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训练中器材多元化应用研究

2025-02-14 00:00:00马纪元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5年3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小学

摘要:小学生的身体发育正处于初级阶段,适当的体育训练是促进其成长的有效手段。作为体育教学的辅助工具,器材的合理使用能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应以灵活性、互动性、尊重性等为原则,创新器材应用方式,提高器材应用价值。本文简要分析小学体育训练中器材的应用意义及应用原则,提出器材在小学体育训练中的多元化应用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体育训练" 器材应用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5)-03-133-3-TBB

引言

在“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政策的影响下,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受到广泛重视。小学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训练体育技能的关键时期,体育器材的多元化应用,使得体育训练的趣味性显著增强,在兴趣爱好的带动下,小学生会主动参与到训练活动中。同时,器材的使用能起到锻炼学生身体协调性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小学生掌握基础运动技巧,也能培养其体育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小学体育训练中器材的应用意义

1.1、提高参与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学生的好奇心较强,乐于探索新鲜事物。因此,相较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来说,多种形式的体育训练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营造轻松、愉悦的训练氛围。通过应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器材,教师能根据器材特点为学生设计趣味性训练活动,使得训练内容更为丰富,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育技能得到全面提高。同时,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自主选择训练项目,体会运动的乐趣,从而培养体育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2、增强身体素质

人体工程学是体育器材设计的基础,确保体育器材的使用方式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小学体育训练中,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为基础,为不同年龄段学生选择合适的训练器材,并不断提高训练项目难度。在长期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耐力、灵活性、力量等显著提高,身体素质明显加强。此外,器材的使用也能起到拉伸肌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加之合适的训练时长,使得小学生的身体发育速度显著提高。

1.3、丰富教学资源

传统的小学体育训练多以田径、篮球、足球等经典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训练内容单一,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躲避心理。引进多元化的训练器材,使得教学资源更为丰富,学生能学习到多种形式的体育技巧,从而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符合体育强国建设目标要求。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利用器材组织形式多样的训练活动,建设趣味性体育课堂,在好奇心理的驱动下,小学生会对训练项目进行主动探索,使得训练氛围更加活跃,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4、培养合作意识

长期且系统的体育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与灵敏性,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通常情况下,体育训练活动为小组参与方式,教师根据器材的特点设计特色训练活动。训练过程中,小学生会为了达到训练目标而共同努力,从而意识到沟通的重要性,能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小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训练过程中,小学生会主动表达自身观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根据实际情况分析自身观点的合理性,产生尊重他人想法的心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小学体育训练中器材应用原则

2.1、灵活性

小学生的身体发育还未成熟,教师应分析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骨骼强度、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等因素,并结合器材应用特点,灵活组织训练活动。以球类运动为例,低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低,手脑协调能力弱,教师可组织足球类运动训练,且应适当降低训练难度,确保训练难度符合学生身体特点。中高年级学生运动能力显著增强,可选择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全身类运动项目,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促进生长发育。以灵活性为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器材,使得训练活动的实用性显著提高。

2.2、互动性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了增强器材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教师应以互动性为原则,创造友爱、和谐的训练环境。因此,教师应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进行平等沟通,开展良性互动,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特色化体育训练,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运动技巧、器材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并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体育精神。当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会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进行分析与思考,能有效避免心理问题出现。

2.3、尊重性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小学生对情绪的变化较敏感,易受到外界影响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小学生的年龄差异与身体素质差异,制定科学的训练内容,确保训练目标与小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相匹配。同时,教师应尊重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看作教育主体,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身想法,从而创新训练方式。以尊重性为前提,创新器材应用方式与体育训练内容,使小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对教师产生信任,从而主动配合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保障教学质量。

2.4、多样性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难以将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件事务中。因此,在设计体育训练时,教师应以多样性为原则,组织多种形式的运动项目。以学生年龄为出发点,可针对低年级学生组织跳绳、沙包、跳皮筋等训练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力量与肌肉发育程度有所提高,可组织排球、单杠、轮滑等训练活动,满足不同时期小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促进其健康成长。

