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癌色变,相信是大多数人对待癌症的态度,但一说起瘤,大多数人心理压力会小一点,总认为疾病名字中带有“癌”字的都是恶性的,是治不好的,而带有“瘤”字是良性的,是可以治愈的。其实不然,有些疾病名称中虽然带有“瘤”字,但它有可能是恶性肿瘤,也有可能是介于良恶性交界的肿瘤。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良恶性交界的肿瘤——胃肠道间质瘤。“说起胃肠间质瘤这个病,很多人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不要说普通老百姓没有听过,可能大多临床医师也不是很了解,其实它是一种发生于胃肠道的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在生物学行为上可从良性至恶性,大多数患者具有c-kit(一种原癌基因)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活化突变。过去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膜瘤等多种肿瘤其实都属于胃肠间质瘤的范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王鹏飞副主任医师这样说。
癌和瘤都是人们不希望有的,但偏偏又是人身上长出来的东西,只是因为它们生长的“土壤”(组织类型)不同,科学家为了区别它们,就把它们分别叫做癌和瘤。一般来说,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具有浸润性生长和容易复发转移的特点。癌恶性程度更高,长出来就是恶性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容易发生复发和转移。瘤是指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我们普遍认为胃肠间质瘤有良、恶性之分,但是现在发现即使很小的胃肠间质瘤也可能发生复发或转移,所以,目前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疾病,是瘤不是癌。
胃肠间质瘤是一个相对罕见的瘤种,多发生于60~65岁的老年人,儿童和年轻人少见。虽然它的发病率不高,但有20%~50%的患者首诊时已是晚期,有11%~47%的患者发现时已发生转移。
胃肠间质瘤好发生于胃肠道,但是也可以发生于腹部/腹膜后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胃(55.6%)和小肠(31.8%),结直肠、食管、腹膜占比约10%。值得一提的是,胃肠间质瘤还可以发生在消化道外的部位,比如腹部的网膜、肠系膜、男性前列腺、女性阴道等,可以说是“神出鬼没”。
●重视日常体检,尤其是胃镜、肠镜检查
临床上许多患者的胃肠间质瘤是在做胃镜时被查出的,还有部分患者是在腹部手术时偶然发现的。因此,建议在每年体检中增加胃镜、肠镜的检查,有条件者可以进行CT或磁共振检查。
●出现消化道不适症状时及时就诊
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主要取决于肿瘤大小、部位及生长方式。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胃肠道疼痛,占60%~70%;胃肠道出血占30%~40%。除此以外还可能存在胃肠道梗阻、贫血、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恶心、乏力、急性腹腔内出血或穿孔等症状。当然,这些症状并不是特异性的,很多消化道疾病都会有类似的症状,所以最重要的是在出现这些不适症状时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向胃腔内或肠腔内突出的胃肠间质瘤,为主要的胃肠间质瘤类型,通过胃镜检查与肠镜检查,可观察胃黏膜或肠黏膜的突起。肿瘤发展至2~3厘米时,处于恶性与良性的交界,发展至3厘米时,患者常表现为因出血导致的贫血症状;如果需进一步明确肿瘤部位、起源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需要行内镜超声。
向腹腔内生长的胃肠间质瘤一般无法通过胃镜检出病灶,可通过腹部CT或磁共振检查帮助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生长方式、周边器官毗邻、血供及远处,尤其是增强CT为胃肠间质瘤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MRI(磁共振成像)对特殊部位如直肠、盆底区域或肝转移胃肠间质瘤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确诊还是要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免疫组化,必要时基因检测来确诊。胃肠间质瘤的发病多与正常细胞的异常基因突变有关,进行基因检测确定突变的基因类型,对诊断和后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胃肠间质瘤患者通常携带有c-kit或者PDGFRA的异常基因突变。
确诊胃肠间质瘤后最重要的是放宽心态,不要慌,可以选择胃肠外科医师,当然最好是胃肠间质瘤专病门诊医师就诊。配合医生完善相关检查,医师会根据胃肠间质瘤的部位、大小、可切除性及是否有远处转移等因素制订最佳治疗方案。
●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除了部分<2厘米的胃肠间质瘤可在医生指导下随访,其他胃肠间质瘤、胃部以外的胃肠间质瘤,或在随访时发现肿瘤变大的,都应该在发现后及时手术。完全彻底的根治性手术是原发性胃肠间质瘤的首选方法。对于能完整切除的,与重要脏器无明显关系,术后也不影响重要的器官功能的原发性胃肠间质瘤可先手术治疗。70%~90%的原发无转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能够实行根治性手术。
●靶向治疗
术后根据危险度分级、基因检测结果,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靶向治疗。临床上根据肿瘤大小、原发部位、核分裂象数目、肿瘤是否破裂等,把胃肠间质瘤术后复发风险度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四个等级。中高危患者术后容易发生肿瘤复发和转移,因而医生会推荐这部分患者进行术后的靶向治疗。靶向治疗可明显改善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就伊马替尼一线治疗为例,总体的治疗有效率可高达90%,大部分患者在服药后肿瘤会缩小,相关症状也会得到改善。
当然,靶向药物也有可能会治疗失败。靶向药物治疗失败主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出现耐药,导致治疗无效疾病进展。耐药包括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6个月内肿瘤出现进展称为原发性耐药,6个月后出现耐药为继发性耐药。胃肠间质瘤患者多数为继发性耐药,即出现了新的基因突变,主要为基因的二次突变。耐药突变存在高度时空异质性,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肿瘤部位,可能存在不同的突变。一线治疗耐药后即存在多个继发突变,而且个体差异显著。而且随着治疗线数的增加,突变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多,突变也越来越复杂。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药物研发的进展,现在出现一些效果更好的新药,有望克服耐药的发生。
另一种是患者不能耐受不良反应进行减量或自行停药,导致疾病进展。因为靶向药物只有达到足够血药浓度的时候,才会对肿瘤有抑制作用。对于自行停药或者中断减量的问题,重新按照规范的剂量服药,一般会继续有效。但对于继发性耐药来说,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如果胃肠间质瘤患者手术切除后肿瘤复发,出现了肝转移或腹腔转移,不能再做手术了,要怎么办?
