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

2025-02-14 00:00:00马明娟李强纪子健宗鑫
人民黄河 2025年2期
关键词:绿色金融科技创新黄河流域

摘 要:黄河流域是我国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绿色金融是推动黄河流域绿色经济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基于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测算绿色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并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机制及其传导路径。基准回归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显著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发展通过激励科技创新发挥了间接效应,显著增强了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技术含量和效果;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促进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金融;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科技创新;黄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TM715;TV88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5.02.015

引用格式:马明娟,李强,纪子健,等.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研究[J].2025,47(2):100-106.

基金项目: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4AAC03186);北方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23SHKX0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1XMZ051)

ResearchontheImpactofGreenFinanceonEco?Environmental PollutionControlintheYellowRiverBasin

MAMingjuan1,2,3,LIQiang4,JIZijian1,ZONGXin1,3

(1.SchoolofEconomics,NorthMinzuUniversity,Yinchuan750021,China;2.SchoolofAgriculturalandRuralDevelopment,Renmin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872,China;3.CommonModernizationResearchCenter,Yinchuan750021,China;4.Schoolof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NorthMinzuUniversity,Yinchuan750021,China)

Abstract:TheYellowRiverBasinisakeyareaforpollutionpreventionandruralrevitalizationinChina.Greenfinanceservesasanessential toolforpromotingthegreeneconomictransformationoftheYellowRiverBasinandaddressingclimatechange.Basedonpaneldatafrom69 prefecture?levelcitiesintheYellowRiverBasin,thisstudycalculatedthelevelofgreenfinancedevelopmentandbuiltapanelregression modeltoanalyzeandempiricallytestthemechanismsandtransmissionpathwaysthroughwhichgreenfinanceaffectsecologicalenvironmental pollutioncontrolintheregion.Thebaselineregressionresultsindicatethatthedevelopmentofgreenfinancesignificantlyenhancesthelevel ofecologicalenvironmentalpollutioncontrolintheYellowRiverBasin.Theresultsofthemediationmechanismtestshowthatgreenfinance exertsanindirecteffectbyincentivizingtechnologicalinnovation,significantlyincreasingthetechnologicalcontentandeffectivenessofeco? logicalenvironmentalpollutioncontrol.Theheterogeneitytestresultsrevealthattheimpactofgreenfinanceonecologicalenvironmentalpollu? tioncontrolexhibitssignificantregionalheterogeneitywithintheYellowRiverBasin.Basedonthesefindings,policyrecommendationsare proposedtopromotethedevelopmentofgreenfinanceintheYellowRiverBasin.

Keywords:greenfinance;ecologicalenvironmentpollutioncontrol;technologicalinnovation;YellowRiverBasin

0 引言

黄河流域是我国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1-2]。然而,近年来黄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系统碳储量下降,生态环境脆弱。与此同时,黄河流域被称为“能源流域”,是我国七大江河流域中能源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形成了“上游水电、中游煤炭、下游石油”的能源分布格局[3]。黄河流域面积79.5万km2,含煤区域逾35.7万km2,煤炭可开采储量和煤炭产量均居全国首位,国家规划的14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有9个在黄河流域,是我国煤炭生产潜力最大的区域,也是我国富油煤的主要生产区[4-5]。作为我国节能减排的主阵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将阻碍该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及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促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始终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绿色金融已成为推动绿色经济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绿色金融的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全球环境议题的变化而不断演进[6-7]。绿色金融通常被定义为支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活动,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8-9]。虽然学术界对绿色金融的内涵尚未形成共识,但学者们普遍认为绿色金融的核心在于将环境因素纳入金融决策过程中,强调金融市场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积极作用[9-11]。关于绿色金融如何影响生态环境治理,已有研究从不同理论视角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环境经济学视角,有学者指出绿色金融能够实现环境外部性内生化,鼓励企业减少污染排放,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目标[12]。基于金融学理论,有学者认为绿色金融通过低成本资金和长周期融资,促进了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13]。随着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的拓展,学者们对绿色金融如何影响生态环境治理展开了实证分析,如:武英涛等[14]基于环境规制与资本配置的双重视角分析了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并促进经济增长;Jin等[1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绿色金融能够促进企业污染治理技术创新;Krastev等[15]研究指出,绿色债券不仅有助于环境污染治理,还能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然而,部分研究指出绿色金融在某些地区和行业的实施效果可能不如预期,尤其在政策执行力不足和金融市场不成熟的情况下,绿色金融的环境效益无法充分发挥。事实上,科技创新是实现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而绿色金融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李苏等[16]、秦丁等[17]研究表明,绿色金融能够通过环境保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升污染物治理效率。Gao等[18]指出,绿色金融能够有效降低科技创新的风险,提高投资者的信心,推动绿色技术的普及。也有部分学者强调,受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执行力度和环境污染程度等因素影响,绿色金融的实施效果存在区域差异[18-19]。