3、器材在小学体育训练中的多元化应用方式

3.1、合理选择器材

体育器材是强身健体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小学生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实际情况与体育教学目标相结合,选择合适的运动器材,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增强体育训练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注意力较分散,且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具有活泼好动、乐于探索等特点,加之体育器材应用形式多样,且训练内容较丰富,是满足小学生探索欲望的有效方式,可促使其主动参与体育训练。

一方面,教师应以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为出发点,提高器材选择合理性。部分同学注意力较分散,更喜欢紧张刺激的娱乐活动,部分同学文静腼腆,喜欢多种形式的趣味性活动。因此,教师可按照性格与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分类,为前者选择排球、单杠、篮球等体育器材,为后者选择跳绳、沙包、毽子等软器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讲解各类器材的使用方式与注意事项,并制定训练内容与规则,如排球训练包括跑步、跳跃、颠球等内容,单杠包括跳跃、抓握、平板支撑等内容,沙包包括跑步、投掷、接球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以性别区分学生,学生可根据自身喜好自行选择运动器材,提高训练质量。

另一方面,教师应以训练目标为出发点,根据教学需求选择合适的运动器材。例如,训练学生反应能力可选择跳绳、乒乓球、闪避球等器材;训练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可选择足球、羽毛球、篮球等器材;训练学生耐力可选择跑步机、单双杠、哑铃等器材。教师应提高训练活动的自由性,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在增强各类型器材使用效果的基础上,创新应用方式,促进思维发散。通过自由训练,学生能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从而积极参与训练活动,有助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3.2、丰富训练方式

器材的多元化使用,能有效提高小学体育训练质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运动技巧。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持创新思维,探索同一器材的多种使用形式,提高器材使用效率,丰富训练内容,提高小学生运动能力。同时,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创新训练模式,提高训练活动的趣味性与实用性,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热情。

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器材结构创新使用方式。以跳绳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言传身教”的方式,为学生讲授跳绳的使用方式与起跳规则,并为学生演示。要求学生轻轻握住手柄,将绳放置于脚跟后方,向前挥动双手,将绳放置于脚趾前方,并跳跃。学生掌握基础跳绳技巧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交叉跳绳、双人跳绳、多人跳绳等训练,发挥器材的最大价值。

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创新训练方法。游戏与动画深受小学生喜爱,教师可为学生创建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并通过设置游戏情节与关卡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训练。以足球为例,训练开始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羊羊运动会》中羊村成员参加足球赛的动画片内容,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为学生发放带有羊角的发箍,创建动漫情境。按照7人一组的方式,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动漫形象,组织接力赛游戏,比赛获胜的小组可得到勋章。随后,以小组为单位,每小组依次进行射门训练,每人三次机会,若小组成员全部完成射门,则可得到勋章。训练结束后,学生可凭借勋章向教师兑换奖励,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器材训练质量,也使得小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

3.3、器材组合应用

器材的组合应用是提高体育训练效果的有效方式,多元化的组合,使得训练内容更为丰富,可确保小学生的身体得到全面锻炼。但是,器材组合应用会使得训练难度增加,小学生无法快速掌握相关技巧,会导致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厌学心理,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因此,为了避免对小学生造成过大压力,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组合,在确保学生身体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果。

可将不同类型的运动器材组合应用,在训练学生身体协调能力与反应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其掌握更多运动技巧。将篮球与足球相结合,在足球门左前方或右前方设置一个篮球筐,通过随机投球的方式,开展趣味训练。小学生的肌肉发育程度较低,力量相对不足,点球与投篮位置应适当缩短。教师应在足球门前方4m处设置点球位置,在篮球筐前方2m处设置投篮点,要求学生穿戴防护用具,并排列队伍,教师随机向学生抛篮球或足球,拿到球的同学应立即前往固定点位,进行点球或投篮。全部学生参与过一次后,教师应按照学号顺序,随机抽取一名学生,要求其站在投篮点位,随机抛篮球或足球,拿到篮球应立即投篮,拿到足球应静止不动,锻炼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师可要求学生将足球放置于点球位置,教师倒数3s后,学生应立即踢球,并接住或躲开教师抛过来的篮球,在锻炼学生反应能力的同时,提高训练趣味性。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师可通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将语文、数学、物理等知识融入体育训练中,提高器材多样化应用效果。以羽毛球训练为例,教师担任发球手,训练开始前,教师可对小学生语文教学内容进行了解,利用成语接龙的方式,组织趣味接球游戏。游戏开始前,要求学生自动分成两个队伍,分别站在羽毛球网两侧,并自主排队。投球前10s,教师向学生说出一个成语,10s结束后发球,要求学生按照排队顺序依次接球,并在接球过程中进行成语接龙。将器材、游戏与学科相结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巩固所学知识,使得体育训练的实用性显著增强。

