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在阳光中

2025-02-05 00:00:00彭丽丽
新班主任 2025年2期
关键词:个体情绪情感

陶春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先后被评为无锡市、江苏省教育系统巾帼标兵、全国特别有成效的优秀班主任、无锡市德育带头人、无锡市妇联家庭教育指导督导老师、江苏省网校家庭教育心理咨询师。获得个体沙盘东方研究院沙盘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全国团体沙盘授权讲课教师(河南省除外),全国个体沙盘和团体沙盘心理技术授证高级讲师,全国职业人才中心高级精神分析师,无锡意象对话心理技术唯一准珍珠咨询师,NGH国际催眠师,心理卡牌分析师,萨提亚模式家庭系统心理咨询师。

小葛离开学校心理咨询室的画面至今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阳光洒在她的头顶上,她的脸上带着迷人恬静的笑。“以前,沐浴在阳光中,对我来说,只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学画面。但是现在,我能感受到阳光是如此有层次,此刻它打在我的睫毛上,照在我的脸庞上,暖在我的心头。我能如此细腻地感受到阳光照进了我的心里,我的心是打开的,不再隔离。老师,谢谢你们3年的陪伴。”

我们都需要像小葛一样,学会拥抱自己。

【个案情况】

小葛,七年级,敏感细腻,性格冷淡,防御较高,较少与他人互动。小葛虽然稳居年级前三,常作为优秀学生发言,但在生活中显得不安和不自信,始终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太愿意和别人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建立亲密关系。

来访描述1:受伤的心灵

我的妈妈是一个幼儿园老师,总是听到妈妈指责爸爸。于是我愈发乖巧,对老师非常尊敬,但是内心的距离却很远,平时的表扬名单上总是有我的名字,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开心。体育课上,看着大家的笑脸,我总是悲伤,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悲伤。虽然老师对我非常好,但我始终不敢相信大人,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探索很久后,我发现这种心态是和一年级发生的一件事有关。我当时拿了班上同学一套非常好看的艺术橡皮和铅笔,但是后来“东窗事发”。于是,我就变成了大家眼里的”小偷“,爸爸当天晚上扇了我一个耳光,让敏感的我自尊扫地,深感羞耻。小学后来的5年,只要班里少东西,我总感觉大家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低年级时,每逢班上有同学少了东西,我就会被怀疑,甚至直接被搜书包。这让我整个小学阶段都觉得自己是个不好的人,不值得被珍视,也不敢交朋友。

来访描述2:严苛的超我

因为不信任和自我否定,我感觉自己慢慢变得冷漠,不需要交朋友,也没有太多其他事,于是我把更多时间放在学习上。我绝对不允许自己犯一点错,哪怕发烧,我依然会跑完体育课的1600米,只要有一点作业没写,我就不允许自己睡觉。我觉得自己成绩再好,也依然逃不过“小偷”的身份。唯有更高要求自己,让每一个人看到我的优秀,我才能放过我自己。那件事后,我对所有人的信任感受到严重损害,对他人的友好情感和动机产生怀疑。

来访描述3:紧绷的脸庞

每当老师关心我,友好地凝视我的时候,我的目光便无处安放,内心不安,压力巨大。整个小学阶段,我学会了把情感深深地锁在心底,很少表达沟通,所以大家说我高冷,不苟言笑。但是我的内心却是如此想要呐喊,晚上睡觉前,浓浓的悲伤总是会袭来。八年级时,我再也不想待在学校里,想回家,即使我的成绩是年级前三,我还是不开心。我的脸经常板着,以至于肌肉都好像僵住了。

【心理词条:情感隔离】

小葛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情感表达上不够自由,在家庭生活中会习惯性地抑制情感。小学的“拿文具”事件,使她的情感又受到重大打击,尤其爸爸的那一耳光,让敏感的小葛更进一步采取了情感隔离这一防御机制。情感隔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类心理中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机制,它描述了当个体面对某种或者某些强烈的情感或情境时,可能会暂时停止与外界的情感联系,以保护自己。这一心理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发现很多人都会用这种方法来保护自己。情感隔离就像是给心穿上了一件“防弹衣”,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它可以帮助我们隔开那些不好的情绪,让我们心里好受一些。它将与情绪相关的感受、思维和记忆与其他心理过程隔离开来,从而降低情感冲突和不适感,是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以应对焦虑和痛苦的一种方式。简单说就是当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很难受的时候,我们会想办法把心里的那种感觉和想法分开,不让它们混在一起。这种现象使个体在情感上与他人保持距离,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和失望,同时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交功能和整体幸福感方面受到影响。

情感隔离会让我们对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视而不见(隔离事实),对过去痛苦的经历不愿提起、回避思考(隔离想法),或者叙述一件很悲伤的事情时感情麻木而淡漠(隔离感受)。

在感觉层面,个体可以通过减少对令人不快的感觉的关注来实现情感隔离。例如,当学生遭遇家庭动荡,吵架或其他高强度的创伤性事件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尽量避免接触与相关的感觉和刺激有关的当事人及相关情境,以防止消极情绪袭击。

