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花”在芳香小镇绽放

2025-02-07 00:00:00沈欢琳赵丽霞
雷锋 2025年1期
关键词:生态园志愿志愿者

地处上海浦南的远郊镇,应该以怎样的底色,来映衬其承韵千年的文脉?朱泾镇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文明。

城镇美不美,既看市容市貌,更看精神面貌。漫步在朱泾的街头与乡村,处处能感受到这座以“芳香”寓名的小镇崇德谦和、文明和谐的时代气息。为城镇的文明增色、添美,已经成为朱泾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文明之花”也在这里越开越旺。

有形之花走红

无形之花走俏

朱泾,雅称“落照湾”,历史上曾是东吴将军封邑地、唐代诗僧传禅地、吴越文化发祥地。1997年撤县建区之前,朱泾镇一直是金山县政府所在地。千年古镇为什么会令人向往?关键在于它“崇德向善,崇文尚美”的人文精神和气质魅力。

说到朱泾,就不得不提市民竞相“打卡”的网红景点——花开海上生态园。2016年10月,筹划已久的花开海上生态园开园,凭借600亩绚烂花海的超高“颜值”一炮而红。开园8年多,这个偏远乡村里的生态园,已经成长为一个辐射长三角的乡村旅游品牌。随着花开海上生态园的走红以及芳香小镇的初步建成,其所在地待泾村也从一个穷村摇身一变,成了“全国文明村”“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待泾村地处朱泾镇最西部,原先这里经济薄弱、生态环境差,如今的待泾村水清、岸绿、村美、人和。”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表示,待泾村是朱泾镇推动乡村振兴落地见效的一个典型样板。近年来,朱泾镇党委、政府精心布局谋划,在全市率先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新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土地的同时,也让村民走上了“租金+股金+薪金+现金+保障金”的“五金”增收之路。村民的口袋富起来了,幸福感强了,思想也转变了。生态园里的“有形之花”带着村民们向乡风文明的“无形之花”蜕变。

“停车请往前,继续往这边开……”在花开海上生态园,施云林正在指挥来园的车辆停放到指定位置。1956年出生的他是土生土长的朱泾镇待泾村人,同时也是花开海上生态园停车场的志愿者,主要负责停车场的秩序维护。这份家门口的志愿服务工作让施云林的退休生活十分充实,“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继续下去”。

像施云林一样,在花开海上生态园参与志愿服务的村民志愿者还有许多,他们有的负责周边环境卫生,有的提供问路指引,有的做好停车秩序维护,以及现场突发情况处置等,处理不了及时上报村委会。这些看不起眼的村民志愿者共同守护着生态园平稳有序地运营,而志愿服务工作也让村民们更好地实现了个人价值。

三级服务网络

活跃街头巷尾

近年来,乘着金山区入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全国试点区的东风,朱泾镇作为金山北部生活服务中心,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不断深化志愿服务基础、内涵、特色建设,积极创新社区治理,先后荣获全国、上海市等志愿服务相关荣誉20余项。

朱泾镇获评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大茫村、待泾村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上海永太服装金山有限公司创建为全国文明单位;金山心启航惠民服务社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一项项沉甸甸的“国字号”文明称号纷至沓来,一张张“文明朱泾”的名片熠熠生辉。就在2024年12月,朱泾镇又捧回一项荣誉——上海市优秀学习型社区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徐徐展开的是一幅属于朱泾的美丽蜕变新画卷。

临源街621号,是朱泾最“拉风”的文明实践“新地标”、志愿服务“打卡点”。结合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建设,镇社区志愿服务中心成为更接地气的志愿服务“样板间”;按照运转规范化、管理制度化、品牌特色化等标准,30个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和15个志愿服务点同步升级,全镇形成“1+30+15”志愿服务三级阵地网络。

如全国文明村大茫村文明实践志愿服务“1+2”站点综合体包括1个村级站+1个埭头点及1个远程医疗点,不仅宣传展示了乡风文明、“暖心娘家”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还协调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专家志愿者远程坐诊,村民足不出村就能接受62公里以外的“云端”志愿诊疗,切实打通了宣传、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同样,在10支镇级常设志愿服务队伍示范下,全镇形成“10+30+174”志愿服务三级队伍网络。无处不在的志愿服务体系如影随形,深深感染、带动了整个社区的志愿心。

