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形式,采取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了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对于科教融汇的重视程度、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匹配度、融汇渠道以及教师队伍4个方面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并开展具体实践。具体对策包括构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构建科技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融相辅相成的新模式,搭建平台畅通科教融汇渠道,以及引育结合提升教师团队教科研水平等。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开展科教融汇的具体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包括政、校、行、企、研协同搭建创新驱动基地,创新“六双融通、互育共培”人才培养模式,建成融入山地特色高新技术的教学资源体系,协同攻关纵深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双高三能型”教师队伍。本文为提升涉农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助推产教深度融合、区域产业发展等提供实际应用参考。
关键词" 乡村振兴;科教融汇;茶叶产业体系;中兽药制造;生态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 G712;S-01"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5)02-0120-05
DOI号"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2.022
Research and practice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UAN Xiaofeng" " ZHU Fengzhao" " WANG Feng" " ZHANG Huaqi" " ZHAO Huifang
(Tongren Polytechnic College, Tongren 5543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forms such as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on-site interviews, us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survey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the current emphasis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matching degree between industry demand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tegration channels, and teacher teams were analyzed, the strategies solutions were proposed, and specific practices were carried out. Specific measures including establishing a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model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building a new model that integrate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building a platform to facilitate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level of the teacher team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guidance. Tongren Polytechnic College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had been carried out, significant results had been achieved,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innovation driven base through the collaboration of government, university, industry, enterprise, and research, the innovation of the “six double integration, mutu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eaching resource system that integrated mountain characteristic high-tech, the deepening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a “dual high and three capable” teacher team. This article provides application references for enhancing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teaching ability, and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of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region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tc.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ea industry system; manufactur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veterinary drugs;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科教融汇的重要着眼点在于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对此,相关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孟凡华等[1]研究科教融汇的路径设计,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学,促进学生成长;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师成长全过程,助力教师发展。董刚等[2]研究提出以科教融汇指引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转型等观点,通过借助和整合社会资源,逐步搭建对接专业建设、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形式多样的技术创新平台等措施,促进校企融合、科教融汇深度发展。曾天山[3]研究指出,以产教融合为重点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供给匹配,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在相关研究中,职业院校的科教融汇是热点,但大多围绕科技与教育的融合[4-5]、人才培养[6]以及科技成果转化[7]等方面,而关于涉农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的对策研究和落地实践则有待深入。
在涉农高职院校中,科教融汇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有利于满足农业及相关产业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当前,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和适应性不高[8],涉农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融汇渠道有待拓宽[9-10],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互信互利、互惠共赢的效果有待增强[11]。涉农专业是提升学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重要牵引和带动力量,也是学校形成办学优势与品牌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部分涉农专业面临招生吸引力不足等挑战。因此,通过科教融汇,可以更好地整合科技与教育资源,提升涉农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吸引力,从而推动涉农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涉农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的实践对于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广泛调研,全面了解涉农职业院校在科教融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具体实践成效,为提升涉农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教师教学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助推产教深度融合、区域产业发展等提供实际应用参考。
1 涉农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现状调查