已有关于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大多数研究聚焦于全国层面或其他经济区域,未能充分考虑黄河流域这一经济地理区域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本研究针对黄河流域这一复杂且重要的经济地理区域,通过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揭示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同时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化特征,关注绿色金融影响生态环境治理的区域异质性,从而更好理解不同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下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影响机理,为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依据。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作为一种创新性的金融模式,绿色金融以支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旨在推动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9,20]。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引导资金流向环保和节能项目,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有效减少和资源消耗的优化[6,8]。绿色金融基于资本市场的引导,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更具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助力各类环境治理项目的实施和环保技术的创新[19]。基于市场机制,绿色金融不仅能够直接支持环保项目,而且可以通过激励约束机制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提供金融保障[9,13]。基于以上分析,绿色金融能够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资金流向环保产业和项目,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由此提出研究假说H1:绿色金融发展能够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科技创新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核心驱动力[11]。已有研究[12-13]表明,绿色金融不仅直接支持环保项目,而且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绿色金融可以通过贷款优惠、税收减免、专项基金等方式,降低企业的资金压力,使其更愿意投入资源进行污染控制和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在水资源保护、大气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绿色金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和科研机构借助绿色金融的资本支持,在废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使污染治理技术不断得到优化和创新[18-20],不仅提高了污染治理效率,而且拓宽了治理场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复杂、污染源多样,涉及上游工业废水排放、中游农业污染、下游生活污染等,治理难度大且治理成本高。通过科技创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更加精准、高效[13]。由此提出研究假说H2:绿色金融发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黄河流域覆盖多个省(区),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差异较大,环境污染治理需求与绿色金融实施效果存在异质性[1,5,20]。经济发达地区通常具备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较高的环保意识以及丰富的环境治理经验,能够更好地响应和实施绿色金融政策,更容易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吸引环保资金,实现环保技术的成功应用,治理成效较为显著[16]。对于流域内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绿色金融的推广和应用面临一定的瓶颈,融资渠道缺乏、环保意识相对薄弱、技术储备不足等因素导致绿色金融政策实施效果无法充分发挥。事实上,这些地区往往存在更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7],受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足、金融机构业务覆盖范围小等因素制约,即便是政策导向的绿色金融工具,如贷款优惠或专项基金等,也难以完全满足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由此提出研究假说H3:绿色金融发展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

2 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

2.1 熵值法

以黄河流域的地级市为样本单元,采用熵值法测度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

2.2 指标选取

借鉴已有文献[8,10],基于绿色信贷、绿色投资、绿色保险、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等构建绿色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绿色信贷反映金融机构对环保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采用环保项目信贷总额占信贷总额的比例来衡量。绿色投资衡量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在区域经济中的相对规模。绿色保险反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广情况,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来衡量,表示绿色保险在整个保险市场的渗透率。绿色债券以其发行总额占债券发行总额的比例来衡量,表示绿色债券的市场份额。绿色基金以其总市值占所有基金总市值的比重来衡量,表示绿色基金在基金市场中的占比[12]。

3 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影响的实证分析

3.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1.1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为被解释变量。根据已有文献[21-22],工业污染是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选取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作为评价指标,并运用熵值法测度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2)解释变量。绿色金融发展为解释变量。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是衡量绿色金融综合实力的核心指标,基于表1构建的绿色金融发展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计算绿色金融发展水平。

3)控制变量。选取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规制强度作为控制变量。人均GDP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会对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产生重要影响[14,16,20]。经济发达地区通常有较多资源用于环境污染治理,将人均GDP作为控制变量有助于排除经济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采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的比重衡量外商直接投资[21]。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产生双重影响:一是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当地污染治理水平;二是若没有足够的环保措施,外商直接投资可能造成“污染天堂”效应,即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到环境规制相对宽松的地区,加剧当地环境污染[20]。严格的环境规制可以有效限制企业的污染排放,促进清洁生产、提高环保投入,将环境规制强度作为控制变量,有助于剔除环境政策差异带来的影响。环境规制强度用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14]。

4)中介变量。科技创新水平为中介变量。科技创新是反映某地区在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推广方面的综合指标。参考已有文献[19,23-25],采用创新产出指标中的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的自然对数衡量科技创新水平。