在认知层面,个体通过将令人不快的思维和记忆从意识中排除来实现情感隔离。这可以通过选择性遗忘或意识上的分散来实现,有时候,不同的认知也会激发不同的感受。例如,小葛七年级时其实已经遗忘了“小偷”这件事,但因为太羞耻,因为爸爸那一耳光,小葛觉得自己非常糟糕。但事实上,这种不快从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和家长缺乏心理知识,从而将小葛的行为定义为“偷”。在一年级,小朋友的自我感、自主意识、边界感正在逐步发展,一部分孩子还不能分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见到喜欢的东西想拥有是非常正常的情感反应。所以这个时候,更多的不是偷,而是拿,成人应该让小朋友理解边界,呵护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安慰孩子这只是“拿”,和大人概念中的“偷”不是同一个概念。

在情感层面,个体可以通过抑制或控制情绪的表达来实现情感隔离。尤其是敏感的孩子,他们的情感非常细腻,但是身边的主要养育者或者作为权威的教师又看不到他们的困境,为了不让自己更情绪化,他们就采取情感压抑或冷漠的外表应对可能的冲突。个案中教师对拿东西事件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家长的一巴掌,过度强化了“偷”,让敏感的孩子始终处于强烈的羞耻感中。而一年级的孩子其实还没有“偷”的概念,他们的自我边界意识正在发展,甚至不分你我,个体感受、情感认知等分化功能还没有真正形成,需要保护他们的自我饱满和自我认可感。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处理事件时,应关注孩子情感层面的协调,人际关系中的边界,自我感议题,教会孩子从更多的维度去支持自己和理解关系。

情感隔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觉察不到自己的情感;二是觉察不到他人的情感。某些职业需要情感隔离的积极作用。比如,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很特殊,一方面需要很好的共情能力,可以做到“痛着你的痛,悲伤着你的悲伤”;另一方面又要避免情感卷入,防止自己被情绪带着跑。实际上,如果失去中立性,心理咨询活动就无法继续开展。所以,咨询师既需要感受情感,也需要情感隔离。外科医生如果时刻挂念患者的痛苦,或在手术中产生厌恶、怜悯的情绪,就无法有效医治病人。警察如果不能隔离对案犯的情感,总是容易因为对方的反应而情绪化,恐怕很难将暴徒绳之以法……有时候我们不想去感受那种难受的感觉,就会选择不去想它,或者不去看那些让我们难受的东西;再比如,我们可能会故意忘记那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事情,或者想点别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还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忍住不哭,或者装作没事的样子,这也是一种情感隔离。情感隔离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应对各种不快的情感与事件,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平衡。

情感隔离在短时间内应对当下的痛苦和焦虑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一直使用,只会使我们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内心的创伤被掩盖,无法去看见与疗愈,也就无法活出真正的自我。

过度情感隔离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危害。

情感麻木。当事人为了让自己免受消极情绪和坏感受的伤害,可能会逐渐减少情感投入,变得冷漠和疏离。像小葛一样敏感细腻的孩子,情绪的感受和波动将更大。敏感是双刃剑,如果没有发展出更好的穿透和灵活协调处理情绪的能力,敏感就会变成缺点。

回避行为.当事人倾向于回避深入的情感交流,不太愿意建立更信任亲密的关系,以减少再次受伤的可能。就像小葛在家里很少和父母表达情感,在学校也不太愿意和老师、同学保持更亲近的关系,似乎构建关系对她来说是一种负担,回避关系意味着可以选择和自己待在一起,减少个体担心的情绪上的波动。越是和自己的情感保持距离,越是难与他人建立深层关系,会把自己当作工具人,内心绝望而孤独。

信任缺失。当事人经历多次失望后,对他人的信任受到严重损害,对他人的动机产生怀疑。就像小葛,因为一次拿了同学的东西,而受到大家过度的指责和歧视,反复被怀疑,让她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觉得这个世界对自己并不友好。

消极预期。由于原生家庭中的人际模式,小葛对负面情绪有更多的体验,所以会有一些担心和消极的想法,因此,在新的人际关系中,往往预期人与人相处是有麻烦的,可能会有负面的结果,再加上自己在班级中的经历,让小葛在情感上保持一定的警惕和防备。

自我怀疑。经历多次失望后,当事人可能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配得上他人的关注和爱,对自身的价值产生怀疑。小葛觉得自己不够好,有深深的羞耻感,更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大家的喜欢,因为她自己也无法喜欢和信任自己。情感隔离有时会让自己更不了解自己。因为不明白在某些场合自己为什么这么做,也不知道自己心里所想与真正需要之间的区别。

社会适应下降。严重的情感隔离会让当事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呈现更多的退缩性,导致社交能力下降甚至学习能力下降,甚至有躯体化症状。例如,小葛在体育课无法适应,因为当自由活动的时候,她总是发现自己是落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她也难挨,因为自由活动时间,同学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三三两两组合,而那时,小葛更容易体会到自己无法融入集体。隔离了自己情感的人,常常会把这些情感投射给他人。明明自己在发怒、悲伤、担心,却指责他人有这样的情感,或者把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一些长期情感隔离的人,有可能会有躯体不适,这正是情感通过身体表达出来了。

