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逮捕”型电诈骗局涉及复杂的犯罪网络。一旦钱款被受害者转到“指定账户”,便会很快通过大量账户被“洗白”。犯罪分子往往会冒充警察和官员,受害者多为印度本国人。犯罪网络中的多数成员接受过良好教育,有的毕业于工程专业,有的是信息技术、网络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或银行从业者,能说流利的英语,精通印度各地方言。
警察辛格多次参与侦破“数字逮捕”型电诈犯罪案件,其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名年迈的孟买家庭主妇,两个孩子都在国外,她与退休的丈夫住在城里。诈骗分子冒充警察,称她涉嫌参与一起洗钱案,要求其接受“警方调查”和所谓的“数字逮捕”,即全天候通过一个应用程序与他们视频通话,其间不得挂断,也不能将案件信息告诉其他人。如果老人挂断,诈骗分子会再打来电话,要求她保持接通状态并告知位置。一个月里,老人真的以为自己被“数字逮捕”,一举一动都受到屏幕对面的“监视”。在此期间,她陆续向诈骗分子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转账约3800万卢比。
辛格对此类诈骗套路进行了分析——诈骗分子从各渠道搜集目标信息,接着对目标进行画像,找到弱点,然后迅速出击,并且“击中就跑”。“无论什么年龄、什么教育背景、什么社会阶层的人,都有可能受骗。恐惧心理让很多人失去了钱财。”他提醒道,“大家要时刻保持清醒,在法律层面没有‘数字逮捕’的概念,任何执法部门都不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来办案”。
更可怕的是,诈骗分子会利用AI(人工智能)深度合成技术,实现“以假乱真”。为了使自己假装身处人声嘈杂的警察局里,有的诈骗分子会将很多经典影片的片段剪辑在一起。甚至有的根本不会以真人出镜,而是合成出印度某知名法官的形象,让受害者信以为真。
经排查,大约40%的“数字逮捕”型诈骗电话来自东南亚,但在受害者手机上显示的是印度国内号码。为此,印度电信部门建立了一套拦截此类垃圾电话的机制,每天拦截的电话超300万通。
退休工程师罗德西里年近八旬,他的可怕遭遇在印度社会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老人以前几乎不接陌生电话,但无意间接到的一个电话却改变了他的命运。电话那头的男子自称是孟买警局的警员,称警方截获的包裹的地址是罗德西里住处。包裹内含有非法物品,因此罗德西里需要接受调查。在之后的视频通话中,罗德西里看到一名穿着警服的男子坐在会议室里,自称是“高级警官”。在听到对方准确无误地报出自己的身份号码和弟弟的名字后,罗德西里信以为真。对方警告说,如果不好好配合,就会把他和弟弟都一起逮捕。
2024年9月25日到10月14日这段时间里,罗德西里真的以为自己处于“数字逮捕”中,他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了“监视”。假冒的警察告诉他,为了避免财产被强行没收,他必须将钱转到所谓“安全账户”里。尽管罗德西里犹豫不决,在和家人商量过后,还是分几笔将总计1.03亿卢比的钱款转给了对方,被骗走了毕生积蓄。他痛苦地说:“我好像中了迷魂计,身体和大脑好像完全被控制了。”
44岁的鲁奇卡·坦登是印度一家医院的神经科医生,她也深陷“数字逮捕”电诈骗局,被骗走2500万卢比。她向警方描述道,2024年8月的一天,她突然接到一名陌生男子打来的电话。对方自称是“印度电信监管机构的官员”,用严厉的语气告知,他们收到22起投诉,举报她用手机发送过骚扰短信,并表示她的手机号将被停用。
