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走进我们的教室,就会看到教室正面的墙壁上贴着各种颜色的小纸条,有建言献策的,也有表扬点赞的。出现在纸条里的被批评者不被扣分,重在提醒;上墙的被表扬者加分,意在树立榜样。
开学初,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班制作了一张班级常规检查表。每天的值日生由全班学生轮流担任,每天7~8人。值日生分工合作,用这张表格记录班级的常规情况,内容涉及早读、眼保健操、教室卫生、课间纪律、自习纪律5大方面,表格里还设置了“建言献策帖”,同学们可以将班级管理的建议填写在里面,为班级管理献言献策。
起初,预备铃响后,班上总有几个“顽固分子”依然我行我素,浪费了大家不少时间。在值日生多次提醒无效后,我向全班同学征集解决办法:“他们为什么总是赶不上课前准备,我们能帮帮他们吗?”同学们积极留言:“小曦整理东西太慢了,要教他整理方法。”“小旭下课喜欢跑太远,来不及赶回来,可以提醒他在教室附近休息。”“小枫喜欢叠青蛙,抽屉里全是废纸,下课要提醒他及时收拾干净。”……全班献言献策,几位同学在大家的帮助下也有了改变:小曦掌握了整理东西的方法,学习用品渐渐摆放整齐了;和小旭玩得好的几个朋友,不再陪着他乱跑,而是在教室附近的公共空间做游戏;小枫的“桌肚子”干净了许多。
除了建言献策,小纸条还能创造教育契机。一天,一名学生写了一张字条:老师,我要举报数学科代表,他发作业的安排不合理。每次我休息回来上自习课的时候,桌上都会有一大堆作业等着我去发,我自己的作业都来不及写了。科代表为什么总是不经过我同意就让我发作业?
从这个同学的留言不难看出,他自己的作业完成速度较慢,因此不愿意承担班级服务工作。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经过,我在当天的晨会课上问同学们:“你们如何看待发作业本这件事?”同学们举手发言:“发作业是在为大家服务。”“有的同学太自私了,不愿意帮助别人。”“可能有的同学自己做事情比较慢,所以来不及发作业本。”“高年级的作业多,科代表也很辛苦的,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主动帮忙。”经过讨论,同学们达成一致意见:第一,分发作业是为班级服务,每个同学都有义务去做,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领任务;第二,如果有同学在赶作业,来不及发作业,大家都应该及时补位。
晨会结束不久,宸宸就主动告诉我,这个纸条是他写的,并说明了写字条的原因:小辉不顾及他的情况,经常将大量的作业本堆在他的座位上,导致自己经常来不及抄写黑板上留下的作业题。后来经过核实,这件事两人都有责任。宸宸做事拖拉,缺乏条理性;小辉喜欢“当官”,但又不愿意干活,最擅长的就是“分包”。我要求两人都站在对方的立场,结合早晨集体讨论的结果思考解决方案。
教室的这面墙还有夸赞功能,同学们亲切地称它为“夸夸墙”。我把学生的点滴进步、好人好事写下来贴在墙上。渐渐地,同学们也开始写表扬条:“小文最近上课听讲认真多了。”“小柳主动整理饭盆,擦地上的汤汁。”“小哲主动陪我去医务室。”……诸如此类的表扬激励同学们向善、向美,每天都有一点小进步。
其实,刚接手这个班时,班风实在算不上好:打小报告的、听不进意见的学生很多,班级常规检查更是多次被扣分,批评教育收效甚微。于是,我利用小纸条,构建互助平台,制造教育契机,在互评互助中激励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完成自我成长。
从一言堂式的说教到共商共建共享的民主化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不教而教,不管而管”。小纸条让同学们渐渐学会自我管理,班级变得越来越和谐。(文中学生均为化名)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