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平台设计了面向学校和企业的多维度调查问卷,就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现状这一主题,对贵州省内外涉农高职院校专任教师、科研管理人员以及企业有关人员进行线下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涉及31所院校,其中省内16所,省外15所。教师填写问卷56份,占51.85%;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填写问卷15份,占13.89%;企业填写问卷37份,占34.26%。此外,面向学校领导和教师开展访谈,回收记录25份。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1)从涉农高职院校与政、行、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角度,针对学校领导、专任教师和企业有关人员,调研了解“产学研”合作形式,明确涉农高职院校联合政、行、企开展“产学研”的实际现状。(2)从涉农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服务乡村振兴教科研能力的角度,调研专业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水平,及其在教学实践、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改研究课题申报与实施)以及科学研究(科研课题申报与实施、技术研发与革新)等方面服务乡村振兴的情况。(3)从科技创新发展融合机制的角度,调研涉农高职院校及企业在推进教师参与教学、科技研究与创新等方面的整体统筹规划、实施现状和保障情况,包括管理制度、监管办法、考评机制和保障制度等。
1.1 涉农高职院校科教融汇存在的问题分析
结合上述调研结果,对涉农高职院校科教融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1.1 重视程度 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未突出技能培养,以高科技素养为标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作用未充分发挥。部分学生缺乏创新性与可迁移性,人才竞争优势不足。
1.1.2 行业企业需求与人才供应匹配度 赵降英[11]研究认为,推动乡村振兴须破解人才瓶颈,农业类职业院校要承担起培养能提升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具有创新意识、能熟练运用新技术及新模式的复合型人才的任务。实践中,部分学生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亟需增强,校企合作层次与紧密度有待深化,部分企业在产教融汇中侧重成本与短期收益,对人才培养投入不足;部分高职院校未能精准对接产业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的交汇点,科教融汇不够深入。
1.1.3 融汇渠道 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三方互信互利、互惠共赢的效果有待增强,融汇渠道有待拓宽。董刚等[2]研究指出,近年来,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步,但也存在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贡献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等情况。部分涉农高职院校在科教融汇方面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缺乏明确的政策以及完善的管理机制。例如,项目管理不规范、资源协调不畅通和成果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导致院校内部、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信任度不高,科教融汇不够深入;部分涉农高职院校在“三农”方面的社会服务水平不高。
1.1.4 教师队伍建设 部分涉农高职院校专业教师队伍缺乏一线实践生产经验,部分教师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弱,科教融汇主体作用有待发挥。薛新龙[10]研究表明,当前,部分高职院校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多,尤其缺乏对教育教学、企业生产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部分教师的研发能力、帮助企业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1.2 涉农高职院校促进科教融汇的对策研究
1.2.1 构建协同发展模式 在坚持基本原则和正确方向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新的思路、方法和路径,构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学术、研究、培训和创新的深度融合,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创新,融入技术创新,着力提升办学能力。
1.2.2 构建科技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相融相辅相成的新模式 基于科教融汇,创新实施“产学研用”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科研反哺教学计划,推进专业智慧化升级和数字化改造。鼓励教师同时参与科研和教学,或设立科研教学融合项目,开展以教学为导向的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和教学资源,通过引入前沿科研成果,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以及加强实践教学等措施,推动科研活动与教育教学形成良性循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到产业村(园)开展技术帮扶和实操锻炼等活动,结合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需求,在实际生产场景中开展教学;鼓励学生直接参与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一师一班一村一品”计划(一队教师,带领一个班级,指导一个产业村,形成一种特色农牧产品)和“一所一队一企”行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科教融汇、“产学研用”一体等方式,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1.2.3 搭建平台畅通科教融汇渠道 依托学校“国家茶叶产业体系(铜仁)综合试验站”“民族中兽药分离纯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民族中兽药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中心、试验站、试验室和试验基地等资源优势,与企业、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有助于打破科教之间的壁垒,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了科研教学的社会价值。此外,改革科技研究评价体系,强调创新和质量,突出长期价值,综合考虑科技成果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多个方面,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和激励机制,发挥导向作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推动产出更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建立健全科教服务体系,包括科技咨询、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为科教融汇提供全方位支持。同时,加强科教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提高科教融汇的效率和效果;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服务体系,促进知识产权的转化和产业化,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激发创新动力。
1.2.4 引育结合提升教师团队教科研水平 为促进科教融汇,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科研经验和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为教学团队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柔性引进机制,吸纳行业头部企业的研发人员和产业教授等高水平人才,形成协同攻关优势。实施教师团队培育计划,具体措施:(1)安排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前往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岗位能力强化培训,掌握企业工作流程;(2)定期组织教师到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调研、参观和交流等活动,掌握行业发展新动态,学习典型工作任务,将其融入课程教学,推动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3)鼓励教师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产学研项目研究、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及员工素质文化技能培训等工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解决生产关键难题提供智力支持,增强教师的科教融汇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涉农高职院校科教融汇的实践成效分析
通过构建协同发展模式等对策,力求实现校企紧密合作,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2.1 协同搭建创新驱动基地