据统计,朱泾镇现有注册志愿者达1.85万,逾户籍人口的27.5%。近两年约8万人次参与理论宣讲、邻里守望、文体活动、法律服务、便民助老、环境整治等各类志愿服务项目856个,受益市民达10万人次。

其中,社区志愿者携手全国文明单位永太服装公司(旗下广缘大酒店)“海草”志愿服务队,9年多零利润配送助老餐20多万份,荣获上海市群众最喜爱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公益之申”十佳公益故事;“社区大篷车”运行10年来,提供超350场订单式志愿服务,惠及居民7万余人,入围上海市街镇公益品牌项目;周末上岗的社区管家钟楼“6677志愿队”获评上海市优秀志愿服务团队……还有更多活跃在朱泾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的志愿者队伍,他们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他人提供着力所能及的服务。

凡人善举成火炬

崇德向善蔚然成风

朱泾镇历史人文底蕴深厚,一直以来,深入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始终坚持传递平凡而又伟大的向上向善力量,通过对一系列凡人善举的挖掘宣传,厚植见贤思齐“文明沃土”,构筑崇德向善“精神高地”,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和文明修身等活动,越来越多的朱泾市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召和影响,也积极践行善心和善行。

“感动朱泾”人物评选已经走到第四届,一个个身边优秀志愿者的事迹令人萌生敬意与感动——年逾古稀的“马兰人”黄恒亮,亲历15次核爆试验,隐居朱泾50余年,发挥余热为社区志愿服务添光彩;耄耋老人杨少峰,35年远赴云南36次培训指导畜牧养殖业等,一生志愿服务援边帮扶事业;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李彦靓,为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

据介绍,8年间,四届“感动朱泾”活动共评选出76位“感动朱泾”人物,并在全市首发“好人卡”。在好人文化的滋养下,志愿精神成为朱泾重要的人文地标,也如雨露润泽市民心田。76段事迹也串起了“凡人有光”的朱泾故事,凡人善举汇成火炬照亮朱泾,传导着城镇温度、文明深度、精神刻度。

“2005年开始,在朱泾镇相关部门的牵头下,我们‘市民巡访队’正式成立,十几年来,我们深入社区、街区,对不文明的行为纠错,对需要改进的区域找茬,鼓励居民们人人参与文明实践。透过大街小巷里的‘一言一行’,我们尤其能感受到城镇、社区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第四届“感动朱泾”人物王敏对家乡这几年的变化感触很深。退休以来,作为朱泾“市民巡访队”的一员,王敏用2万多小时的志愿路为社会文明做“体检”。

据了解,王敏所在的朱泾“市民巡访队”,现有队员12名,在朱泾各居委会设有巡访小组,共有组员71名,市民巡访志愿者73名。他们来自各行各业,退休前有的是老师,有的是银行职员,有的是公安干警,有的是食品厂职工……虽然如今都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辈,但是他们个个精神抖擞,随叫随到,为小镇文明发光发热。

在朱泾这片充满爱的土地上,志愿者们用他们的故事,书写着不一样的温暖篇章,照亮了无数需要帮助的人的心灵。就在前不久,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全国赛终评中,来自朱泾的“荼小爱聚大爱”志愿服务项目获得银奖。

“我觉得‘荼小爱’就是茶饮中的‘希望小学’。希望小学是让贫困的孩子们有学上,‘荼小爱’是让残疾员工有班上。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奋斗,让他们未来能够高质量就业,让他们接触社会,感受社会的温度。”“荼小爱聚大爱”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同时也是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好人好事获得者、感动上海提名奖获得者的陆学峰如是说。

面向未来,朱泾镇将以全国文明镇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改善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优化城镇形象,让广大市民生活在朱泾有获得感、居住在朱泾有幸福感、工作在朱泾有自豪感,真正感受到城镇的全方位之美。

(责任编辑:刘超)

猜你喜欢
生态园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当周生态园
散文诗(2021年22期)2021-11-13 02:42:05
中德生态园的“活力”示范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18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阿尔乡沙漠生态园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