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将人工智能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相融合,是对文化传播理念的又一次更新,是对技术创新应用于传统文化传播的迫切需求的有力回应。人工智能赋能传统文化传播,不仅有助于拓展传统文化的传播场域,还将极大地增进传统文化的传播效力。荆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当前,在人工智能与荆楚文化传播相融合的实践进程中,一系列智能技术与智能产品的广泛应用,给荆楚文化传播带来加速发展的无限可能;但同时,智能技术的革新与智能环境的建构致使荆楚文化在传播中遭遇到信息失“度”、信息污染、信息茧房等问题的困扰。鉴于此,应从优化智能供给、加大创新驱动、活用资源与技术等方面,不断优化人工智能赋能荆楚文化传播的举措,更好地为荆楚文化传播提质增效。
关键词:人工智能;荆楚文化传播;问题;实践进路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认知科学与机器学习领域的深度探索与突破,人工智能的社会适应性范围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扩展与深化”[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瞻远瞩地将中华文化的传播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重要高度,他明确指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优越的技术环境,有助于全面提升荆楚文化的新度、广度以及效度,为其未来的创新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现实意蕴
伴随着大数据、算法推荐、云计算等人工智能底座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无疑会成为影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全新变量[3]。这一新生技术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展现出深远的时代价值。
(一)智启新形,活化传承
人工智能在其传播形式上展现出了显著的优越性,通过深入了解大众的语言习惯和话语逻辑,它能够与新时代流行趋势相结合,从而推动荆楚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有力促进荆楚文化的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建构的智能化场域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参与并积极互动共享的虚拟社交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能主观地进行一些微观的交互性表达,并将荆楚文化融入到观众的日常生活和娱乐活动中,为荆楚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表达形式。以新媒体中的H5技术为例,它巧妙融合了动态图像、长幅画卷、滑动浏览、点击交互以及手势识别等创新互动功能,极大地丰富了用户的体验维度。这些开放式的互动设计不仅显著提升了用户的参与度和黏性,还有效促进了信息的转化率,使用户在享受互动乐趣的同时,深刻感受到身临其境的亲历感。借助此类新型平台可以打造荆楚文化符号形象独特印记,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传播内容,打破以往孤立、静止的传统困境,助力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借力数字活化丰富荆楚文化的时代表达方式,激活地方戏曲、“非遗”和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
(二)技启新域,跨界融合
人工智能是一种用于模拟、增强并拓展人类智能的各个领域的前沿技术,它可以通过翻译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各种各样的技术,打破各民族、各地域、各人种甚至时空之间的传播壁垒,拓展荆楚文化的传播空间。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机器翻译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跨越文化、语言、地理和时间的障碍,助力人们更广泛地交流、相互理解并消除误区[4],突破荆楚文化国际传播的藩篱,形成层次丰富的民间国际话语场,推动荆楚文化的跨文化交际。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新纪元,荆楚文化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与非凡的创意魅力,展现出了显著的“高互动性”特质。各类富含体验感的视频内容的播放量持续攀升,不仅为荆楚文化的广泛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更成为激发公众热情、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宝贵契机。中式养生风靡海外社交媒体,蕲春的艾灸让老外惊叹。甚至一些外国博主亲自展示熏艾的手法,从他者的视角传播了我国的中医药文化。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有效弥补传统传播模式下荆楚文化因地域及时间差异所产生的“鸿沟”。它能够将荆楚文化的独特形态与丰富内容转化为多维度感官体验的数字化叙事场景,使荆楚文化的精髓得以更广泛、更生动地传播,即不仅是突破国际的藩篱,也能实现跨次元的传播。例如采用元宇宙概念打造的湖北文旅虚拟数字代言人胡贝儿表演国风节目,带领大家领略荆风楚韵,展示科技赋能文旅的独特魅力。
(三)算启新验,精准触达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数据搜集、处理能力,大大改变文化的传播速度和效率,创造更加细腻入微且高度个性化的文化沉浸体验,更深入地感受文化所蕴含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一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荆楚文化能够实现文化的精准传播,当前,众多的自媒体平台都采用智能算法来分析用户的购买和行为模式,从而为各种不同的用户提供独特的文化体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达到个性化和精准化推荐的目的,提升用户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3]。在此背景下,借力“大数据+荆楚文化”的传播方式能够实现文化内容的精准推荐,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在人工智能情感计算的支持下,人工智能能够深入剖析荆楚文化作品、历史事件及民俗风情中所蕴含的情感元素,通过精准识别与模拟人类情感反应,使得这些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得以生动再现。例如通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技术,人工智能能分析《红楼梦》中的情感线索,为读者提供情感标注和配乐推荐,让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复杂情感,从而增强对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情感共鸣。
