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提供价值: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用户黏性研究

2025-01-31 00:00:00刘仁芳胡宇思
传播与版权 2025年1期
关键词:价值创造学术期刊服务

[摘要]当前,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用户关注度较低、互动性不足及满意度不高等现状。为此,文章基于意识—情境—行为模式,从前置影响因素和情境影响因素方面分析学术期刊用户黏性的影响因素,探究持续增强学术期刊用户黏性的根本:以服务提供价值,认为学术期刊要以优质知识服务提供学术思想价值、以友好体验服务提供情感价值和以融合传播服务提供劳动价值,并提出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增强用户黏性的实现路径,即“转变思维模式,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增强人文关怀,提升学术期刊用户价值认同”“构建学术共同体,提升学术期刊成果传播效益”,从而提升学术期刊的用户关注度和忠诚度,增强学术期刊的用户黏性,促进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关键词]服务;价值创造;学术期刊;用户黏性

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引发各个行业强烈震动,其中学术出版行业走向数字时代。一方面,新技术打破学术期刊原有的限制,以传播的多样性、高效性、广泛性等进一步促进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新技术给学术期刊带来诸多挑战。笔者研究发现,现有文献主要从编辑工作[1]、编辑角色扮演[2]、编辑成长路径[3]、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关系[4]进行探讨,较少有文献讨论数字化发展对学术期刊拓展和维护用户带来的影响。因此,文章从服务视角探讨数字化发展对学术期刊拓展和维护用户带来的影响以及学术期刊的破解之道和应对举措,为学术期刊积极应对数字化变革、推进自身繁荣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用户黏性指用户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持续使用意愿。学术期刊用户黏性则指包括读者、作者及专家学者等用户持续关注某学术期刊的意愿及参与学术期刊平台活动的积极程度,是一种深层次的连接。在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新技术精准获取用户画像,培育潜在用户,用户也可以借助多渠道了解学术期刊,关注适合自身研究领域和心理偏好的学术期刊。当前,学术期刊与用户建立长期友好的互动将有助于双方深入了解彼此需求,既提升学术期刊服务的针对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又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成果的深入性,从而助力学术期刊坚持特色化发展,打造学术品牌,推进自身繁荣发展。

一、学术期刊用户黏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学界研究发现影响学术期刊用户黏性的因素较多,且分析方法也比较丰富,文章参考王娟和刘伟的相关分析思路[5],从意识—情境—行为模式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具体而言,学术期刊用户黏性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用户黏性心理意识、行为保障机制、行为激励机制和行为成本等四个因素。其中,用户黏性心理意识作为前置影响因素对用户黏性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而其他三个因素作为情境因素,在用户黏性心理意识与用户黏性行为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一)前置影响因素分析

用户黏性心理意识作为影响用户黏性行为的前置影响因素,属于用户的内部心理动机,主要包括价值感知和学习动机两个范畴[5]。用户黏性心理意识主要通过用户对学术期刊的心理偏好来影响用户对学术期刊的黏性行为。

价值感知指用户感知到的其在与学术期刊建立联系过程中获得的预期收益。Fishbein等认为价值是人类产生某种意愿的内在驱动力。用户在选择学术期刊并与之建立联系前会通过多渠道获取相关信息,而当用户感知到学术期刊符合自己心理偏好并能给自身带来相应价值时,就会产生一个情绪化过程,这个过程将刺激用户对学术期刊的黏性行为[6]。用户感知到的价值主要包括学术价值、情感价值和认同价值。例如,用户感知到与某学术期刊建立长期联系能获得学术指导、思想启迪和提升学术写作水平等学术价值,就愿意持续关注该学术期刊,对该学术期刊产生黏性行为。因此,具有良好学术品牌、拥有丰富学术资源的学术期刊能提升用户价值感知,增强用户黏性心理意识。

学习动机主要包括学术兴趣和职业发展。学术兴趣指用户通过与学术期刊建立长期的联系满足自身的学术求知欲。良好的学术兴趣既能促使用户主动了解学术期刊选题方向、及时掌握相关领域研究趋势、快速学习研究新方法,又能使用户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感,产生黏性心理,从而促进用户强化并坚持对学术期刊的黏性行为。在职业发展方面,学术成果是职称评审的重要考核指标,用户长期关注学术期刊有助于提升学术选题的针对性、成果研究的深入性和持续性,从而提高论文的刊发概率和传播影响力,助力自身的职业发展。学习动机能提升用户对学术期刊的主动性和关注度,使用户与学术期刊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二)情境影响因素分析

行为保障机制、行为激励机制与行为成本作为情境因素,具有调节功能,在用户黏性心理意识与用户黏性行为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第一,行为保障机制。行为保障机制主要从功能满足和用户交互两个方面发挥调节作用。功能满足主要指学术期刊为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只有学术期刊的功能充分满足用户需求,才能使用户产生强烈的黏性心理意识,激发强烈的黏性行为,提高对学术期刊的满意度。学术期刊具有学术引领、学术传播、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等主要功能,学术期刊的用户包括读者、作者、审稿专家及编委等,且绝大多数来自高等院校,而学术期刊提供的主要功能恰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学术期刊主要功能发挥得越好越能吸引用户关注,增强用户黏性行为。不同于功能满足的主体来自学术期刊,学术期刊的用户交互既立足于用户主体,又包含学术期刊,以学术期刊为纽带建立包含读者、作者、专家、编委及编辑等去中心化的多主体交互式沟通。具体来说,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不仅能及时解决学术研究的疑难杂症,提升学术研究效率和成果质量,也能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有效提高学术研究积极性。因此,具有良好用户交互的学术期刊会吸引大量用户关注,增强用户黏性行为。

