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对象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
本课时间
3小时(讲课2小时,讨论1小时)。
本课目的
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贡献,准确把握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特质与当代价值,深刻把握新时代弘扬好遵义会议精神的现实路径,进而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为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2025年是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1935年1月,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之际,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时指出:“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和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无数挫折与磨难,面临了诸多风险与挑战,但在经历失败后,总能重新站起来,在多次重大关头实现成功转折。然而,没有任何一次转折,像遵义会议那样,深刻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
(一)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1.“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1931年1月,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在苏联和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进入中央政治局,不久后又补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从这时起,没有实际斗争经验的王明掌握了中共中央的领导权,开始照搬苏联经验,推行“左”倾教条主义政策。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出现一片混乱。1931年9月,在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提议下,党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以下简称“临时中央”),由博古负总的责任。10月,王明离开上海前往莫斯科。博古上台以后,继续执行“左”倾错误的方针。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动。这时,摆在党面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出现的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动。临时中央虽然提出了抗日的主张,却不能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问题,甚至提出“武装保卫苏联”一类脱离中国救亡实际的口号,继续把中间势力看作最危险的敌人、推行“左”倾关门主义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发展“左”倾冒险主义。
2.“左”倾错误的危害。在“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国民党统治区党组织陆续出现问题,顾顺章、向忠发叛变,林育南等人被捕牺牲,国民党统治区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33年初,临时中央在上海无法立足,被迫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从1931年至1934年,在党内统治长达4年之久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影响下,革命根据地损失了90%,党员也由30万人减少到几万人。1934年春,由于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军事指挥,使得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中央革命根据地也被迫丢失。长征途中,博古和李德又犯了逃跑主义的错误,导致湘江战役中红军损失惨重,从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长久以来斗争失败的经历和惨重牺牲,使得党和红军中的同志开始反思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刘伯承回忆道:“部队中明显地滋长了怀疑不满和积极要求改变领导的情绪。这种情绪,随着我军的失利,日益显著,湘江战役,达到了顶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教训,明确下一步的方向势在必行。
(二)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博古作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认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由于客观势力太过强大,以及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的配合度不够,拒不承认是自己军事指挥上存在错误。随后,周恩来主动承担责任并就军事问题作了“副报告”,并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军事策略上的错误。张闻天和毛泽东紧随其后批判了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毛泽东深入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战争和战略问题,并指出今后军事上应当采取的正确方针。
因为情况危急,遵义会议并未对长期以来困扰党的政治路线问题进行一个全面的讨论。然而,遵义会议明确指出了过去红军战斗中存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红军今后军事的策略与方向,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长征之前的军事三人团。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解决了党和红军最迫切的组织和军事问题,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此外,遵义会议作出的决议、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失联的情形下独立自主完成的,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实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
二、准确把握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特质与当代价值
遵义会议精神蕴含的“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内涵特质,对于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应对各种风险考验、再创第二个百年辉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深刻启示。我们要深入学习遵义会议精神,从中汲取力量,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一)遵义会议精神的内涵特质
1.坚定信念是遵义会议精神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平均每3天就有一场战斗,每300米就有一位战士倒下,长征中红军指挥员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平均年龄不到20岁,最小的只有13岁。正是怀揣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战士们勇攀雪山,勇穿草地,用顽强意志战胜了空前的困难,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也正是这份坚定的信念,推动了遵义会议的召开,修正了错误的路线,确立了正确的路线。
2.坚持真理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基础。鉴于苏联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党内众多同志都十分认同并支持共产国际的决议和指示。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与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下,党将工作的重心放在组织工人罢工与暴动、夺取城市政权上,不懂得结合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九一八事变之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更是忽视中日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的事实,依旧顽强地推行城市中心论,给党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革命的火种,红军被迫长征。在长征危急时刻召开的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否定了博古和李德错误的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在长征过程中运用的作战策略和基本原则,其鲜明特点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3.独立自主是遵义会议精神的标志。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红军长征前夕,中共中央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因此,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下,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革命问题的成功实践。不可否认的是共产国际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年幼的中国共产党,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共产党在其指导之下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给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让党和红军的领导层深刻认识到,要想成功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既不能依赖于外来的专家,也不能盲目模仿那些所谓的成功模式。归根结底,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同志。遵义会议的召开,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作出关乎自身命运和前途的重要决策的新篇章。