二、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问题
人工智能作为文化领域的新变量,在助力荆楚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荆楚文化传播受限,具体表现为信息污染、信息茧房以及传播内容的深度和温度较低等。
(一)信息失“度”弱化荆楚文化传播实效性
人工智能赋能荆楚文化传播时,尽管极大地提升了传播效率和精准度,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内容缺少深度与温度的弊端。荆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然而,由于算法和模型的限制以及为了迎合受众的需要,人工智能在处理和传播荆楚文化内容时,往往只能进行浅层次的信息传递,将荆楚文化的优质内容作碎片化、标签化的处理,受众只能片面地理解不全面的荆楚文化,而无法深入挖掘文化背后的深厚内涵和情感色彩,难以触动受众的内心,传播效果不够理想。在人工智能助力内容创作方面,尽管人工智能技术从根源上破解了文化内容生产的“成本病”,推动了文化生产力及文化传播内容的发展,但其在生成传播内容时,往往缺乏情感的注入和表达,使得传播内容显得冷漠和机械。荆楚文化的精髓在于其温暖的人文关怀,如屈原所体现的“九死未悔”的爱国情怀等等这些深厚的情感底蕴,而人工智能逻辑的、理性的处理方式是很难捕捉和传达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跳跃的情感元素的,导致传播内容缺乏温度和感染力。此外,荆楚文化的传播还需要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然而,人工智能在筛选和推送内容时,往往缺乏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考虑,导致传播内容与受众的需求和兴趣存在偏差。这种单向的传播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反馈机制,使得受众难以深入参与到荆楚文化的传播过程中,进一步降低了传播内容的深度和温度。
(二)信息污染降低荆楚文化传播价值性
传播学奠基者库尔特·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领域内信息流动时,传播者会从自己的视角和立场来筛选、过滤信息内容,他们承担着把握、引导正确舆论导向的“守门”的关键作用[5]。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的愈加复杂,“守门员”的传播话语权逐渐下移给受众群体,荆楚文化更易受到污染。首先是文化的商业化,一些无良自媒体为了获取利益断章取义,一些文化元素失去了原有的内涵与价值,这可能导致荆楚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失真和简化,使得受众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其中深度的独特性。其次是拥有不同立场的人工智能技术操作者在对文化内容进行编码、解码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同表述可能会对受众产生错误性的引导,例如夸大事实、歪曲真相或者有意引导受众产生错误的观点,这些误导性的内容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文化传播内容的理解和判断以及人们对文化传播的认知和态度。最后,尽管数字化的荆楚文化资源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并且在线荆楚文化资源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但与实体的荆楚文化资源相比,这些资源仍然远远不足,更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真实需求,这也为虚假信息的泛滥创造了条件。如何能在人工智能时代,让荆楚文化能够保持本我、本真的传播是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
(三)信息茧房桎梏荆楚文化传播延展性
美国学者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曾提到过“信息茧房”这一概念,由于信息传播获取单一性这一特点,人们会比较自然地陷入信息茧房之中,而信息传播获取单一性这一特点可简单等同于信息同质化,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机制根本上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加剧。虽然算法推荐能够促进信息更精准地传播,为受众带来丰富感官体验和舒适使用体验,提高受众的黏性,助益于荆楚文化的传播,但文化传播的最终成效不仅仅由生产端决定,更有赖于接收端的吸收度。现阶段,大多数受众还未能实现“对那些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6]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们思考的时间越来越少,思考的能力也逐渐减弱,与此同时视野窄化,被禁锢在算法所创建的“茧房”这一方小天地,与外界隔绝着层层高墙。这一方面深化了本就难以愈合的数字鸿沟,另一方面针对文化传播的视角,高墙的堆砌也会强化文化传播的个性化趋势,受众越来越只能接受与自身观点相符合的信息,只认可自身的认知与信仰,例如基于影视明星形成的“爱豆圈群”等等,由于圈层内用户惰于“温床”以及对外界信息的排斥,像荆楚文化这类优质文化便难以打破“信息孤岛”触及圈群内部的群体,导致传播进不去,并由此引发更为严重的群体极化现象,这便是生活中的“小团体”,小团体并不是抱团取暖,而是作茧自缚,这会使得信息茧房内的观点更加狭隘和偏执,文化传播空间在技术理性、资本逻辑的统摄下面临着被冲击的风险。
三、人工智能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实践进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提出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这既清晰地揭示了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当前所遭遇的实际困境与挑战,同时也为其指明了前行的道路与方向性的引导。