3.4、器材使用评价

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在开展器材多样化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加强器材使用反馈的方式,评价自身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效果,从而制定更高效的体育训练方案。一方面,教师可通过问卷、投票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不同类型器材的喜爱程度,并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进行合理选择。同时,教师应与学生开展深入交流,鼓励学生表达对器材应用方式、训练活动设计等方面的观点,接受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并以此为依据,对后续训练方案进行调整,满足小学生的实际需求。

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观察、测验等方式,掌握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从而评价器材训练活动效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训练活动的自由程度,要求学生按照小组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训练状态进行观察,纠正不良运动习惯,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针对参与不积极的学生,教师应利用课后时间与其开展深入交流,并通过参与家访的方式,分析影响小学生参与兴趣的真实原因,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体育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为了提高训练活动的合理性,教师应以“月”为期限,对每个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整理,利用月末最后一节课的时间,组织体能检测活动,记录学生的真实情况,评价器材使用效果。

3.5、引进智能器材

随着社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智能设备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智能器材的使用能对小学生的训练效果进行全程监督,通过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能为组织体育训练活动提供依据,在提高训练合理性的基础上,提高小学生的训练体验感。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室内体育运动教室与智慧运动系统,引进智能跑步机、单车、爬楼机等运动器材,将小学生的各项身体数据上传至系统中,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体育训练方案。同时,应将学生日常训练时间、内容等上传至系统中,通过数据对比的方式,为小学生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满足其身体发育需求。除此之外,应引进智能手环、手表、体脂秤等运动设备,掌握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心率、血压、呼吸等数据,根据个体差异对训练内容、强度等进行科学调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3.6、注重器材管理

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较低,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加强器材安全管理,避免训练活动导致小学生出现身体损伤。一方面,教师应明确不同类型器材的应用方式,明确告知学生训练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例如,上跑步机时应轻握扶手,步伐均匀,避免踩空;上单双杠之前应检查器材完整性;避免使用鼓包、开裂、严重漏气或表面损伤的篮球,避免爆炸等。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避免人为因素导致体育器材出现质量问题,危害小学生身体健康,营造安全、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另一方面,应定期对器材进行检修与维护,确保其完整性、稳定性与安全性。将器材的日常使用情况、器材信息、维修情况等进行准确记录,并根据使用频率进行保养、维修、更换等。同时,教师应将警示标志粘贴于器材明显处,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体育器材应统一存放于干燥、清洁、通风的仓库内,对于使用频率较低的器材,应进行定期清洁与检查,避免器材被细菌腐蚀,保障器材安全,确保体育训练顺利开展。

4、结论

当今,教育改革持续深入,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不再成为教育的唯一目标。因此,小学教师在组织体育训练时,应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合理选择器材,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器材的应用也使得教学资源更为丰富,为学生营造趣味性的训练氛围,从而达到增强学生体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遥.小学体育器材安全使用与学生身体健康关系的探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17).

[2]程天鸿.小学体育器材的科学使用策略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17).

[3]张平平.利用器材提升小学体育训练效果的策略[J].好家长,2024(24).

[4]季尤石.体育器材在小学体育训练中的运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07).

[5]章飞.小学体育强调体育器材使用训练的策略[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07).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小学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06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浅谈学校体育训练与竞技体育训练结合的可行性
成功(2018年10期)2018-03-26 02:56:14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育风尚(2018年10期)2018-01-28 22:53:45
试析高校体育训练中智能手机APP的应用思路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7:51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0:05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6:40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5:16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