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高校教育青年、帮助青年、团结青年的重要措施。高校应聚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话语的青年化表达,探索如何通过创新话语方式、内容设计和传播范式,有效激发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认同。
党的创新理论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理论来源。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和兴趣爱好呈现多样化特征。同时,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更多创新载体,进一步拓宽了与青年群体的互动空间。
党的创新理论为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理论来源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在新时代历史条件下总结实践经验、应对时代挑战、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要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因此,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党的创新理论应当成为引领青年、教育青年和塑造青年的重要力量。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加速,青年群体的思想观念、兴趣爱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青年群体在信息获取上呈现出碎片化、即时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强大推动下,青年群体的信息来源极为广泛,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通过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高度定制化的特点。另一方面,青年群体的兴趣与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和异质化的趋势。现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变得更加开放和多元,他们在追求个人理想和自由的同时,也表现出对国家大事、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关注。
近年来,诸多高校充分发掘并利用“社会大课堂”这一丰富资源,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这使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数字化、信息化浪潮下,传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载体逐渐向网络化和技术化转型。新的传播平台和媒介方式的蓬勃发展拓展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时空场域和载体平台,使得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能够更好地与青年群体的需求和兴趣契合。尤其是在内容表达上,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通过引入更加贴近青年审美的形式,如动漫、微电影、虚拟仿真等多种创新媒介形式,实现了宣传载体的时代化与技术化转型。这种转型使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再是单一的讲解与灌输,而是通过情境化、故事化的方式融入青年日常生活与情感需求之中。
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话语青年化表达机遇和挑战并存。传统说教方式难以激发青年共鸣、内容创新不足导致宣传力度有限、单向灌输的传播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反馈机制等难题影响了话语表达效果。
青年群体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他们更倾向于接受新颖、有趣、贴近生活的信息传达方式。然而,当前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话语体系往往过于正式和刻板,与青年语境存在明显的脱节。具体来说,一方面,传统说教往往忽视了青年的个体差异和多元需求,采用“一刀切”的宣传方式。不同的青年都有其独特的生活背景、兴趣和价值观,传统说教按照统一的框架来传递信息,未能充分考虑不同青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导致宣传内容难以触及青年的内心深处。另一方面,传统说教未能与青年生活紧密联系,宣传内容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融入青年的日常语境。传统的宣传形式往往停留在课堂讲授、讲座报告等单向灌输模式,忽视了青年的情感需求和表达习惯。这种脱节使得宣传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导致青年对宣传内容产生抵触情绪。
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内容创新是吸引青年关注的关键。然而,某些宣传内容往往缺乏新意,重复性强,难以激发青年的兴趣。其一,宣传内容框架陈旧,未能结合时代热点。宣传内容过多基于传统理论框架,未能做到充分结合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和青年关注的社会热点。例如,部分课程和讲座内容仍以文本阅读和理论分析为主,未能有效融入科技创新、社会公平等当代青年高度关注的议题。其二,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化设计。例如,对于理工科学生,关注点更多集中在科技创新、实践应用等领域,文科学生则更倾向于探讨社会问题、文化现象等内容,但现有宣传内容通常以统一的理论进行宣传设计,难以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内容表达。因此,高校应注重宣传内容的个性化设计,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分层次、分领域地进行创新,切实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精准性与实效性。
在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信息传播往往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缺乏与青年的互动和反馈机制。第一,传播模式单一,缺乏双向互动。传统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以单向灌输为主,信息传播渠道单一且形式固化,缺乏与青年的双向互动。第二,反馈机制缺失,难以掌握青年需求。部分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未能及时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例如,在青年学生对宣传内容的理解程度、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等方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无法通过现有渠道进行全面掌握。这种反馈机制的缺失导致宣传内容和形式难以调整优化,传播效果难以持续提升。第三,忽视互动式传播工具的运用。在信息化时代,互动式传播工具如短视频平台、直播互动等已成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方式,但这些工具的运用还不够广泛。
为更好地契合青年群体的需求,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紧跟时代步伐,通过话语表达的叙事化、话语内容的活化以及话语范式的互动化,贴近青年实际,激发青年共鸣,从而有效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在传统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往往采用直接“说教”的方式,这种单一、枯燥的宣传方式往往难以引起青年的兴趣和共鸣。叙事作为传递价值意义的一种途径,依赖多种语言符号,是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方式。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而言,关键在于掌握叙事技巧,使理论性和故事性相结合,为话语增添情感深度,并灵活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增强话语的吸引力和表现力。一方面,善用语言修辞提升叙事的感染力。在叙事时要避免抽象与乏味,适时融入活泼、幽默的元素,巧妙运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借助优美且鲜活的话语让青年群体能够精准领会话语内容。另一方面,巧用符号语言提升叙事的表现力。口头表述、文字与图像共同编织成一张“意义之网”。在意义传达中,图像作为一种直观的符号语言,往往比纯粹的理论阐述更能留下深刻印象。例如,北京大学学生制作的《马克思是个“90后”》,通过新颖的形式和符号化表达,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因此,通过话语表达从“说教”转向“叙事”,能够使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加生动有趣、深入人心。
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话语内容往往容易陷入“固化”的困境,即内容陈旧、缺乏新意。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需要将话语内容从“固化”转向“活化”。一是融入时代热点和青年关切。将社会热点议题和青年群体高度关注的内容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中。如围绕人工智能、社会公益等青年热议话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以时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和案例,拉近与青年的距离,提升话题的共鸣度。二是结合青年文化实现内容“活化”。在内容设计中融入青年喜爱的文化形式,如动漫、短视频、微电影等,利用这些形式将传统的宣传内容进行情景化和视觉化转化,让宣传内容更符合青年的审美需求。三是建立多元化内容库,实现精准传播。针对不同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的学生群体,开发多层次、多领域的宣传内容。通过专题内容的精准推送,满足不同青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增强宣传的覆盖面和吸引力。
传统的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往往采用“教话”的方式,即单向传授、灌输思想文化理念。这种方式往往忽视了青年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因此,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需要将话语范式从“教话”转向“对话”。一方面,在话语范式的转型中,高校应鼓励青年主动发声。例如,通过设立意见箱、在线论坛等渠道,收集青年的真实想法与反馈,形成双向沟通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高校应利用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创建线上互动平台,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形成多维度的对话空间。例如,通过直播、弹幕互动、线上投票等方式,让青年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对话,让青年在互动中加深对宣传内容的理解和认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实现话语范式的多元转变,还能够增强青年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使高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加贴近青年、服务青年。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青年化表达研究”(编号:YJ2025S28);河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科研基金思政研究专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引导研究”(编号:S21SZ002)。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