第二,行为激励机制。行为激励机制主要从相对优势和组织支持两个方面调节用户黏性心理意识和用户黏性行为之间的关系。相对优势指某项产品或服务相比替代物的优越性程度。优秀的学术期刊基于自身的办刊理念和办刊目标,能精准捕捉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组织支持指用户所在组织为鼓励其关注某学术期刊而提供的帮助和支持。用户关注某学术期刊的前提是知晓该学术期刊,而学术期刊的用户绝大多数来自高等院校,因此,在高等院校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声誉的学术期刊更容易吸引用户的广泛关注。

第三,行为成本。行为成本主要从转移成本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影响用户黏性心理意识与用户黏性行为之间的关系。转移成本指用户从关注某学术期刊转向其他学术期刊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和社交代价。具体来说,在关注某学术期刊后,用户会清楚该学术期刊的选题方向,建立自己的学术社交圈,若用户想要放弃关注该学术期刊而转向其他学术期刊,则需要重新了解新的学术期刊的办刊风格、重构学术社交圈,当转移成本较高时用户会打消转移念头,进而增强自身对该学术期刊的黏性行为。行为习惯指用户根据自身偏好、经验而倾向于关注某学术期刊的程度。当用户已经习惯关注某学术期刊时,用户会强化价值感知,进而强化用户黏性心理意识,增强用户黏性行为。

二、持续增强学术期刊用户黏性的根本:以服务提供价值

根据前文分析可知,用户黏性心理意识是影响用户黏性行为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其中价值感知又是影响用户黏性心理意识的关键因素。有学者认为,用户感知到的信息价值和服务质量是影响其持续黏性行为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学术期刊只有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才能真正提高用户的满意度,持续增强用户黏性。

学术期刊的本质是对学术研究和成果进行传播,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社会进步。在数字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学术期刊与读者、作者的沟通方式呈现多样性和易达性,学术期刊与读者、作者之间由单向、不对等的关系转向平等、互动的关系。为此,学术期刊应在严格办刊基础上,对自身功能进行再定位,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原来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为平等服务关系,以优质的服务为读者、作者及审稿专家等用户提供学术思想价值、情感价值和劳动价值,从而提升用户的关注度和忠诚度,提高学术质量、学术传播效率和影响力,促进自身繁荣发展。

(一)以优质知识服务提供学术思想价值

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对论文价值的判断是学术期刊编辑最核心的能力,是办好学术期刊的前提和关键[2]。学术期刊必须坚守初心,坚持“内容为王”,要求编辑保持对学术价值敏锐的判断力,并结合自身的发展定位,选取有价值、有特色的选题和论文,使出版的内容有热度、有深度,为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等用户带来学术的盛宴和思想的启迪,以知识服务用户,从而实现用户的学术思想价值创造。唯其如此,学术期刊方能长久的维系读者、作者及审稿专家等用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以友好体验服务提供情感价值

传统的出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读者、作者等用户与学术期刊交流互动较少,不利于用户充分认识学术期刊的定位,容易导致投稿与学术期刊的选题方向不符。同时,信息的不透明、沟通的不顺畅,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作者等用户被动服从于学术期刊,无法获得友好体验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术期刊必须秉承“用户至上”的理念,加强与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等用户交流互动,将办刊理念、定位等融入服务,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和友好的体验,让用户充分了解学术期刊特色,深切感受人文关怀和平等尊重,从而增强用户的情感认同。

(三)以融合传播服务提供劳动价值

对学术期刊而言,学术成果被广泛传播,既是对作者劳动价值的最大肯定,也是推动学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学术期刊主要通过纸质媒体传播学术成果,传播方式较单一,传播效率较低,难以持续追踪学术传播效果,无法及时获取用户反馈,不利于用户的维系和学术的发展。在数字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日渐成熟,传播方式多元化,阅读场景自由化,阅读方式碎片化,用户阅读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术期刊要转变思维,主动出击,创新传播方式和方法,以用户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用户精准推送相关内容,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三、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增强用户黏性的实现路径

在数字时代,学术期刊要坚守初心,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秉承“用户至上”的理念,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新思想、新技术,及时转变思维、调整心态、主动出击,携手用户,共谋发展。

(一)转变思维模式,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在数字时代,学术期刊要与时俱进,转变思维模式,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意识,建立平等友好的用户服务关系,提供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提升学术成果传播效益,与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等用户一起共同推进自身的繁荣发展。

