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散文助读系统的使用

2025-02-14 00:00:00韩涛
安徽教育科研 2025年2期

摘要:助读系统又名“助学系统”“导读系统”等,指的是“教材编者提供教学目标、学习方法、学习重难点、课文提示、注释和作者简历等一系列材料,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助读系统由来已久,现行的各个版本语文教材中基本上都有,主要目的是辅助学生理解与阅读课文。当下使用的统编本教材在原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新增“活动探究”单元,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等项目,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和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特定任务、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

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据笔者调查研究,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教学往往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尚未完全调动,学生也没有充分利用好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对于助读系统的内容和使用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轻视和误区。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统编本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助读系统进行了一些研究,希望给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带来帮助。

关键词:统编本" 助读系统" 中国现当代散文

为了让广大师生充分利用好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助读系统,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交流访谈法、课例研究法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助读系统进行了研究。结合自身的一线教学经验和做法,尝试给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散文助读系统的使用策略,并归纳出其使用的意义。

一、单元导语的使用策略

(一)朗读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统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单元导语部分,往往包含两大板块。第一部分往往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展开介绍。这部分语言描绘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减少陌生感。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朗读导语,采用单个读、齐读等多种方式,从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理解导语,明确单元的中心主题

统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在课文编排上的特色之一就是双线组元,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课文的编排。而中国现当代散文部分的单元导语就对本单元的核心主题进行了揭示,方便师生明确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理解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再进一步展开每篇课文的学习。

(三)筛选信息,明确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统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导语的第二部分,对每个单元语文学习的教学要点进行了简介。在学习时,师生应当精准把握导语,筛选出学习中应当培养的语文能力,逐层推进。在统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我们可以筛选出本单元语文能力训练的要点: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静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在明确了本单元的教学要点之后,师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就要训练这些能力。

二、预习内容的使用策略

(一)借助预习内容,了解背景材料

预习部分位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中国现当代散文每篇课文之前,对于课文的写作背景等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在拿到一篇课文时,可以先通过预习部分,获取有关课文的相关知识。例如,在统编本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编者安排了如下的预习内容:

“阿长”就是“长妈妈”,我们已经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知道她了。阿长怎么有这么大魅力,在鲁迅笔下被反复提及,甚至还成为文章专门描写的对象?借助课文注释,读完全文,做好交流阅读感受的准备。

这段预习材料,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引入课文,简介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作者,方便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背景。对于阅读感受的交流,可以让学生课前进行分组讨论,搜集相关材料,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分工合作,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

(二)带着预习问题,走进散文阅读

统编本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预习环节一般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关于背景材料的介绍,其次是关于课文教学重点的引入。学生在阅读预习材料时,需要关注预习的重点内容,带着问题和要求进行阅读。如在统编本八年级上册《背影》一文中,编者提及“本文语言平实,饱含情感,看似平淡,其实极具表现力。阅读时要注意反复咀嚼,仔细品味”。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需要留心预习内容中的要点,带着要点去阅读,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三)畅谈感悟,激发阅读兴趣

统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预习部分,还会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是往往能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问题穿插到自己教学的导语中,从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编者提及“《山海经》是一本什么书?鲁迅小时候喜欢看的书,与你小时候看的相比,是否有很大不同?”教师将预习中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都感到很有趣,纷纷畅所欲言。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接受能力。

三、插图的使用策略

(一)初识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统编本教材中的每一篇中国现当代散文基本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学生们喜欢阅读配有插图的教科书,因为插图具有视觉形象性的特点,生动的视觉表象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情感。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首先可以运用插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进行课文的讲解,也可以在讲解课文难点时,围绕插图展开说明,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再读插图,帮助理解课文

心理学调查研究显示,插图以视觉的直观性补充课文讲解的内容,对于那些难以用文字表达的内容使用插图讲解则较为方便、准确。插图和文字的综合运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显示,图与文相关程度越高,对阅读理解的影响越大。新的统编本语文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的插图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于文章的作者展开肖像刻画,二是就课文的核心故事情节补充了相应的插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统编本教材,为学生理解课文创设一定的情境,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感悟插图,加深课文记忆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取的中国现当代散文往往都是语言优美的经典篇目,根据课后的要求,很多段落篇目要求背诵。而学生由于当下的学业压力较大,对于课文的背诵往往表现出消极态度,而插图就是帮助学生记忆的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与插图相关的语句进行圈点,在背诵段落时,结合插图展开想象与联想,加深对于课文的记忆,提高背诵的效率。

