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遇上腔调铿锵的狂言和浪漫多变的浪曲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2024年11月29日,由中国曲艺家协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张家港文体广电与旅游局共同推出的中日说唱组曲《东渡》,在日本大阪文化馆天保山剧场近400名观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日本壬生寺现任住持、唐招提寺第85代长老松浦俊海亲自登台向中日艺术家表示感谢。26日,《东渡》的日本首场巡演在东京银座的观世能乐堂上演,中国驻日本大使吴江浩携夫人及使馆相关负责同志出席观看,并对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建议扩大在日本的巡演。
中日说唱组曲《东渡》以唐代高僧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为素材,于2023年初启动,历经一年半的创作、修改与排练,于2024年9月22日在张家港市塘桥镇(黄泗浦)——鉴真第六次出海的始发地举行首演,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随后,作品于24日在扬州、26日在上海举行中国站巡演,收获鉴真家乡人民和上海观众的肯定。
作为中日两国艺术家共同创作的艺术结晶,处处体现着创新。
第一是创意新。《东渡》是中日说唱艺术交流史上的首部联合创演作品,是中国曲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进曲艺艺术国际表达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尝试。这样一部作品从最初的提议到创作思路的提出,目的是深化半个多世纪以来中日说唱艺术交流的成果,以曲艺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塑造鉴真法师坚毅、无私、兼爱、奉献的形象,弘扬鉴真法师坚守初心、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东渡精神;以中外合作的方式讲好中日友好交往故事;其目标观众也不仅仅是国内观众,还有日本观众,甚至是整个东亚地区的观众。
第二是创作新。根据中日主创团队对脚本的讨论结果和最终舞台呈现,《东渡》分为:序章、母子、渡海、弘法、尾声,共5个章节,全部以中日传统说唱艺术的形式创作而成。其中,序章和尾声部分以中方脚本为主,兼顾日方的艺术形式;“母子”部分由中方独立完成;“渡海”部分由中日共同完成;“弘法”部分由日方独立完成。脚本的创作以模块化方式进行,在保证作品的整体完整性、融合性基础上,方便中日各自部分的创作和双语互译,并兼顾各自创作的独立性和艺术特色。这在曲艺作品的创作方面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第三是表演新。《东渡》的舞台呈现共涉及苏州评弹、河阳山歌、河阳宝卷、扬州小调、狂言、浪曲,共6种中日艺术形式,加上语言的问题,如何有机衔接、互相融合,做到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导演团队在制定排练和演出方案时的第一个大问题。为此,导演团队多次调研、反复讨论,与艺术家进行深入沟通,边学习边探讨边尝试,在充分吸收中日双方艺术家意见并结合不同艺术形式的表演特点,几易演出方案,最终实现了5个章节、中日艺术家的表演以及中日双语的无缝对接。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在观看《东渡》后表示,作品把鉴真大师东渡的故事讲得很完整,艺术家们表演精湛、毫无违和感。
第四是舞台新。因为中日剧场舞台的情况差别较大,特别是能乐堂的舞台为非标准舞台,因此,导演团队在舞美设计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专门针对中日第一轮舞台进行调研,提前了解舞台情况,修改不同的舞美方案。国内巡演时,在背景大屏幕、悬挂冰屏、移动式车台的配合下,演出大气简洁、兼具中日两种文化风格,为整场演出增色,受到各方好评。在日本巡演时,导演团队因地制宜地调整舞美方案,充分利用好能乐堂的舞台特点和功能,发挥曲艺演出灵活、轻便的特点,让表演融入日式环境,将观众注意力聚焦到艺术家身上、聚焦到东渡故事上,起到不同国内演出的效果。
第五是翻译新。《东渡》项目从启动至今只使用了2名翻译,而且让翻译参与到艺术家的交流、创作、巡演的全过程,既保证翻译与艺术家之间的沟通准确,也让翻译成为项目创演的一部分。吴江浩大使在观看完演出后特别提到,《东渡》唱词的翻译非常到位,很美。可以说,翻译是《东渡》能够取得创演成功的一个有力支撑。
第六是交流新。作为中日数十年来说唱艺术交流的结晶,《东渡》为协会推进中外人文交流进行了新的探索,开辟了新的途径,也是中日交流合作的深化和延伸。以往的交流以互相鉴赏、学术研讨为主,对于彼此艺术的认知远没有双方艺术家合作表演同一个作品来得更直接更深入。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栗原小卷在欢迎交流会上表示,说唱艺术是可以超越国界的艺术,希望日中文化交流可以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共同发展。
说起《东渡》创演的创新,还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毕竟作为一部中日合作的新作品,它带给我们的应该不只是一次探索、一次尝试。
根据计划,《东渡》将于2025年正式开启中日巡演,毕竟2024年的3场国内巡演和2场日本巡演已经引起了中日观众的极大兴趣,所有看过作品的观众都在说,只演这几场太少了。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期待《东渡》在2025年迎来一个更好的开始,一个更新的突破。
(作者:中国曲协对外联络处处长)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