第一,树立服务意识,建立平等友好的用户服务关系。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经渗透至各行各业,引发全行业变革,出版行业也不例外,这使学术期刊面临评价体系重构、发展重新洗牌等严峻挑战。基于此,学术期刊要直面存在的问题,如供需不匹配等,顺应时代发展,转变思维,树立服务意识,主动拥抱新技术,主动与读者、作者及审稿专家等用户建立平等、互动的友好服务关系。

第二,树立质量意识,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学术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学术期刊要始终坚持“学术质量是学术期刊的生命”这一原则,直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给学术期刊带来的冲击。一方面,学术期刊不能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选题策划,要鼓励编辑始终保持对学术价值的敏锐判断力,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有效应用技术和工具,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另一方面,学术期刊要引导作者科学合理地应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和工具,规避因技术和工具依赖模型投喂数据和算法推荐而引发的风险,避免论文和学术成果出现偏误以及意识形态、伦理风险等问题。总之,在数字时代,学术期刊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主动拥抱技术,但不过度依赖技术,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编辑的学术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严把学术质量关。

第三,树立团队意识,提升编辑队伍综合能力。传统编辑出版工作主要是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审稿、编辑、校对和出版,编辑角色清晰,工作内容明确,对编辑的要求集中于如何做好选题,提高内容编校质量。在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的转型升级对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编辑要向学者型编辑、运营型编辑、服务型编辑等转型[7],成长为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等综合性复合型人才[8],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同时,学术期刊工作边界不断扩大,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部分学术期刊在经费和人员上存在一定的限制,这不利于学术期刊更好地开展编辑出版工作,也不利于编辑适应数字时代对编辑出版的新要求。换言之,在数字时代,编辑不能再单兵作战,而应加强团队意识,相互协作,共同推进学术期刊繁荣发展。具体来说,学术期刊要根据年龄结构做好编辑分工,其中:学术期刊主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敏感度,负责重点抓选题方向和选稿,保障学术质量;资深编辑具有丰富的编校经验,负责重点做好编辑和校对工作,保障编校质量;青年编辑具有较好的学习能力,负责重点抓好出版和传播工作,主动学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在与用户保持良好沟通的同时做好融合传播,提升传播影响力。此外,学术期刊还要借助高等院校等平台,充分利用学术资源,发挥专家学者的学术顾问功能,提升审稿质量。

(二)增强人文关怀,提升学术期刊用户价值认同

在数字时代,学术期刊要增强对用户的人文关怀,与读者、作者和审稿专家等用户一起构建一个温暖的学术大家庭,提升用户对学术期刊的价值认同。对读者而言,学术期刊要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定期搜集读者的兴趣爱好、追踪读者的需求,为读者进行用户画像,并精准投放内容,提高他们对学术期刊的关注度。对作者而言,学术期刊要不断优化投稿操作系统,简化作者投稿—修改—出版等流程,为作者提供简易、便捷、友好的投稿模板和操作界面,便于作者按格式规范进行投稿,缩短作者的投稿操作时间,提高作者的投稿意愿,并要求编辑在退稿时注意措辞,友好沟通,向作者说明退稿缘由以及再次约稿意愿,做到“退稿不退人”。对审稿专家而言,学术期刊要引导编辑与他们加强沟通,熟悉审稿专家的学术背景和专长,明确沟通目的,采用礼貌用语,表达简练,以提高沟通效率。

(三)构建学术共同体,提升学术期刊成果传播效益

传统的编辑出版工作一般由编辑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作者关系割裂的问题。在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的运行模式发生变革,学术期刊与作者的关系不是发表与被发表的关系,而是紧密相依的学术共同体。因此,在学术成果的传播环节,学术期刊要携手作者,共同寻找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鼓励作者主动参与学术传播,提升学术期刊成果传播效益。具体而言:对积累较多学术成果的“成功型”学者团队,学术期刊要善于利用这类优质资源,通过多形式的内容转载、引用,提升学术期刊的学术传播效率和学术影响力;对“成长型”学者,学术期刊要根据其学术成果的不同领域、价值,采用相应的传播方式,并随时关注传播效果,及时与作者进行沟通,联合作者共同提升学术传播影响力,实现资源共享。总之,学术期刊要与作者构建学术共同体,进一步加深与作者的紧密关系,从而提升作者作为用户对学术期刊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最终扩大学术期刊成果传播效益。

[参考文献]

[1]谢凡.角色重塑与能力重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编辑工作的挑战与应对[J].编辑学刊,2024(03):115-120.

[2]王政武,李君安,唐玉萍.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角色转型与应对策略[J].出版参考,2023(04):13-18.

[3]龙超凡,肖晨.交往视域下编辑成长路径的构建与实现[J].出版参考,2024(01):35-38.

[4]李冶陶.关系重构: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23):13-17.

[5]王娟,刘伟.在线课程用户粘性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03):61-67.

[6]FISHBEINM,AJZENI.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Behavior:AnIntroductiontoTheoryandResearch[M].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1975.

[7]沈薇.社科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与实践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1):211-214.

[8]刘春丽.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培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2):119-124.

猜你喜欢
价值创造学术期刊服务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基于价值创造与可持续增长的现金流量管理模式探讨
浅谈价值创造视域下的国有企业内部财务控制问题
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 05: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