渴望。随着全球读者对于多元文化内容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版商们更加注重版权内容的质量和原创性。许多参展商表示,他们不仅寻求与海外同行建立合作关系,更希望通过版权交易引进高质量的内容资源,丰富自身的出版产品线。
法兰克福书展官方公众号数据显示,本届书展上文学代理中心和同样备受欢迎的版权中心展位销售均达新高,共售出593张工作台。两个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汇集了355家文学代理机构和出版社,到场人数达3.8万人次,人气创历史新高。
笔者注意到,中国参展商主要通过举办新书发布会和签约仪式来展示自己的作品,而外国参展商则更多地利用书展平台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洽谈。最热闹的当属企鹅兰登、哈珀·柯林斯的展台,几乎座无虚席,大家热烈讨论着版权交易和合作机会,整个场馆内弥漫着浓厚的商务氛围。现场的热闹景象不仅展示了这些国际出版巨头的吸引力,也体现了书展作为全球版权交易平台的重要地位。版权交易不仅仅是商业行为,更是文化软实力的体现,通过版权交易,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彼此的文化,增进相互之间的尊重和友谊。
2.关注年轻一代阅读需求
本届法兰克福书展首次设置了8000平方米的“青春文学馆”,集中展示“新成人”文学、奇幻文学、青春文学等文学类型,作品聚焦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阶段,是对年轻一代阅读偏好的精准回应。
“青春文学馆”给笔者带来的第一印象就是“五彩斑斓”,它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个创意与美学交汇的空间。这里的图书装帧风格各具特色,令人眼前一亮。书籍装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年轻读者的购买决定,为了吸引追求新潮的年轻人,出版商费尽心思制作精美的封面,无论是爱情小说的浪漫温馨,还是奇幻文学的大胆前卫,每本书都设计得极具吸引力。
自从书展对大众开放后,“青春文学馆”就挤满了年轻的书迷,作者签售会、读者见面会以及专题讲座等活动更是将书展的氛围推向了高潮。年轻的书迷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自己喜爱的作家,与他们交流心得,分享阅读体验。这样的互动,不仅加深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也为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3.积极融入新技术浪潮
本次法兰克福书展积极拥抱新技术,首次推出数字平台—“法兰克福连接”(Frankfurt Connect)。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线上社区,参展商注册后就可以上传企业、产品、活动信息,打造自己的专属社区,方便与同行洽谈合作。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岳根·博思认为,“法兰克福连接”平台将书展的数字商务服务集中在一个地方,该平台既可以通过网站访问,也可以通过移动应用使用。刘珍妮在《积极链接,着眼未来—专访法兰克福书展主席岳根·博思》一文中表示,这个平台最重要的目标不仅是服务10月的书展,还要为出版业界创造一个全年都可以连接人们和促进新项目的平台。 “法兰克福连接”平台展现了法兰克福书展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前瞻性和创新能力,值得其他书展借鉴学习。
此外,“人工智能”无疑成为本次法兰克福书展的热词。书展期间,主办方组织了多场高水平的专业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了多位来自文学界、法律界、科学界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人工智能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及其与作品创作、版权保护等环节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出版从业者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复杂而多元。一方面,他们看到了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机遇,如提高编辑和排版效率、辅助内容创作、加强版权保护等。相关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为出版业开辟了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他们也意识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质量和原创性,如何平衡人机关系,以及如何应对潜在的法律和伦理问题。尽管如此,大多数出版从业者认为,人工智能是推动行业变革的重要力量,实现了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利用并使其规范
发展。
2024年法兰克福书展上的 “中国身影”
作为欧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意大利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更在当代文学、艺术设计、电影等多个领域展现出非凡的创造力。意大利今年是第二次作为主宾国亮相法兰克福书展,其出版商的展台集中在5号馆。据《出版人》杂志公布的数据,书展期间,意大利展区举办了约50场文学活动、19场“时间见证者”主题的相关论坛活动、21场出版专业活动以及9场文化特色活动。
在意大利展区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全球目光的同时,同样位于5号馆的中国展区也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展现了东方文化的独特韵味与现代风貌。
1.中国出版机构积极参与
法兰克福书展一直是中国出版机构版权输出的重要平台之一。今年,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外文局、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纷纷亮相书展,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和印刷企业参展,总体规模达数百家。许惟一《法兰克福书展线下持续回温 展现多元文化魅力》一文指出,中国联合展台的面积达580平方米,展示了3500多种图书,重点展示版权贸易图书1000多种。
笔者注意到,中国出版机构在展台布置和图书选择方面都下足了功夫,充分考虑到了国际读者的兴趣与偏好,让中国文化的魅力得以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来。在展台布置方面,中国展区通常以红色为主,注重输出中国元素。比如,湖南出版的展台以岳麓书院的大门和侗族织锦为主要设计元素,展现了湖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湖北荆楚国际展台呈现了巨幅黄鹤楼图,还制作了凤凰吉祥物玩偶,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眼球;香港展区则以舞狮模型为点缀元素,充满了浓郁的岭南风情。这些精心设计的展台成功吸引大量观众进展区拍照打卡。
在图书选择方面,中国出版机构带来的图书类型覆盖传统文化、社会科学、教育、生活休闲、儿童读物等。在重点展示的图书中,主题出版类图书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中国展厅,人民日报出版社的《习近平用典》系列图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习近平引用诗词释读》等摆在显眼的位置;中国外文局重点展出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图书、《大中华文库》等主题出版物,这些图书主题鲜明、深度与广度并重,可以更好地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此外,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也受到了外国友人的青睐。比如,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展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美的手绘插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北京出版集团带来的《北京城的脊梁:中轴线的故事》《穿越北京中轴线》等传统文化类图书,展示了北京文化的多元魅力;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展示的《中国非遗》《海上丝绸之路风情艺术绘本》等精美绘本同样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