“这里我要讲一个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故事。2个月前,我的胃肠间质瘤专病门诊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年男性患者,长得面黄肌瘦,给人一种一推就倒、弱不禁风的感觉,一看就知道是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导致的。我通过查阅该患者历年病例资料,发现这位老人2009年第一次因胃肠间质瘤进行了手术,术后没有按要求规律口服靶向药物预防,7年后(2016年)又复发了,然后再次手术,手术后给予靶向药物治疗,不幸的是,2019年又复发了,再次给予药物增量、换药等治疗。当时患者贫血、消瘦、乏力伴腹部饱胀,腹部因肿瘤隆起明显。我们团队给他制订了详细的诊疗方案,先后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改善营养不良情况,纠正贫血,改善靶向药物不良反应,最后在我们团队充分的准备下给予腹腔复发巨大肿瘤完整切除,术后未出现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现在患者继续靶向治疗,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所以说,肿瘤复发或转移后,请寻求专科医师帮忙,医师会根据首次手术切除的肿瘤的恶性程度、基因突变结果、术后是否规律用药来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特别提醒,患者术后一定要规律服用靶向药物,如出现耐药,及时换药,用药期间,积极处理不良反应,定期随访。如治疗期间出现出血、梗阻、穿孔,及时手术。如治疗期间肿瘤缩小或局部进展,一定要抓住手术时机,部分患者可以根治性切除的。”王主任指出。
首先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承受的能力,不要被胃肠间质瘤所吓倒,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靶向治疗期间从事一些力所能及,但不是太繁重和劳累的工作,可以适当进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注意不能过于劳累。
靶向治疗期间要积极关注自身不良反应的管理,如水肿、恶心、乏力、食欲减退、脱发、肌肉酸痛、腹泻。有些不良反应可逆,可以控制,但是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若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联系主治医师,进行及时处理。
穿衣方面,由于胃肠间质瘤的靶向治疗药物会导致水钠潴留、水肿,建议穿宽大、柔软的衣服,尤其是鞋要宽大一些,避免不舒适。
影像学检查必不可少,检查的频率随着治疗阶段的不同有所改变。在治疗初期,为了验证药物的疗效,检查的频率要高,一般2~3个月一次。在疾病稳定之后,可以半年左右复查一次,规律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发现耐药的发生,及时发现新的病灶,从而进行有效处理。
治疗期间也要做一些实验室检查,避免靶向药物治疗期间,出现血液毒性、肝肾功能受损,必要时监测药物浓度。
定期接受胃肠镜检查:建议每2~3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及时发现胃肠道疾病,对于预防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的作用。
合理饮食:日常生活中需要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吃隔夜菜和发霉腐坏的食物,可以降低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的概率。
避免烟酒:如果有吸烟喝酒的习惯,建议及时戒除,避免烟酒中的有害物质刺激胃肠道,诱发胃肠道间质瘤。
增强锻炼:建议平时养成规律的体育锻炼习惯,帮助增强自身免疫力,对于减少胃肠疾病的发生有较好的作用。
积极治疗胃肠疾病:如果自身存在一些胃肠道疾病,比如胃炎、胃溃疡等,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增加胃肠道间质瘤发生的风险。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叫‘带瘤生存’。它是指患者在经过有效的抗肿瘤治疗后,肿瘤病灶虽未能完全消除,但病情得到长期控制,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能够独立工作和生活。比如说复发或转移的胃肠间质瘤患者,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但是通过靶向药物的治疗,使肿瘤引起的症状消失,肿瘤消除不掉也不再生长,长期‘静止’或‘休眠’,与机体达到一种平衡,使病人处于临床治愈的健康状态。这不仅大大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王主任最后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