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不仅医术精湛,更有着天使般的仁心,用真诚和行动为患者带来了温暖与希望。他就是该院中医科主任刘澄波。
刘澄波现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特色医疗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华中医药生殖学会委员。临床一线奋斗的30多年中,他始终践行孙思邈《大医精诚》理念,对患者态度和蔼,关怀备至,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正如此,刘澄波一直将专家和特需门诊的挂号费保持在低水平,只为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为及时跟进患者病情及康复情况,他还建起医患微信群,为每位患者提供及时且专业的帮助。这个群里的患者就诊前大多绝望无助,有些甚至已经失去信心。在刘澄波的精心调理下,他们的病情都有了较大缓解和改善。
刘澄波注重团队建设,自担任科室主任以来,带领全科人员勤奋钻研业务,科室整体实力、诊疗水平和医德医风在同行业名列前茅。2024年11月,一位张姓老干部因双下肢严重水肿和频繁起夜而备受煎熬,曾辗转求医于全国十多家医院,病情却始终未能缓解。几近绝望之际,他慕名来到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寻求刘澄波的帮助,刘澄波了解了其病情后,迅速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传统中医与多种民族医学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针灸、火龙罐和火攻疗法等。在刘澄波的精心治疗和心理关怀下,患者的腰痛、腿肿、起夜频繁等病情迅速改善,精神状态也焕然一新,逢人便津津乐道自己的康复奇迹。
“医者,给患者治好病是医技;给患者帮困解忧是医德。医技要高,医德更重要!”刘澄波始终坚守这样的信条行医做人。有一年寒冬,刘澄波刚结束一上午繁忙的门诊,正准备吃午饭,诊室的门突然被推开。一名中年男子,衣衫褴褛,面色蜡黄,带着浓重的乡音哽咽着说:“刘医生,求求您救救我老婆!她五天滴水未进,人都快不行了……我借遍全村也凑不够钱,实在没办法才来找您。”
刘澄波立马放下手中碗筷,一边联系护士安排救护车,一边安慰男子:“别慌,先把人接来。”看到男子囊中羞涩,刘澄波掏出包里仅有的2000元钱塞到男子手里,语气坚定而温暖:“拿着,赶紧办住院手续,费用的事,你别操心。”
很快,男子把妻子接到医院,刘澄波初步诊断她因精神压力过大和严重的营养不良导致身体极度虚弱。于是,立即组织科室团队展开紧急治疗,先用静脉输液为患者补充水分和基本营养,再通过心理干预,配合家传刘氏经络调理技法,让患者逐渐恢复对进食的意愿。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刘主任不但亲自制定康复方案,还联系慈善组织帮患者解决后续的治疗费用。经过悉心调理,这名女子身体逐渐恢复活力,一个月后痊愈出院。
出院那天,中年男子带一面绣着“医者仁心”锦旗,来到刘澄波面前“扑通”跪下失声痛哭:“刘医生,您救了我老婆,也救了我们全家!……我们这辈子都还不上您的恩情!”刘澄波连忙将男子扶起,微笑着说:“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回去好好照顾她哦。”几年后,这名男子通过务工攒下一些积蓄,特意来到医院要还清当年抢救其妻子的医疗费用,却再次被刘澄波婉拒:“当年最重要的是救人。你们现在过得好,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
几十年来,正是这样无数次不求回报的善行,让刘澄波赢得了患者们的真心敬重。他用一颗赤诚的医者之心,让无数家庭从绝望中看到希望,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
对一个医者来说,刘澄波的世界很小,小到专注地盯着诊室的患者病历信息;他的世界又很大,传承中医经络文化、佑护苍生……多年来,刘澄波把弘扬中医药医学事业融入自己的生命,引经据典,勇于创新,成功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近年来,他多次主持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展现了优秀的学术能力。在浩瀚的医学领域中,刘澄波始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求知者,积极探索中医临床的新思路,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大量专业书籍,紧跟最新发展动态,并指导科室开展新业务和新技术,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大奖,多次获评优秀共产党员、省市级先进个人。
“未学医先立德。医生的一切言行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苦乐。”刘澄波说,将医德牢记于心,才能始终不忘医者初心。他经常跟年轻医生讲:“当医生首先要有医德,其次才是医术。”在刘澄波眼里,患者都是“上帝”;在临床一线,病情就是命令。有时刚洗过手,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水,下一位患者就进来了。刘澄波医生只得坐回办公桌前,重复着那句说了无数遍也不会厌烦的话:“哪里不舒服?”然后,开始新一轮的问诊、号脉、查体、开方等接诊流程。好多患者离开时总会笑着道一声:“刘医生,您对病人真好,谢谢您。”
“刘医生诊病,如沐春风。”这是被他医治过的患者对他的一致评价。青丝变华发,年少到迟暮,刘澄波在几十年的临床岗位上,以“业精于勤、医者仁心”的执着信念,用心书写着一位中医人的大爱情怀。“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医术,体恤患者病痛,怀有恻隐之心,在临床过程中,要以细心、耐心和医者父母心对待每位患者。”刘澄波说,他始终把“医者父母心”“做人无愧首重德,处事必敬在于诚”作为人生信条,尊敬爱护每一位病患者。
(责任编辑:陈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