2.多彩活动亮点纷呈
展会期间,多家中国出版机构通过举行外文版新书发布会、签约仪式、版权输出签约仪式等活动,展现了中国出版业的蓬勃发展态势和国际影响力。以笔者所在的中国出版集团为例,在书展的前三天就接连举办了《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英文版新书发布会、《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英文版签约仪式、纪连海新书分享会、中欧版权洽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推介会等。通过这些活动,中国的出版机构不仅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等国际知名出版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还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出版业的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互鉴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体验活动也成为本次书展的一大亮点。比如,《杨柳青木版年画》(中法对照)推介会通过现场展示制作工艺并邀请观众亲自体验的方式,加深了人们对中国非遗技艺的认识与兴趣;凤凰职教公司举办的“墨韵中华—感受中国书法之美”活动,旨在通过推介《书法教程》一书,让世界读者了解中国书法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演变过程,活动还特别设置了书法礼品赠送环节,吸引了大量观众排队领取。这些交流互动的设置打破了传统展览单向输出的模式,使参与者在亲身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值得在未来类似的活动中进一步推广和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书展首次设立“亚洲舞台”,它不仅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的出版机构提供了展示自身特色的机会,还促进了国际出版市场的合作与共赢。通过这一平台,更多的亚洲文学作品将有机会被翻译成多种语言,进入全球读者的视野,从而加深世界对亚洲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2024年法兰克福书展带来的启发与思考
1.大力培养版权人才,助力中国图书国际化
本届法兰克福书展上最忙碌的身影莫过于各出版机构的版权经理。笔者了解到,许多中国出版机构设立了专门的版权部门,配备了专业的版权经理负责版权业务。然而,仍有一些出版社依赖图书编辑兼职处理版权业务,这反映出版权人才培养力度不足的问题。版权人才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和市场经验,能够高效处理复杂的版权交易。同时,他们拥有良好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能够与国际同行有效交流,促进国际合作,帮助出版社更好地定位和推广图书,拓展海外市场。因此,加大对版权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于出版国际化而言势在必行。这需要国家出版主管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出版单位、技术企业等上下一心、共同关注,各方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拿出切实可行的版权人才培养方案并着力实施。只有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版权人才,中国图书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2.推进出版融合,提升竞争力
融媒体时代下,图书出版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读者的阅读习惯与偏好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新趋势。金诗雯、刘欣宇在《数字化转型:图书出版融合发展新常态》一文中指出,这不仅要求出版社将传统纸质书籍转化为电子书以适应数字化阅读的需求,提升销量,更意味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丰富形式,如短视频、有声书、互动式电子书等,拓宽内容传播的边界,引领图书出版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本次法兰克福书展上,笔者深刻感受到了出版融合发展的强劲势头。当前版权交易不再局限于引进或输出图书,而是追求跨界合作的多赢局面,产品形式也更加多元。比如,今年法兰克福书展和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专门合作成立了“游戏商务中心”,旨在寻找图书与儿童游戏领域的合作机会;还设置了“从图书到银幕日”(The Book-to-Screen Day),加强出版与影视传媒的深度合作。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笔者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图书、电影、电视剧、游戏、动漫、设计等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未来出版向多重领域融合的活动将数不胜数。出版机构应积极探索与其他文化产业的跨界合作,通过多维度的内容创作,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总之,只有不断追求创新,才能在数字时代保持出版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3.创新书展形式,促进文化交流
一场国际性书展的成功举办,不仅意味着在商业上创造了巨大的利润,更意味着卓有成效地助推了本国文化的传播。法兰克福书展与时偕行,持续关注读者需求、关注阅读趋势、关注行业发展,其成功之处在于方方面面的创新与努力,这对国内书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法兰克福书展的成功经验:一是加大数字技术的投入与应用,与科技企业扩大合作,开发更多互动性强的阅读体验项目,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二是增强国际交流,邀请更多海外参展商和文化团体参与,促进中外文化的互鉴与融合;三是构建专业的版权交易平台,组织相关研讨会和交流会,为出版从业者提供高效的沟通渠道,持续推动版权交易的便利化和专业化;四是以人为本,从细节入手优化各项服务措施,确保每位参观者都享有舒适便捷的体验。通过这些措施,才能真正实现“以书为媒,连接世界”。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第76届法兰克福书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市场,展现了中国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加深,期待中国能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文化交流平台,让书籍成为连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心灵的桥梁,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