4.团结统一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原则。遵义会议召开的过程中,大家充分发表意见、自由讨论、相互协商,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作出决定。会上对博古、李德的军事错误作了批评,并取消二人的军事指挥权,会后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新的“三人团”。对于犯错误的同志,会议采取耐心的态度进行教育并帮助其改正错误,真正做到了既发扬民主、纠正错误,又能够团结统一全体党员。这一方式也表明党在处理内部矛盾时的进步和成熟。
(二)遵义会议精神的当代价值
1.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连绵不绝的精神动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要想有效防控各种风险,把握住战略机遇,就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任何困难和挑战面前,都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前进。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奋勇前进。
2.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提供有力支撑。坚持真理是形成党的领导核心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党中央正确领导的必然结果,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党是否有领导核心关系到党中央领导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对党的事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弘扬遵义会议精神,就要把“两个确立”作为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从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3.为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提供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书斋的马克思主义”,更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曾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东方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是东方共产主义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贯通起来,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新征程上,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的伟大意义,扬起思想解放的风帆,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4.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重要参考。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前途和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遵义会议在召开的过程中,坚持用民主集中制的方式来纠正错误,在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上,与会者畅所欲言,即便有过激烈的争论,但是也未曾限制任何人的发言权。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完全可以在保留自己意见的基础上服从大局、维护集体领导。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深刻把握新时代弘扬好遵义会议精神的现实路径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诞生于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革命年代,却超越了特定的时代,成为中华民族在追求独立、解放和复兴道路上的精神滋养。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强对遵义会议精神的学理化研究,将其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和培训,融入高校思政课,并创新宣传方式,推动遵义会议精神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从而传承好、弘扬好遵义会议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一)加强对遵义会议精神的学理化研究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遵义会议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优良作风,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对遵义会议精神的研究力度,加强对遵义会议精神的学理化阐释。通过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来丰富和拓展我们对遵义会议精神的理解,进一步深化对遵义会议精神的认识和把握,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二)将遵义会议精神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和培训,融入高校思政课
信念不牢,地动山摇。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理想信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不断接受教育、巩固深化的过程。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引领改革、推动发展、服务人民的重任。将遵义会议精神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和培训,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使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牢固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如果说党员干部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在,那么青年一代无疑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因此,将遵义会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加强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将遵义会议精神传递给青年,培养青年的理想信念,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三)创新宣传方式,推动遵义会议精神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发扬和传承遵义会议精神,就要创新宣传方式,推动遵义会议精神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采取自制或共创的方式,在用户数量较多的网络平台投放高质量的宣传视频,利用网络渠道做好遵义会议精神的宣讲,突破党员集中学习教育这一传统形式,将遵义会议精神融入社会教育。二是要注意宣传的叙事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叙事方式也应与时俱进,不能一味局限于理论宣传,而应当立足于现实的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宣传,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多种视角分析与教育,强化遵义会议精神的宣传效果。三是要适当增加宣传的互动性、趣味性。传统的宣讲会等形式固然严谨,但是其枯燥的特性,也使得理论宣讲的效果大打折扣。我们可以通过开发利用遵义会议相关的红色文化资源,将遵义会议的精神融入文旅产业中,让人民群众在消费与游玩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感受遵义会议精神的魅力,达到理论学习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实现经济增长和理论宣传的双赢。
讨论题:
1.遵义会议精神的当代价值体现在哪里?
2.结合实际,谈谈新时代如何弘扬好遵义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