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以下简称“同步推进”)。这是党领导教育强国建设重要的实践命题,进一步深化了思政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意义。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加强政治建设的重要着力点,而学校思政课又是党的思政工作中的核心内容。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要准确认知思政课在主体、环境、价值等三个维度上新变化,以科学把握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之间的同步推进。
认知主体之变,把握领导性与发展性相统一。思政课的主体之变是“同步推进”的根本。思政课建设过程已经由过去单主体理念转变为多主体理念,即过去突出强调思政课围绕“学生为中心”,而当前思政课建设基于主导性主体——教育者和主动性主体——受教育者来实施。进一步与党的建设相结合分析,这个过程还要加上领导性主体——党组织。如此形成目前思政课中的多主体复合系统。思政课建设具有突出的政治方向,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这决定了在“同步推进”时要准确理解三个主体的角色定位。应首要把握党组织对推进全局的核心领导作用。以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站稳正确立场、规范成文制度、做好育人引导。如此,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才能有方向保障,才能在面对非主流甚至是错误思潮影响时,能明辨是非,从优质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汲取真道理,更好通过思政课教育助力人自由全面发展。
适应环境之变,把握开放性与融合性相统一。思政课建设的环境之变是“同步推进”的基础。。一是时代方位调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两个大局”下,思政课建设已经从侧重面向国内转变为涵盖国内国外,这是我国作为愈发成熟的文明型国家在教育方面的鲜明体现。扩大思政课建设关照视野,反映了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二是教育空间变化。新科技革命扩展了思政课育人空间维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次接入了互联网并逐步开启了思政课网络时代。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网络思政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过程补充,思政课信息化程度明显提升,已经成为日常思政课教学构成部分。“同步推进”要适应以上两个主要的环境调整变化,以包容并蓄的态度,接纳新的要素对思政课建设的补充。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把“两个大局”和新技术合理转化为思政课改革优势资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实讲道理,因势利导,增强理论教学话语的说服力。另一方面,要将环境创新发展融入理论创新发展,丰富指导思想,让思政课的“道理”能更为言之有物。
厘清价值之变,阶段性与整体性相统一。思政课价值变化是“同步推进”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价值论变化。一是资源价值认知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从思政课内容资源来看,在“两个结合”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传统教学资源地位有了根本提升,文化资源包括在思政课育人内容之中,丰富了新时代思政课内容体系。过去将中华文化剥离另置,再“额外融入”思政课是偏颇认知。二是过程价值转变。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要环节,育人过程应解决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有意义到有意思的转变。例如,2018年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文件形式规定开设并专设学分,此后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不断丰富,成效良好得到了思政课主体肯定,有力促进了思政课建设。从主动性主体整个受教育过程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开启了学段点状化到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转变,从单一思政课程到思政课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转变。三是目标价值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提出思政课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政课育人目标更为清晰具体。在此价值指引下,思政课教学育人要求从理解转为深知,继而由深知变为深信。例如,《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及《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中学学段思政课核心素养提出了明确培养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旨在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思政课的建设价值追求就更新一层。价值变化意味着“同步推进”的实践路向新的深化。要准确把握价值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注意阶段性价值与最高价值目标保持一致。保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理论创新步调一致,及时反映指导思想的宣传教育需要。结合创新理论积极调整思政课育人维度,从直接的家国情怀到宏伟的胸怀天下,从一般历史教育到突出大历史观教育,让思政课建设的主体均能在建设中养成高度的自觉自为。
新时代以来思政课的三维变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思政课建设主体变化寓于环境变化中,思政课建设环境变化引发了价值变化继而带动了对主体认知的调整。三者的交互催生了“同步推进”这一重要命题,同时其继续变化发展也给该命题实现提供了新的推动力。一是主体变化和环境变化交互,提供了需求动力。在新的环境中满足多主体需求,为“同步推进”产生了需求动力。二是主体变化和价值变化交互,提供精神动力。多主体价值构成了价值复杂体,不同主体达成统一价值时产生精神认同力,提供“同步推进”精神共识力量。三是环境变化和价值变化交互,提供实践动力。新资源、新技术并非都能直接的、全部地使用,需要通过结合主体的价值评判加以甄别取舍,这个过程中蕴含大量具体劳动实践,为“同步推进”提供实践动力支撑。
基金项目:1.202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广西)建设研究”(编号:2024MSZ026);2.202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基本经验研究”(编号:2024LSZ003);3.2024年度南宁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地方师范类高校思政课‘三维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2024JGC040)。
(作者单位:1.南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端茜1 ;2.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周起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