3.1.2 数据来源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直接流经的地级市共69个。基于数据可获取性、连续性与科学性,同时参考黄河流域城市地理区位特征,以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和河南省郑州市的桃花峪为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研究涉及的环境污染、能源、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单位网站,全国及各省(区)统计年鉴、环境状况公报等。研究时段为2000—2022年,数据以当年实际数据为准,对涉及的基础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单位换算、公式计算、合并、归纳等处理和分析,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均值插值法、趋势外推法补充。各类变量统计性描述见表2。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基准回归结果

基准回归结果见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都是显著的,绿色金融发展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有显著促进作用。究其原因,绿色金融能够促进环境友好型项目的投资,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工具的引入,有助于引导资金流向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等环保项目,提升区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从控制变量来看,人均GDP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在环境污染治理上投入更多资源进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外商直接投资的回归系数也为负,说明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这可能是外资企业通常带来先进的环保技术和高环保标准,从而可以增强环保意识、提升污染治理技术水平。环境规制的回归系数为负,说明环境规制能够有效抑制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3.2.2 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解释变量、截尾处理等稳健性检验,将单一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指标(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作为替换被解释变量,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替换为单一的绿色金融指标(绿色信贷占比与绿色债券发行量)重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绿色金融对单一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指标的影响仍显著为负,绿色金融对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污染排放均具有抑制作用,表明前述基准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稳健性。替换解释变量后的回归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保持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其稳健性。为降低数值型变量极端值对估计结果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采用剔除上下百分之一极端值样本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如表4所列,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说明基准回归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由此,假说H1得到论证。

3.2.3 中介效应检验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5。第一列的回归系数代表绿色金融发展对科技创新水平的影响,由结果可知,绿色金融发展在99%的置信水平对科技创新水平产生正向影响,即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科技创新水平将提升0.022个百分点。第二列的回归系数为绿色金融发展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由结果可知,绿色金融通过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升了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逐步回归法的检验F统计量表明,科技创新水平在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了中介作用。Sobel检验结果Z统计量为2.439>0.960,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占比13.6%,表明科技创新水平的中介效应是存在的,由此假说H2得到论证。

3.2.4 异质性分析

黄河流域横跨多个气候带和经济区域,在自然资源、工业结构、政策执行力度以及金融市场成熟度等方面存在区域差异,导致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强度,有必要进行异质性检验。将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采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影响的异质性,回归结果见表6。

由表6可知,受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策执行力度等影响,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对于上游城市而言,绿色金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绿色金融对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污染具有较强抑制性。上游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来自资源开采及初级加工业[2],绿色金融发展重点在于生态保护,应减少资源开采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对于中游城市而言,绿色金融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中游地区是黄河流域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工业集聚发展,人口密集。尽管资源利用需求和经济活动多样化使得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被稀释,但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下游城市而言,绿色金融的回归系数为-0.091,且通过了置信度为99%的显著性检验。相比上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成熟,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和产业结构复杂使得污染治理难度较大,污染治理的需求更为紧迫,但该地区经济条件较好,政策执行力强,绿色金融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由此,假说H3得到论证。

4 结束语

基于黄河流域6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值法、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系统研究了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机制及其传导路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绿色金融显著提升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面板回归模型结果显示,绿色金融发展与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说明绿色金融能够通过优化资金配置,支持环保产业和绿色项目发展,有效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2)科技创新在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污染治理之间起到了关键的中介作用。中介效益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环境污染治理,而且能通过促进科技创新间接促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水平的提升。

3)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政策执行力度等因素影响,绿色金融对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具有显著区域异质性。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强化绿色金融政策顶层设计,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与评估机制。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推动绿色金融在制度、产品和市场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为扩大绿色金融的覆盖范围和渗透率,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低息贷款等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流入环保产业,增强绿色金融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支撑作用。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发展监测和评估机制,通过数据分析和指标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措施,确保绿色金融的政策效力和可持续性。

2)加大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绿色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是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建立绿色技术创新基金、加大对环保企业的信贷支持等方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推动绿色金融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金融机构应加强与科研机构和环保企业的合作,支持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以科技创新带动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此外,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技术手段,精确评估项目的环境效益与风险,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形成绿色金融和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3)制定差异化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强化区域间通力合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靶向性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应鼓励绿色金融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推动绿色金融在高新技术和环保产业中的应用,最大化其环境治理效应;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应注重基础金融环境的改善和绿色金融的推广,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区域环境治理的全面提升。同时,建立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联合机制,促进跨区域协调与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计划,推动流域内各地区的协同治理,形成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合力。

参考文献:

[1] 贾培煜,任笑雨,杨洁,等.黄河流域重点碳排放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J/OL].环境科学,1-15[2024-08-11].https://doi.org/10.13227/j.hjkx.202404217.

