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6 日,中国工笔画学会发布讣告,沉痛哀悼中国工笔画学会原会长、名誉会长林凡先生。
林凡,1930 年出生于湖南益阳,字翊宇,是中国美术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楹联协会的四栖会员,还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创作院副院长等多重职务,是公认的诗书画“三绝”艺术家。
出生知识家庭,自幼喜欢画画
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专家的他,一生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林凡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和祖父都是教育工作者。然而,父亲早逝,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但母亲始终支持他的艺术梦想,尽管她并不完全理解“画小人”和“ 画小鸡、小狗”的意义。在信义中学,林凡遇到了他的美术启蒙老师李伦。李伦不仅在学校组织了“抗敌画社”,还亲自指导林凡学习绘画和书法。在画社活动中,林凡临摹了巨大的斯大林像,并参与了游行,这使他初次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
中学时期,林凡的数学成绩不佳,但语文、史地和美术十分出色。他曾在全县统考中获得了语文第一名,为信义中学争得了荣誉。抗战胜利后,他随兄长来到上海,因无法安心读书而频繁逃学,四处看画展,找机会学画。这段经历让他结识了著名山水画家唐天磨,成为他艺术道路上的关键指引人。
在变动中创作,组建工笔画学会
在唐天磨的指导下,林凡开始接触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家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念。17 岁参军,1949 年后,他在部队老画家的支持和影响下,接触了苏联、俄罗斯画派的作品,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视野。他坚持写实、创意、想象和独创的艺术理念,绝不重复前人或自己,也绝不做一个没有思想的画匠。
1958 年,林凡被下放山西20 年。在这段时期,他深入临摹了山西著名的壁画,并从山西诗学中汲取了独特的文化精髓。这些经历对他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到北京后,他受命组建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并编制了第一本教材《北派山水画研究》。
1987 年,林凡与潘絜兹、蒋采萍、胡勃等人共同组建了当代工笔画学会。这个学会旨在团结工笔画家,弘扬工笔画艺术。在学会的发展过程中,林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成功地将当代工笔画学会提升为中国工笔画学会。他撰写了多篇关于工笔画研究和创作的文章,提出了许多新论点,对工笔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跨领域成就斐然,形成“渺小”风格
林凡的艺术作品充满了博大的胸怀和独特的风格。他不仅在绘画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在书法、诗文等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帮助审定了一幅元代大家的摹本《清明上河图》,并主编了一部中国最大的僧人诗歌总集《中国历代僧诗总集》。此外,他还酷爱园林设计,并出版了多本画册和著作。
90 岁的林凡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他每天晚上10 点睡觉,早上6 点起床,剩下的时间就是看电视、看报纸、看网络内容、画画、写字、搞诗词创作和研究。他认为活着总得干点什么,才对得起养育他的农民。
林凡虽然喜欢画大画,但画的格局并不大。他有一枚图章镌刻着“妙在渺小”,意思是深入些、含蕴些,从小处着眼,从大处着手。这也是他创作的主心骨:小格局、低角度、窄视野。这不仅是林凡的美学逆向选择,也是希望换一种角度去看问题,换一种思路去想问题。
(摘自《美术观察》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