紧接着一名自称是“高级警察”的男子,在电话中指控坦登涉嫌通过银行账户为贩卖女性和儿童的犯罪行为洗钱。随后电话中传出刺耳的喊叫声:“逮捕她,逮捕她!”这时假冒的警察骗她说:“我会说服他们不要逮捕你,但你无法避免被关进‘数字监狱’。”
为了便于监控,诈骗分子要求坦登24小时保持视频通话,即使在沐浴、做饭和睡觉时也不例外。在接下来的近一周里,有3名男子和1名女子相继假扮成警察和法官,通过一款视频聊天软件“监视”着坦登的一举一动,并“询问”了700多个与她生活工作相关的问题。诈骗分子还在镜头外伪造“审判现场”,以一场所谓的“真实审判”来骗取坦登的信任,最终让她用大笔的钱财换来对方所谓“获得数字保释”的承诺。在这起案件中,警方共逮捕了18名作案人员,但只追回120万卢比。
据印度警方通报,近年来,印度接连发生多起被称为“数字逮捕”的电诈案件,引起广泛关注。据统计,仅在2024年1月至4月,受害者因陷入这类骗局而遭受的损失就超过12亿卢比。这只是冰山一角,很多人受骗后并未报警。被诈骗的钱财大多被转移到了海外账户,或是换成了加密货币,导致难以追回。
2024年,印度的一位知名传记作家也遭遇了相似的骗局,险些成为受害者。他被神秘“执法人员”指控参与洗钱,之后接受了28小时的“数字监禁”。直到对方问他为何没有赎回自己投资的基金,才让作家起了疑心,以他的经验,警察不会在视频通话里问这类问题。就在对方要求作家把钱转到“指定账户”时,他瞬间清醒过来,挂断视频通话。事后,作家感慨道:“一切结束以后,感觉自己像个傻子。”
近年来,印度电诈犯罪层出不穷,除了“数字逮捕”型电诈犯罪,还存在一系列其他类型的骗局,包括求职骗局、虚假投资、交友诈骗、恋爱骗局等多种在线诈骗形式。据印度网络犯罪协调中心报告,从2023年3月到2024年3月,类似的电诈案件数量相比同期增加了5倍,被骗金额约为145.7亿卢比。2024年1月至4月,平均每天就有7000件涉及网络犯罪的投诉事项。一名致力于打击网络犯罪的官员表示:“令人担忧的是,如此高的诈骗投诉率仍无法反映全貌。许多受害者或因为不了解流程,或因为被骗而感到羞愧,选择不报案。”
在最近一国际研究小组发布的有关世界网络犯罪指数的报告中,印度被视为一个诈骗犯罪活动“活跃”的国家。在分析印度诈骗案件呈“指数级”增长的原因时,这个国际研究小组的专家指出,虽然数字化浪潮席卷印度,但数字素养教育却没有跟上。“人们已经习惯用手机处理生活中的重要事务,但正确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没有得到同步提升。”他建议人们接到类似电话时,先停下来,想清楚再去行动,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最好以截屏等形式保留证据。
在印度,无论是国会议员,还是电影演员,或是普通民众,都深受“电诈之害”,然而对诈骗分子的惩罚却过于宽松。根据印度的信息技术法,盗窃数据、密码、身份信息、发送网络钓鱼邮件或篡改计算机系统,通常对应3年监禁。但针对网络犯罪的处罚,有的可以交钱保释,这显然无法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对此,印度巴特那高等法院曾提出建议,没收网络犯罪分子的非法所得,并将他们的资产和金融交易情况纳入监管。
面对猖獗的电诈犯罪,印度警方的打击力度或许远远不够。根据印度警察研究与发展局的数据,在电诈犯罪猖獗的拉贾斯坦邦,仅在2023年4月就收到来自当地人超过10万起的网络犯罪投诉事项,该地区却只有两个专门应对网络犯罪的“网络警察局”。印度有资格调查网络犯罪案件的警察数量,也与整体人口情况不甚匹配。据悉,印度电信部、内政部、税收部、经济事务部、金融服务部、央行和多家主要大型银行组成了“网络犯罪协调中心”,协同应对,以期有效遏制“数字逮捕”型电诈犯罪的高发频发势头。
编辑:张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