[2] 陈瑞敏,马晓君,李宜良.黄河流域五大增长极碳排放脱钩效应:基于GDIM的因素分解[J].中国环境科学,2024,44(5):2853-2866.

[3] YANGMH,GAOXD,SIDDIQUEKHM,etal.Spatiotem? poralExplorationofEcosystemService,Urbanization,and TheirInteractiveCoercingRelationshipintheYellowRiver BasinOverthePast40Years[J].ScienceoftheTotalEnvi? ronment,2022,858:159757.

[4] YUANXueliang,SHENGXuerou,CHENLeping,etal.Carbon FootprintandEmbodiedCarbonTransferattheProvincialLevel oftheYellowRiverBasin[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2022,803:149993.

[5] 王喜莲,屈丽航.黄河流域工业碳排放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24,45(10):5613-5623.

[6] WANGKaihua,ZHAOYanxin,JIANGCuifeng,etal.Does GreenFinanceInspireSustainableDevelopment?Evidence fromaGlobalPerspective[J].EconomicAnalysisand Policy,2022,75:412-426.

[7] 乔东,徐凤敏,李本初,等.绿色金融推动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研究现状与路径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4(3):87-101.

[8] PETERSONKO.GreenFinanceResearchAroundtheWorld:A ReviewofLiterature[J].InternationalJournalofGreenEconom? ics,2022,16(1):56-75.

[9] 金祥义,张文菲.绿色金融与企业污染治理[J].财经研究,2024,50(1):34-48.

[10] AKOMEAFrimpongIsaac,ADEABAHDavid,OFOSUDeb? orah,etal.AReviewofStudiesonGreenFinanceofBanks,ResearchGapsandFutureDirections[J].JournalofSus? tainableFinanceInvestment,2022,12(4):1241-1264.

[11] 张伟,刘雪梦.新发展格局下促进我国绿色科技金融发展的若干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4,39(7):1245-1252.

[12] JINYi,GAOXiaoyan,WANGMin.TheFinancingEfficiencyof ListedEnergyConservatio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 Firms:EvidenceandImplicationsforGreenFinanceinChina[J].EnergyPolicy,2021,153:112254.

[13] ZHANGB,WANGY.TheEffectofGreenFinanceonEnergy SustainableDevelopment:ACaseStudyinChina[J].Emerging MarketsFinanceandTrade,2021,57(12):3435-3454.

[14] 武英涛,张云,倪道涵.绿色金融能够实现城市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吗?:基于环境规制与资本配置的双重视角[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4,26(5):46-59.

[15] KRASTEVBiser,KRASTEVA?HRISTOVARadosveta.Chal? lengesandTrendsinGreenFinanceintheContextofSus? tainableDevelopment:ABibliometricAnalysis[J].Journalof RiskandFinancialManagement,2024,17(7):301.

[16] 李苏,赵军,达潭枫.绿色金融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4,40(14):137-143.

[17] 秦丁,陈博.绿色金融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证检验[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7):100-105.

[18] GAOD,ZHOUXT,WANJ.UnlockingSustainabilityPo? tential:TheImpactofGreenFinanceReformonCorporate EsgPerformance[J].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 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24,31(5):4211-4226.

[19] 刘静.绿色金融、环境规制与策略性绿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5(4):50-59.

[20] 黄建欢,吕海龙,王良健.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绿色发展的机理:基于生态效率和空间计量的研究[J].地理研究,2014,33(3):532-545.

[21] MAMJ,WANGYM,KESF.SpatialSpilloverEffectand DrivingFactorsofUrbanCarbonEmissionsintheYellow RiverBasinUsingNighttimeLightData[J].ScientificRe? ports,2024,14(1):19672.

[22] 熊云飚,代宇杰,王月.绿色金融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金融理论探索,2023(5):57-68.

[23] 姚东旻,宁静,韦诗言.老龄化如何影响科技创新[J].世界经济,2017,40(4):105-128.

[24] 谢瀚鹏,古小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绿色信用制度[J].人民黄河,2024,46(3):12-16,32.

[25] 巩芳,陈昊,陈都兰.黄河上中游地区水资源利用、低碳排放和绿色发展协调性[J].人民黄河,2024,46(10):83-89.

【责任编辑 吕艳梅】

猜你喜欢
绿色金融科技创新黄河流域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10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人大建设(2019年12期)2019-05-21 02:55:42
新常态下发展绿色金融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商情(2016年42期)2016-12-23 14:55:44
国际绿色债券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之策
我国绿色金融在发展中如何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
绿色金融在石油石化行业的运用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1:02:07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