(一)资源活用,优化荆楚文化智能供给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播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5]。在推进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传播者必须坚守其基本原则,将内容建设置于核心地位,同时也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对于荆楚文化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凝练出一系列展现荆楚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这些内容不仅要体现高度的原创性,还要在内容上具有显著的文化特色。此外,还需要努力拓宽荆楚文化内容的涵盖范围,深化其内涵,让荆楚文化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和传承。
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荆楚文化内容的转化,这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融入文化叙事,进一步推动荆楚文化的广泛传播。在开始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文化创作之前,相关参与者可以首先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检索,以收集公众的兴趣和需求,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预测。然后,他们可以将读者的整体需求与写作流程相融合,从而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内容。此外,荆楚文化网络平台也能实时更新荆楚文化的发展动态,这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其他无关信息的影响,有效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热情,并有助于荆楚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推广。例如,2024年端午佳节之际,荆州市融媒体中心推出首部端午AI宣传片。这部宣传片以千古传颂的《楚辞》为灵感之源,巧妙地融合了荆州独有的文化元素与前沿AI技术,更彰显了古老文化与新质生产力的相互碰撞与融合,呈现出一幅别具一格的独属于楚国大地的端午画卷。
另一方面,通过对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优化,有助于实现对荆楚文化的迭代更新,进一步提升文化故事的生动性并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唐·诺曼提出了情感系统的三个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三者的共同作用创造了我们对世界的整体情感和体验,由于文化内容创作依靠着的大数据预测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人工智能主导的传播方式过于模式化,这就需要从以上三个层面出发不断通过算法的优化来强化人工智能的情感设计,进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荆楚文化传播更贴合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例如,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它创新性地使用了人工智能合成吴语旁白,这得益于不断提升的方言语音识别与合成能力。“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人工智能“说”出一口软糯的苏州话传递出一方缱绻乡音,这不仅是地域朴素情感的表达,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同理,人工智能也能说出一口地道的荆楚方言,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机交互的文化维度,更使得技术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温柔地拉近,促进了情感的深度交流与共鸣。
(二)创新驱动,延长荆楚文化产业链
在当代社会,为了确保荆楚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焕发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持久的魅力,亟需依托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作为驱动力,促进文化的深度继承与创新性融合。同时,构建一条完整的荆楚文化产业链,是不可或缺的战略要点,它能够有效整合资源,拓展文化传播渠道,从而为荆楚文化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和传播工具,本地的文化IP仍然是文化产业成长的核心支柱。学会古为今用,赋予荆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深入探索并活化荆楚文化的独特之处,打造荆楚文化专属IP。荆楚大地充满了无尽的传说和故事,全面深入探索荆楚文化的历史渊源,寻找数字文化产品创作的灵感,将荆楚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融入动漫、电竞、网络微短剧和网络文学等新兴媒介内容生产中,努力打造城市独一无二的IP,并利用数字技术、“沉浸式”和全息技术进行产品包装和推广,以创造出与现代人审美相匹配的热门产品。例如,湖北首个大型高科技传统文化主题乐园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以中华历史文明和荆楚地域文化为创意基础,用极富沉浸式体验的表现手法,将华夏历史的深厚文化内涵展现在游客面前,它将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立体还原在拥有8K分辨率的巨型球幕之上,带领大家身临其境感受青绿山水的磅礴气势。2023年以来,东方神画已接待省内外游客达167万人次,营收接近3亿元。此外,地方政府与企业需要相互配合,致力于创建符合民众需求的荆楚文化产业,并构建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链。借助人工智能卓越的数据存储能力,高效保存并管理海量的优质荆楚文化资源,以荆楚文化为基础,研发出荆楚文化相关的智能产品和应用,提升荆楚文化的知名度。
