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5-01-24 00:00:00韦家俊梁炯
大医生 2025年3期
关键词:溶栓治疗阿替普酶急性脑梗死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接受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治疗的效果并观察其预后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4年5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A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与观察组(34例,接受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管再通率、神经因子指标[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与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均Plt;0.05)。观察组患者整体血管再通情况优于对照组,总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均Plt;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NGF水平均升高,NSE、S100β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优(均Plt;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MDA水平均降低,SOD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更优(均Plt;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观察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更低(Plt;0.05)。结论 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恢复血管再通,改善神经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且预后较好。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神经介入;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血管再通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665.2025.03.0054.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3.018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常见的缺血性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患者常出现偏瘫、昏迷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脑死亡,危及患者生命健康。静脉溶栓是ACI早期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尿激酶等,但部分患者溶栓效果不佳[1]。除溶栓治疗外,神经介入治疗通过精准的技术手段,如取栓微导管和取栓支架等,能够在有效的时间窗内快速恢复患者的脑部血流供给,显著改善脑缺血状况,具有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治疗ACI的效果,并观察预后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至2024年5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8例AC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2.91±8.42)岁;病灶部位:大脑半球20例,脑干8例,小脑6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评分16~24分,平均NIHSS评分(19.94±3.25)分。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2.58±8.13)岁;病灶部位:大脑半球18例,脑干11例,小脑5例;NIHSS评分15~23分,平均NIHSS评分(19.39±3.18)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可比。本研究经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⑴符合ACI的诊断标准[4];⑵年龄≥18岁;⑶发病时间≤4.5 h。排除标准:⑴有出血部位或倾向者;⑵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者;⑶合并精神疾病者;⑷近3个月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者;⑸存在ACI疾病史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等治疗。对照组: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amp; Co. KG,国药准字SJ20160054,规格:20 mg/支)0.9 mg/kg(最大剂量90 mg),总剂量的10%在前1 min静脉推注,剩余的90%与250 mL生理盐水混匀后1 h内静脉滴注完毕。观察组患者接受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治疗。先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操作步骤同对照组,对仍未开通的血管进行神经介入治疗。通过血管造影确定病变位置并进行麻醉,行右侧股动脉经皮穿刺,插入8F导引导管(康蒂思公司,型号:588-842P),并在导丝引导下将颅内血栓抽吸导管(Stryker Neurovascular,型号:M003IC060132A0)送至闭塞血管近端,微导管(泰尔茂株式会社,国械注进20163032712,型号:NC-F863A)通过闭塞血管到达远端,将取栓支架(Stryker Neurovascular,国械注进20153033927,型号:90184)于血栓处释放,5 min后撤出支架,检查取栓情况,若取栓未成功可再次进行取栓,最多进行3次。通过电话或者门诊的形式随访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⑴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若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率达到或超过90%,则为基本痊愈;若NIHSS评分降低率在45%~90%(含45%,不含90%),则为显效;若NIHSS评分降低率在18%~45%(含18%,不含45%),则判定为有效;若NIHSS评分降低率低于18%,则为无效[5]。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⑵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采用脑梗死溶栓分级[6]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的血管再通情况,0级表示无血流灌注;1级为血流仅到达远端血管的微小分支;2a级则表现为远端血管床有部分显影,但受累血管的显影部分少于2/3;2b级则是远端血管完全显影,但血流排空速度较慢;而3级则是血流顺畅,远端血管床显影完全。在此分类中,0~1级代表血管闭塞状态,2a级代表部分再通,而2b~3级则表明血管已完全再通。总再通率=完全再通率+部分再通率。⑶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因子水平。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离心机离心10 min(转速为3 000 r/min,离心半径为15 cm),取上清液,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⑷比较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包括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血和血清制备同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⑸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随访1个月,记录两组患者死亡情况与改良Rankin量表(mRS)[7]评分,评分范围为0~6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x)表示,行t检验。以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整体疗效更优,总有效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整体血管再通情况更优,总再通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神经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神经因子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NGF水平均升高,NSE、S100β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gt;0.05);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MDA水平均降低,SOD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lt;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观察组患者mR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见表5。

3 讨论

溶栓治疗主要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达到消除血栓、恢复血流通畅的目的。但部分ACI患者可能因血栓较大等导致溶栓效果不佳,影响患者预后,此时可采取其他治疗方式增加血管再通率。神经介入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效果显著,能够实现脑血管再通,近年临床应用逐渐广泛。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疗效更优,这提示观察组方案在ACI中可有效清除血栓。分析原因为,阿替普酶虽然可使大部分患者血管再通。但对于部分血栓较大的患者效果有限。支架取栓通过将支架送至血栓栓塞处,精准取出血栓,血管再通率较高[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整体血管再通情况更优,总再通率更高,这提示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可有效恢复ACI血管再通。分析原因为,阿替普酶为一种高效的溶栓药物,其溶栓机制是通过特定的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紧密结合,进而激活纤溶酶原,催化纤溶酶生成,加速血栓的溶解过程,进而有效地恢复血管的再通,为缺血区域提供及时的血流灌注;神经介入通过抽吸血栓恢复血管通畅,提高ACI血管再通的成功率。ACI患者血清NSE水平升高,且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这提示NSE可以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S100β是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正常情况下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内。当大脑受损伤时,S100β会渗入至脑脊液中,随后进入血液循环。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NGF水平均升高,NSE、S100β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更优,提示观察组方案可改善神经功能。分析原因为,两者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消除血栓,恢复脑组织缺血部位血液供应,有利于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进而改善NGF、NSE、S100β水平[9]。另外,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周,两组患者MDA水平均降低,SOD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更优,这提示观察组方案可减轻氧化应激水平。分析原因为,观察组方案是一种有效的脑梗死治疗方法,通过开通闭塞血管,改善脑组织的血液供应,进而有效减轻因缺血所引发的氧化应激反应,进一步保护脑细胞,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整体治疗效果[10]。最后,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mRS评分更低,这提示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能够改善预后。分析原因为,神经介入能够精准、高效清除血栓;此外,阿替普酶还能改善全身凝血功能,减少血栓再发生风险,患者血管再通率更高。患者脑部血液供应得到有效恢复,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神经介入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在ACI中疗效较好,能够有效恢复血管再通,改善神经功能及氧化应激反应,且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武智斌.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20(24): 4128-4130.

赵瑶,章鹏,李小玉. 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2, 17(10): 1304-1307.

KWAH L K, DIONG J.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J]. J Physiother, 2014, 60(1): 6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5, 48(4): 246-25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 666-682.

张敏,靳航,吴江.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TIBI分级与血管再通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8, 35(1): 30-34.

张磊,刘建民.改良Rankin量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5): 512.

王鹏,文洪波,黄健康,等.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FR型支架取栓术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 26(1): 67-70.

韩春柳,王春华.重组人脑利钠肽辅助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J].大医生, 2023, 8(19): 35-38.

张换立,高超,朱海伟,等.急性脑梗死行机械支架介入取栓联合静脉溶栓的效果分析[J].安徽医药, 2023, 27(3): 537-541.

猜你喜欢
溶栓治疗阿替普酶急性脑梗死
rt—PA与尿激酶在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中外医疗(2016年29期)2016-11-30 06:27:26
急性脑梗死与心脑血管综合症发生的关联性研究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2:00:10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继发颅内出血的溶栓治疗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
上海医药(2016年17期)2016-10-12 01:49:08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研究
超早期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丁苯酞治疗的临床观察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