四、注释的使用策略

(一)利用注释,进行课前预习

预习是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课文的内容有所熟悉,并且在预习中发现学习的疑惑,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学习,有的放矢。课下注释对于学生的预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拿到一篇中国现当代散文时,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有所好奇,此时可以借助书下注释进行了解;在阅读文章过程中,也可能由于个别词语的影响而对全文的理解产生疑问,此时也可以结合书下注释去展开理解。通过书下注释,大多数学生能够疏通对全文的疑惑,对于依然存在的问题,可以在教师进行新课教学时更好地去选择性吸收。

(二)阅读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

笔者在和一线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当下的中考命题对于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文学常识考查较少,所以很多学生轻视有关作家作品的知识积累,很多教师也难免忽视对于文章写作背景的教学。但是,从学生长远的语文素养培养来看,文学常识的积累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要想理解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核心情感,非常有必要对文章的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进行积累。统编本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注释部分,对于每一位重要作家及生平都有较为详细的表述,方便学生的积累和学习。例如,在统编本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这篇课文的书下注释中,编者就进行了标注:

选自《茅盾全集》第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有改动。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茅盾是他的笔名。代表作有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这部分注释对茅盾这位知名作家进行了介绍,方便学生了解这一作家,有助于学生积累文学知识。

(三)积累注释,加强字词基本功

伴随着手机、电脑等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同时很多学生过分享受快餐娱乐文化,对于字词的理解能力也呈现下降的趋势。统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散文部分每课的注释,都对课文中较为生疏的字词进行了讲解,有利于学生去积累。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的《白杨礼赞》这篇课文中,注释部分就对妙手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旁逸斜出、参天、婆娑、纵横决荡等词语进行了解释说明,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积累字词。

五、课后练习的使用策略

(一)阅读课后练习,进行自学指导

统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部分占整个教材助读系统的比重最大,较以往的人教版教材也有很大的调整。编者基本上在编写过程中将每一课的核心知识点都安排在其中。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充分利用课后练习把握本课的重难点,并进行自学指导。如在八年级上册《白杨礼赞》的课后练习中,编者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朗读并背诵课文第6—8段,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揭示出来的?

这两个问题针对这篇散文的内容和结构,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编者直接将它展现出来,方便了学生准确把握重难点,更好地对课文加以分析与感悟,理解课文。

(二)融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以往的人教版教材中,很多教师往往将课后练习放在整篇课文教学完毕后再进行讲解,而统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中,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课后练习,是将全文的大体框架进行梳理,教材可以将练习放在教学中进行,使得课文的教学更加流畅。如在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学实践中,在学生初读了文本之后,我们需要概括文章内容,梳理课文结构,此时,我们可以将课后练习引入:

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想一想,这两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文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三味书屋的生活,并结合课文说说你的依据。

这时讲解,既融入了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又将课后问题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课文教学效率。

(三)适时展开活动,调动学生兴趣

统编本初中语文新教材的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课后练习部分,设置了相应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多是结合课文的训练需要而安排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既能够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在统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这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编者安排了如下的活动:

朗读并背诵全文。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学生分小组展开交流朗读,然后让学生推选出小组代表在班级内进行展示,最后经学生投票推选出班级“朗读之星”。也可以分男生读、女生读,分大组读,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朗诵中体味这篇课文的语言美。

综上所述,统编本教材的助读系统内容丰富,实用价值高。希望上述策略能够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带来些许帮助。

参考文献:

[1]程丽阳.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理论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161162.

[2]许锃.试论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课程与教学特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5):1617.

[3]方坚荣,庞欣.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使用原则及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2(6):115.

[4]胡唐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的高中语文助读系统的使用建议[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7):113114.

[5]刘莉.中美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10):123124.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