强化校企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对产业转型升级及农业产业链迭代需求的适应性,推动科教深度融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践中,政、校、行、企共建民族中兽药制造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重点开放实验室、德康产业学院和贵州抹茶产业学院,建设国家级“互联网+”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省级食用菌产教融合基地等,搭建了产学研一体的创新驱动基地。依托基地开展技术攻关、技术综合集成与试验示范推广、技术指导交流以及应急服务等工作,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培育畜牧、农牧2个省级产教融汇型企业,与龙头茶叶企业加强产教融汇合作;联合市委组织部等6个部门,推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方案,近3年招收和培育乡村振兴专干学员432名,推动了区域农牧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2.2 创新“六双融通、互育共培”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科教融汇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创新建立“双主体”(学校与企业)、“双身份”(学生与员工)、“双导师”(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双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双管理”(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和“双考核”(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的“六双融通、互育共培”的培养模式,校企协作育人。近3年,获评省级示范性人才培养方案2个、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人才培养创新成果获教学成果奖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学生技能竞赛、社会活动等(如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31项。实施1+X设施蔬菜生产等3个证书试点项目,参加培训和考评的学员350名,取证率达95%。
对接生态畜牧业等区域农业主导性产业,创新“一师一班一村一品”社会服务模式。以国家级“互联网+”农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畜禽健康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组建健康养殖等技术服务团队,带领60余个班级,重点服务了15个产业村,促使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相辅相融。2023年暑期,带领学生在铜仁松桃普觉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荣誉。
2.3 建成融入山地特色高新技术的教学资源体系
坚持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依托“三中心一站一室一基地”,推动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建设禽生产与综合实训等课程20门,开发《羊生产与疾病防治》等教材43部,转化牛生产与综合实训、羊生产与疾病防治、蛋鸡生产等生产性实践项目31个,教师科教融汇能力显著增强。
实施精品在线课程、优质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工程,对接山地农牧生产的“田间”和“圈舍”,开发“田舍”教学资源,重构模块化课程,修订了具有现代山地特色的课程标准43个。建设了以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设施蔬菜生产技术”为代表的特色课程,编写与区域农业主导性产业对接的《林下养鸡》等特色教材7部。2023年获评首批“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种、省级规划教材4种。打造“校园+田舍”的新型课堂;引入企业“田秀才”“牛专家”等能工巧匠,与校内名师、大师共同组建牛生产等结构化教学团队;以学生为中心,打造学校“校园课堂”和企业“田舍课堂”相结合的新型课堂,建成了融入山地特色高新技术的教学资源体系。
2.4 协同攻关纵深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推动科教融汇,通过多形式、深层次合作,构建校企创新育人利益共同体。与企业集团共建省级产业学院2个,牵头成立生态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携手生物科技公司等设立企业工作站10家。山地先进农牧技术实现国际化,2023年与尼泊尔有机农业及动物等3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近2年来,校企合作承担省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10项,在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等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6篇,获授权专利15件(含发明专利5件),开发技术标准9个(含地方标准7个);开展创新创业项目20项,科技成果转化8项。通过协同攻关纵深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显著提升了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创新育人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2.5 打造“双高三能型”教师队伍
坚持“精准培养”,实施“教授”“名师”“双师”三大工程,打造了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畜牧兽医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引领的高素质、高技能,能教学、能科研和能服务的“双高三能型”教师队伍。组建“牛博士”科研团队、“羊教授”服务团队、“畜禽教授”教学团队、“蘑菇教授”生产团队,通过科教融汇培育农技人才,躬耕田间助力产业发展。多名教师入选省标准化专家库、科技专家库,为地方编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挥智库作用,服务现代山地农牧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2023—2024年,获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2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三等奖1项,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三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奖1项;新增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1人,省级专家2人;获国务院津贴1人,获评教育部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培养对象1个、省级“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3 结语
本研究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科教融汇对策与实践,通过广泛调研,全面了解涉农高职院校在科教融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科教融汇重视程度不足,行业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供应匹配度有待提高,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融汇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从构建“产、学、研、训、创”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模式等4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并以铜仁职业学院为例进行实践。
实践结果表明,构建涉农高职院校基于政、校、行、企协同体开展科教融汇的有效机制,构建协同发展模式,搭建创新驱动基地,畅通科教融汇渠道,从而全面提升教师的创新实践、科研服务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发展和创造能力,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促进了教育科研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有效推动了涉农高职院校在服务“三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展现出积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孟凡华,王斯迪. 推进科教融汇:新视野、新领域、新赛道[J]. 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3):30-34.
[2] 董刚,周建松,王鑫. 深刻把握科教融汇内涵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笔谈)[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4):5-11.
[3] 曾天山. 以大职业教育观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J]. 职教论坛,2023,39(1):5-8.
[4] 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6):1-3.
[5] MOODIE 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ole in national innovation[J]. Research in post-compulsory education,2006,11(2):131-140.
[6] 米振生,王闯,孙晓慧,等. 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6):194-195.
[7] 李剑萍. 高等职业教育“三融” 改革的实践难题与发展逻辑[J]. 教育研究,2023,44(3):13-18.
[8] 彭振宇.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之我见[J]. 教育与职业,2019(17):5-12.
[9] 庄西真. 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困境的时代表征[J]. 教育发展研究,2016,36(9):71-78.
[10] 薛新龙.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与转型[J]. 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2019(9):42-44.
[11] 赵降英. 培养智慧新农匠:涉农高职院校增强适应性的战略思考与实践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4):72-78.
(责任编辑:杨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