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

2025-02-07 00:00:00宋美
雷锋 2025年1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服务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重要指示笔谈之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目标任务。2024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崭新篇章,是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我们要认真抓好《意见》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现代化能力水平,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志愿服务新篇章,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明晰站位:

健全党建引领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

《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前提和首要原则,强调用党建来引领新时代志愿服务活动,将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紧紧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旗帜下。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党的基层组织已达517.6万个,在城市构建了市、县、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工作体系,在乡村形成了镇、村、组三级联动的网络结构,网格党建的生成为新时代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了宽广的党组织工作平台。

方向要明,事业即兴。健全党建引领的志愿服务动员体系,一方面,要强化思想政治动员,有效发挥组织动员优势。把志愿服务作为牢记初心和使命、践行群众路线的关键载体,组织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倡导领导干部带头参与志愿服务,贯彻落实党员来社区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要求,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引领和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要联结不同主体、协调各方关系,发挥统筹各方的整合优势。构建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带领部门党员、团员、干部和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发展本领域本系统本单位志愿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党建引领的志愿服务多部门合作机制建设。

二、对接内容:

健全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供给体系

《意见》指出,进一步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要推进精准高效的志愿服务内容供给体系建设,丰富志愿服务供给内容。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作政治核心任务,开展理论和政策宣讲志愿服务,要发挥主体性,注重实践性,突出时代性,强化导向性,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千家万户。积极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新时代普惠志愿服务项目。支持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等领域志愿服务。聚焦百姓民生现实,积极组织济困解难、医疗卫生、教育培训、支农支教、文化娱乐、福利慈善等志愿服务。持续开展邻里互助、家庭婚姻、社区建设、普法宣传、应急救助、心理疏导、平安建设等志愿服务,助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注重培育文明风尚,深入开展科普、文化、文艺、精神文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育健身、环境保护、自然教育等志愿服务。

三、壮大力量:

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

志愿服务队伍是厚植新风正气,助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新锐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发展壮大学雷锋志愿服务队伍。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注册的志愿者人数高达2.36亿,组建了135万支志愿服务队伍。志愿服务的涉及领域更加全面立体,工作模式也渐趋多元丰富。《意见》指出,要健全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需壮大队伍力量。结合职业、身份、年龄等诸多因素,大力发展党员志愿者、职工志愿者、学生志愿者、青年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等群体队伍建设,汇聚社会各方人员力量。号召推动各行各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各领域志愿者依据专业特长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发挥先进模范和骨干人才的带动作用,助推志愿服务队伍的发展壮大,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

加强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建设,注重引导发展和规范管理并举。完善志愿者招募程序、注册登记和培训制度,指导志愿者依法依规开展服务活动。强化各级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水平,积极完善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履行好引领和服务职责。提升志愿服务队伍能力素质,培养优秀志愿者和专业志愿者团队。根据新时代志愿服务要求,加强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的统一管理和培训指导,切实提升其专业化程度和服务水平。强化志愿者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专家授课、分层培训、实战演习和案例讲解等培训方式,推动知识技能扎实、服务水平高、社会责任心强的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

四、思想引领:

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文化体系

志愿服务文化体系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文化体系,能为助力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文化保障,推动形成全社会踊跃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意见》指出,首先,厚植志愿文化基础。深化志愿文化的阐释和宣传工作,传承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志愿文化思想,传承革命精神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正确价值追求,将雷锋精神和志愿精神融入志愿服务活动中,持续加强志愿服务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促进基础专业学科发展和建设。其次,营造志愿文化氛围。大力创作与志愿服务题材相关的文艺作品、文创作品和公益广告,宣传志愿服务示范典型,讲好新时代志愿服务中国故事,激发全社会崇德向善、互帮互助的浓厚氛围,激活志愿服务力量,鼓励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事业。再次,增强志愿文化自觉。把志愿服务精神融入公民思想政治教育中,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学生素质评价和社会发展规范之中,体现到市民公约、居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之中,推动志愿文化渗透到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在全社会形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广泛共识,以强化人民群众对志愿文化的心理认同,激发群众自觉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观能动性。

五、长效赋能:

健全坚实有力的志愿服务保障体系

培育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艰巨且漫长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积极探索并建立长效志愿服务体制与管理模式。

第一,要推行持续性志愿服务模式。《意见》指出,强化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精准化、高效化、便利化。坚持需求导向和成效导向,深入了解群众各方面现实利益诉求,把满足需求和引领需求密切结合,推进志愿供给和志愿需求双向互动、有效对接、精准匹配。各级单位可以制定并执行长期合作伙伴计划,与选定的社会服务对象或公益组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让志愿者持续关注并定期服务于特定群体,能够深入了解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也会提升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广泛开展集中志愿服务,深化日常民生服务领域,制定群众满意的个性化结对服务方案,开展长流水、不断线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第二,健全志愿服务激励评估机制。首先,各地区各部门制定完善各领域分层级的志愿服务激励评估标准,通过颁布一系列激励评估标准规章制度,做到全部志愿服务主体和活动都有具体激励评估标准来参照,完善全方位多形式的鼓励奖励机制,对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其次,建立全过程的激励评估周期模式,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和方法,不定期地对志愿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反馈,确保激励评估程序和结果的透明公正。最后,建立志愿者个性化档案,创新志愿服务激励评估形式,及时提供志愿者评价反馈结果,帮助志愿者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纳与反思,进行自身价值观重塑。

第三,构建科学完善的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和保障制度,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持久动力。首先,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制定并完善好志愿服务政策。把志愿服务活动放到整体育人格局中统筹考量,加强高校、政府、企业、社区和民间志愿组织的有效合作。其次,制定整体协调、规范有序的工作办法,构建科学化专业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发挥好各领域各部门的资源力量整合优势,统筹利用多方正规渠道依法提供资金或政策支持,不断提升志愿服务组织者与管理者的专业素养,保障志愿服务有序良好运行管理。最后,积极搭建志愿文化实践工作平台,持续拓展志愿服务空间,建立稳固的志愿服务基地,完善志愿服务基础设施,推动志愿服务持续性与品牌化,保障志愿服务任务落实到位。

(作者系南通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法学硕士)

(责任编辑:吴维满)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服务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环球时报(2022-10-14)2022-10-14 10:50:25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少先队活动(2021年1期)2021-12-02 16:45:06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为志愿者加油
商周刊(2018年15期)2018-07-27 01:41:28
我是小小志愿者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