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

2025-02-13 00:00:00程胜荣
科学导报 2025年4期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民族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成为关乎我国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的重大论断。“两个结合”不是单纯的口号,而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所要求的新境界。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其历史逻辑正是先后经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革命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并推陈出新”的不断探求,才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民族属性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政治动荡与当代全球化的多重冲击中如何“守正出新”,也需要在更宏观的叙事框架内找到恰当方位。学界多有论述指出,只有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的同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活”元素,才能真正完成对民族精神的现代激活。这种双向互促的内在逻辑,恰恰奠定了“两个结合”作为新时代政治与文化建设行动指南的重要价值。

从文化主体性的视角来看,“两个结合”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在政治道路选择上的深邃思考,也在文化延续与创新的进程中提供了重要遵循。所谓文化主体性,指的是一个民族在外来价值与多元思潮的冲击中保持思想独立与实践自觉的能力,也是该民族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实现自我定位与价值输出的根本性要素。基于这一视角,深入挖掘“两个结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当代中国塑造自身文化自信与提升国际影响力的现实路径。

从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内涵看,“两个结合”之所以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首先在于它确立了当代中国对自身文明根基与前进方向的自信立场。民族复兴与文化延续从来不是割裂的:若失去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支撑,现代化建设会陷入精神价值真空;若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传统文化也可能重蹈复古与封闭的覆辙。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古为今用”,并以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展开创新。

从礼仪制度到家国情怀,从义利观到天下大同思想,这些传统理念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相融汇,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语境中的重要源流。进而,在社会治理、教育改革、文化产业等多元领域体现出深刻的再创造动能。如此过程一方面坚守了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根本元素,另一方面也以实践需求为导向推动制度创新与文化变革,让传统文化可以真正参与到现代国家构建的宏大叙事当中。

“两个结合”意味着要用辩证的思维审视传统文化与外来思潮之间的关系。在全球信息化时代,中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西方主流话语。若缺乏深层的文化主体性支撑,就很难在交流与竞争的过程中保持自己的文化立场与话语优势。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种开放的理论体系,注重与不同历史阶段、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形态相结合,从而实事求是地指导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具有海纳百川的兼容品格,历来强调包容与和合。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根本上具有互通之处。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在“借鉴外来优长”和“坚定文化自信”之间保持平衡,既不能盲目追随西方社会思潮,也不能封闭拒绝海外先进经验。“两个结合”在这一层面对于文化主体性的启迪,就在于倡导我们通过清晰的本土价值共识和制度承载能力,消化并吸收外来的优质文化资源,最终把当代中国建设成一个具有强大文化凝聚力与创新力的现代化大国。

“两个结合”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具体路径。我们要在学术研究与教育体系中注重对传统典籍、思想资源的深度阐释,将富有时代需求的价值理念融入思政教育及青少年文化培育之中,增强年轻一代对民族精神的情感认同。同时,也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供给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城市社区文化空间建设等方式,为人民群众普遍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创造条件。

综上可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论断,为当代中国继承和发扬博大精深的文明遗产提供了开阔的新视野与可行的实践路径。从文化主体性的角度而言,“两个结合”帮助了我们更进一步回答了民族自信与时代创新的时代之问,在保持内在价值定力的同时,更合理地吸收外来文化资源,并以制度建设与社会动员保障其落地见效。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完善、学术阐释深入与国际传播多元化等具体举措,当代中国在坚定政治方向与拓展人文空间的双重需求中不断迈向新的高度。未来,中国要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纵深发展中持续彰显民族文化特质,应继续在“两个结合”的指导下,把握好对于传统精华的现代文化与对于海外文明的扬弃兼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面向未来、兼具民族品格与世界胸怀的文化体系。从这一意义上而言,“两个结合”不仅是当代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也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语境下中国展现文化主体性的积极回应,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乃至更广泛的人类社会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亦能起到深具启示意义的示范效应。

(作者单位:武汉晴川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