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蜀水,铁轨纵横,长桥似龙。仲冬时节,随着成渝中线高铁全线最长桥梁——龙泉特大桥首座连续梁顺利完成合龙,成渝中线高铁全线桥梁建设正式进入攻坚阶段。
铁轨连双城,成渝结硕果。从成渝铁路、成遂渝铁路、成渝高铁到成渝中线高铁,这些铁路通道将沿线地区“串联”起来,推动川渝两地以“最美和弦”奏响“双城记”乐章。
何为“和弦”?“和弦”是指按照某种音程叠加而成的音响结构,即某种特定的组合音。在川渝两地,既有成都、重庆两座超大城市,又有几十个地级市和区县,这些“个体”就如同一个个“音”,而由这些“音”所构成的“组合音”就是“和弦”。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弦”如诗韵味长,“琴音”悠扬传四方。近年来,成渝地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均突破万亿规模;共同打造了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26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3家;协同开展全国首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试点,实现工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全国首个城镇职工医保缴费年限实现跨省互认……川渝两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成渝地区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有效发挥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
成绩令人鼓舞,来之殊为不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之所以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最根本就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才能让“和弦”发音准确,进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九大重点任务之一,这要求川渝两地各部门各单位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和弦”既富有情感、又突出特点。
从整体来看,要使每个“音”共同组成“最美和弦”。川渝两地要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统筹谋划,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要以实事求是为准则,加大力度破除制约两地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纵深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探索更多可复制的创新性改革措施;要积极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拓宽合作空间;要奋力成为区域发展的典范,辐射带动周边省、市高质量发展;要不断巩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果,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和建设,为成渝地区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从部分来看,要将“最美和弦”中的每个“音”奏好。川渝两地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实现区域内不同地方的错位发展,重点建设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要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快发展成都、重庆两大现代化都市圈,适度疏解成都、重庆城市主城区非核心功能,推动两大都市圈良性互动、协调联动、相向发展;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补齐中部地区“短板”,支持具备一定合作基础的邻近市(县、区)抱团发展,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全域共兴的发展格局。
《周易·系辞上》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川渝两地山水相连、同根同源、人文相亲,唯有同心同德、同声同气,方能共享机遇、共赢发展。新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持续深化两地合作、共谋两地发展,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以“最美和弦”奏响“双城记”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