(三)深化应用,提高荆楚文化传播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7]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数字技术快速迭代的双重语境下,荆楚文化面临网络文化、流行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注重文化表达的方式创新,强化荆楚文化的技术应用是应有之义。
一方面,提供文化的数字支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强大的处理海量数据的能力整合荆楚文化资源,建立全面的文化大数据平台,为文化研究和传播提供数字支持。此外,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古籍、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数字化保存与修复。这不仅有效避免了传统保存方式的弊端,如物理损坏、霉变等,还使得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长期保存并传承给后代,也为后续的文化产品开发、创意设计等环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例如:在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程中,研究人员借助扫描和建模的方法更为精确地掌握了巴黎圣母院的内部构造和建筑细节,这为修复受损的屋顶和尖顶、加固建筑结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知史以明鉴,查古以知今,人工智能技术使一些已经消逝的文化遗产正在以全新的方式被重新呈现。
另一方面,创新文化的表达形式。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将荆楚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具有互动性和沉浸感的文化体验。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是,为了实现“同化”的效果,我们必须进行“情境性”的学习,也就是“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因为知识是存在于具体、情境性的、可以感知的活动中的[8]。很多时候,大众走进博物馆、文化遗址,或走马观花式地参观展厅,或通过导游的介绍,去了解当地的文物和特色文化,效果并不理想。而对高度境域化场景的精心构建,例如虚拟人物再现、沉浸式体验等,能够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直观感受,将受众引领至一个深入其境的体验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受众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够显著提升受众对文化产品的好感度,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内涵和价值。例如: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的舞台表演《屈原》巧妙运用了AR技术,为游客打造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视觉盛宴。在这场科技环绕的演出中,游客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屈原的传奇人生,深刻领会楚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一创新的方式不仅有效拉近了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让游客们更加亲近和理解传统文化,同时也为荆州带来了显著的旅游吸引力,起到了积极推介荆州的良好效果。
文化之根深植于传统,科技之翼助力其飞翔。在这场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的旅程中,现代技术创新赋能下的诸多文化产品,不仅带领现代人直观地感受到了如同璀璨星辰的荆楚文化,也极大地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体验。
荆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不仅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构建和发展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石。传承和弘扬荆楚文化,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在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人工智能技术手段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当充分把握这些时代给予的机遇,巧妙地运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发挥其独特的优势,为荆楚文化的传播插上科技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陈潭,廖令剑.人工智能时代政府治理的挑战与回应[J].行政论坛,2021,28(6):78-86.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6.
[3] 于水,范德志.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的价值挑战及其包容性治理[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1(5):82-90.
[4] 孟达,周建新.社会参与视角下人工智能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遇与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41-47.
[5] 叶媛,张萌萌.人工智能传播环巢湖红色文化的困境与对策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24):10-13.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
[7]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1.
[8] 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