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科技三年级《我为家乡代言》一课为例,介绍了在信息科技课堂上运用本课题组自主开发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平台的教学模式。本模式的实施灵活调整学习进展、充分激活学生的创新与拓展能力,打造小学信息科技的智慧课堂。
〔关键词〕" 信息科技;“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 G424"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1674-6317" " (2025)" 07" " 055-057
一、“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平台概述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信息科技新课标”)指出,要构建逻辑关联的课程结构,倡导真实性学习,注重评价育人,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数字时代的知识积累与创新方法。与此同时,学校聚焦“课堂学习评价”改革这一关键领域,建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科课堂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我校信息科技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平台的优势与特色,融合校内外多学科的优势资源,研发了课堂教学管理平台,从最初的1.0版——课堂任务单+学生作品上传,到目前的3.0版,即“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
该平台基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记录课堂40分钟数据,师生、生生间互相学习评价,依托SOLO分类理论,精准检验确定每个学生本节课的实际学习水平层次,帮助学生主动调整自己的课堂学习活动进展;通过数据说话,使教师获得教学反馈信息,有效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和进程,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以便学生后续更积极地投入信息科技学科学习。最终,实现教学过程可收集、数据可分析、评价可量化、结构可复盘的目标。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平台核心功能见下表。
二、教学过程展示
信息科技新课标倡导真实性学习,注重创设真实情境,引入多元化数字资源,强化素养导向的多元评价。以本校信息科技课题为例,至今“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平台3.0版已收集学生作品31788件+4876件(新课标下课堂作品),1868节课学生进行了课堂过程评价和核心素养评价的自评及组评。笔者以信息科技闽教版三下的“我为家乡代言”这一主题单元课程为例,对利用该平台实施课程的四个关键步骤做详细说明。
(一)巧设情境,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教师提前通过平台进行备课。在平台上传图片、视频、音频等素材资源,构建一个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平台为创设情境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工具,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情境中产生“我要学”的动机,激发其持久探索的动力。笔者在平台的“我为家乡代言”这一活动中上传了“迎春接福·民俗文化乐万家”的视频,让学生登录平台自主观看。从学生惊叹不止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各地的民俗文化以及各地特色建筑景区深深地打动了他们。教师借机提问:“如果你有机会向全世界介绍你的家乡,你会怎么说?”“家乡最让你自豪的是什么?”“你要介绍的是什么民俗文化?(哪个建筑或景点?)”“家乡民俗文化(或建筑或景点)的特别之处在哪里?”等等,以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探讨课堂上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紧接着,利用平台的互动功能,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增强课堂人人参与度。
(二)借助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学习阶段中,教师在平台中上传了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了避免学生自主探索的盲目性,我在平台上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逐步呈现学习任务,学生学习探索不再没有方向了,也能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让教师有更多时间个性化地辅导学生。在本主题课例中,笔者在平台上设计了如下表所示的学习任务单。
学生在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创作,教师可以实时监控学生的进度并给予个性化指导。这既能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反复观看某一任务单的操作指南,减轻了教师重复低效地讲解,又能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创新与拓展,可谓化烦琐为简洁,让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简单易学。
(三)上传作品,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学生完成绘图作品后,可以通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平台进行上传和展示。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展览区,供其他学生和教师观看和评价。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还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在展览会上,学生又一次介绍家乡,同时在绘画技巧上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反馈。利用平台的互动功能,让参观者又一次了解到了同学家乡的美景,实时发表评论和点赞,增加展示的互动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平台上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
(四)全课评价,总结反思
在“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平台上,学生可以对整个主题单元学习课程全面进行自评、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学生从两个维度进行自评:课堂过程评价和核心素养评价。在“我为家乡代言”学习中,课堂过程评价分为4个部分:学习态度倾听状态(能倾听教师讲课和同学发言)、活动行为课堂表现(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和探究态度)、交流合作互动情况(与同学讨论或在小组讨论中发言的次数和质量)、技能掌握工具运用(知道具体的数字化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根据不同问题特征和需要合理选择、有效运用数字化学习的资源与工具,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例将核心素养评价具体化:计算思维巧用各种工具绘出图形、展示创意;使用刷子、直线及曲线工具绘制图形;使用橡皮擦、颜色选取器及放大镜修改作品细节;设计特色标题如炫彩艺术字、立体标题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形式(体验使用画图中某些工具绘画出家乡某一独特的建筑或景色特点):提高信息社会责任感(在计算机F盘的个人文件夹中保存家乡美景图片,同时不要打开其他同学的个人文件夹,更不能删除别人的文件):树立信息意识(把家乡特色景色通过画图工具表达出来)。在SOLO理论框架上将每一部分的水平层次划分为五个等级:创新应用(5分)、完全掌握(4分)、基本掌握(3分)、掌握一点(2分)、完全不会(1分),简单易懂,方便学生对标评价。
在学生作品提交、课堂评价后,平台实时生成可视化纵横向比对图表,纵向分析本班本节课在年段中的学习水平,横向分析诊断每位同学的学习水平层次,学生可随时随地查看。通过平台数据的分析总结,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对课堂学习过程的分析和归纳,更是对技能知识的拓展延伸以及之后创作作品的帮助。教师也可通过平台上的数据,对整个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思考与预期教学效果的偏差,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的方向。
三、结语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的实施,“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单并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评价工具,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内化知识,从而实现学习效果最大化。教师实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以及优化课后导优辅差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从而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打造了信息科技智慧课堂。
【本文为2023年度厦门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小学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管理平台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立项号:XMKT2308】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S].北京:教材〔2017〕4号,201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