【案例总结】

过度的情感隔离会带来个体的心理痛苦和困扰,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个体可以逐步克服这种心理防御机制。

增加自我觉察,提高自我意识。

首先,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敏感,提高自我觉察力。我们使用理智化来隔离自己的情感,是在担心表达情感可能带来的后果。事实是,感受和表达情绪的确可能会让人感到脆弱或不适,但情绪本身并不是一个危险的存在,正相反,所有情绪都有意义。就如生理上的疼痛其实是身体在向我们发送信号一样,心理上的感受也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些值得关注的信息。只有知道自己是愤怒的,我们才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不愿意接受或退让的;只有感受到了被接纳、被尊重和被理解,我们才知道哪段关系是我们愿意更进一步去接近和发展的。另外,当有情绪时,我们要学会表达自己的需要,而不是选择无视或者忽略。实际上,情绪的触发总是与我们的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相关联。当我们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时,即使需求没有完全得到满足(事实上也不可能无条件地被满足),我们也就有了表达的出口,尤其是表达情感的出口,这会让我们因为自己有了另一种处理情感的方式而感到欣慰。学会用清晰准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想要与他人建立更亲密的情感连接,只是停止对自己的情感隔离是不够的,我们也需要学会使用清晰准确的字眼描述分享自己的感受。当我们拥有了另一种应对的本领,我们就有更多的掌控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随着情感的释放和身心的满足,我们会越来越灵活地运用情感隔离,形成一种自动模式,提高自己的适应性,达到身心的和谐与统一。

勇于正视自己的情感,明白感性不是思维,学会变通。

我们常常会说理性思维,那么理性思维对应的就是感性思维吗?感性不是思维。人一定会有喜怒哀乐,就像人一定会饿,会因为不能达到目的或愿望感到失望或害怕,这些并非靠培养教育有的,而是我们的本能。理性和感性都很重要,关键是在什么时间场合,对什么样的人,应当表现到哪个程度。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情感隔离,否则时间久了会养成逃避情感的坏习惯,要学会正视情感,接纳自己,让自己一点一点地重新进入情感中,给自己一些适当的心理暗示。有时候理性和感性不太容易区分开,二者是互通的,当内部系统协调统一、默契配合后,感性库存就会变得越来越大,更多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

改变社交模式,重建信任,融入人群。

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培训课程或自助读物,重新学习和培养社交技能,逐步恢复对人际关系的信心。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通过结识新朋友和加入兴趣小组,逐渐找到归属感,缓解内心的孤独感。在安全和可靠的关系中,逐步扩展对他人的信任范围,通过互动和分享,建立起新的信任关系。淘汰那些常常带来失望的关系,集中精力与那些积极正面影响自己的人保持联系。一个非常理性的人,常常会处于一个“抽离”的状态,不喜欢与人群发生接触,这也不能说是坏事,但是也不能时刻都是抽离的状态,应当和人群保持适当接触,才能让自己不会过度抽离。

敢于踏出自己的舒适区,寻求专业支持。

我们之所以要隔离自己的情感,通常是因为担心一旦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便会让自己或他人感到不适。我们要敢于踏出局限自己的舒适区,去面对自己的脆弱,迎接可能的风险,不断地锻炼我们的心理韧性。

同理,如果我们无法准确地区分自己真正的感受有哪些,我们也很难找到有效的方法改善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因此,与心理咨询师进行交流和治疗,可以帮助个体识别和处理内心的痛苦和挑战,通过情感认知重构、情感表达与沟通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打破情感隔离,恢复正常的情感反应和社交能力。

【真情提醒】

为了拓宽思路,我想提一提“情绪阀值”这个观点。当人们为了更少体验那些负面的情绪情感,比如回避悲伤、隔离恐惧、逃离无力等,感受生活细腻幸福的能力同时也会下降。因此,隔离负面情感的同时,感受正面体验的能力将一并下降。因此,很多抑郁的孩子需要重新体验情绪,对各类情感进行体验,从而重新获得新的情绪协调的技能。

我还想提一提“心灵能量的自由空间”这个观点,如果把我们自己的心灵比作一个房间,在这个房间里,我们每天有各种各样的感受和不同的情绪。想象一下,我们每个人心灵的自由度是不同的,这取决于我们可使用的自由心理空间的大小。如果采取了隔离机制,那么代表心灵的房间里就有了一个个封锁的箱子。悲伤不能碰触,恐惧不可言说,焦虑不可谈论,愤怒不能表达,这些统统要隔离封存起来,那么我们可使用的自由能量就会越来越少,就会变得无助无力,生命处处设限。所以,隔离机制会让我们的自由心理空间越来越小,我们就会在人际处世上不够灵活。

责任编辑"刘玉琴

猜你喜欢
个体情绪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劳动保护(2019年7期)2019-08-27 00:41:02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学习月刊(2015年22期)2015-07-09 03:40:48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中学科技(2015年1期)2015-04-28 0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