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标准化护理风险评估模式的应用对危重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2023年内诊治的危重患者6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护理风险评估模式。对比两组不同护理方法下的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拥有更低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P <0.05),且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P <0.05)。结论:标准化护理风险评估模式的运用对于提升危重患者的护理效果有着显著的辅助作用,能够提升患者的标准化护理安全效率,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而达到增强标准化护理效果的目的,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标准化护理,风险评估,危重患者,临床效果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2.060
0 引 言
标准化护理是一项与人类健康、生命安全休戚相关的职业,标准化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1]。标准化护理风险主要分为财产风险、责任风险、关系风险和技能风险。对护理风险进行细致分析和评估对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费用具有重要意义[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急速攀升。心脑血管及其他末期疾病患者面临严重风险,监护室的监护水平直接影响危重患者的生活品质和生活持久性[3]。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危重患者的标准化护理风险评估在各种人群中都展现出了明显的效果,体现了人性化的医学理念思想。因此,在危重患者的标准化护理中,运用有效的管控手段需要临床医务人员予以重视,并在常规护理模式上探索新型干预方式,以提升患者生活水平。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并分析标准化护理风险评估模式的应用对危重患者的临床效果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2023年内诊治的危重患者60例,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评估模式。其中,患者的总年龄分布为29~74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范围为(53.81±3.52)岁;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范围为(53.63±3.41)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患者皆符合危重患者标准;(2)患者或患者家属在足够了解本次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签署同意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合并严重心脏功能受损或衰退情况;(2)患者认知功能有障碍或患有精神疾病无法配合。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对于危重患者,一旦入院,责任护士迅速将他们转移至病房内,并开始进行生命标志测定和吸氧疗法。如果出现特定状况,及时执行心电图监测和尿管留置,确保静脉通道的通畅。标准化护理专业人士在为患者使用药物时,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并且,要密切监控患者的基本生命指标、瞳孔状态表现和意识模糊程度。在此过程中,确保患者呼吸顺畅,并在需要时实施气管插管或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当有需求的时候,迅速补充所需的营养成分。
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护理风险评估模式。(1)全面评估。成立标准化护理风险管理团队。组建科室标准化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在护士长管理下,由高年资护士任责任组长,分工明确,规范各步骤的流程与执行,定期召开研讨会,自查组内护理执行情况,及时改进发现的问题,同时,定期督查护理质量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患者在入院之后,必须全面地进行身体风险的评价,其中,要涵盖突然死亡、出血、过敏、静脉炎、口腔炎、恐慌、焦虑、电解质水平不稳、心跳不规律、心功能衰退等多种风险因素的状况,并确保在对应的标准化护理选择上明确标注及签名。标准化护理风险管理团队需要分析患者面临的风险问题原因,并基于这些研究成果,设计预防风险事件的护理策略,识别护理管理中的缺陷和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实时的优化和改进。(2)细节评估。1)利用压疮评价工具对于压疮的发病风险进行深入估计。评价领域包含皮肤的基本感觉、湿度、知觉,关节的活动性,体能的活动强度以及营养状况等在内的23个关键指标。得分降低意味着压疮风险的增加。2)评估管道滑脱的风险水平,包含操作能力、导管种类以及意识状况在内的各种因素。分数越高意味着风险水平越高,如果分数超出8分,意味着有导管滑移的危险,而高于14分则意味着患者存在更大的滑脱风险。3)在进行坠床危险评估时,患者的视觉、神经及精神状态、与疾病相关的因子,以及视觉和听觉稳定与药物所产生的影响等都被纳入考虑范围。如果分数超过5,则表示可能面临跌落的风险;得分越高,其风险也相应上升。4)心理疏导。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因心理脆弱而产生焦虑、抑郁、失眠状态,及时进行开导,保障患者睡眠,改变医疗环境,为患者创设一个舒适和自然的医疗氛围,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努力降低心理压力,打造一个舒适而不受压迫的心理环境,同时确保他们的日常作息规律,防止由于焦虑等不良情绪对治疗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1.3 观察指标
(1)护理风险发生情况。记录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状况,包括跌倒、坠床、压疮以及感染。
(2)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通过请患者填写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自行制定的标准化护理满意水平自我评测调查问卷,从护理态度、护理水平、护理效果等多方面请患者参与评分,根据评分填写情况,对患者的标准化护理质量进行评估。评分采取百分制,其中,非常满意≥90分,89分≥基本满意≥60分,59分≥不满意≥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22.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x ±s)为计量方式,予以t检验,n (%)为计数方式,予以χ2检验。P﹤0.05,表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显著减少(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于自身所接受的标准化护理工作水平更为满意(P﹤0. 05),详细数据见表2。
3 讨 论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逐步加深,危重疾病的患者数量也在持续增长。在临床操作实践过程中,医疗工作者逐步认识到在对重症患者的标准化护理中,存在诸多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难以预测的潜在风险[4]。因此,医护人员越来越重视,并在标准化护理工作中强调对严重疾病患者的观测与评价。患者通常病情严重且变化迅速,除了具备一般科室的风险特性外,危重患者还面临不确定的风险。因此,在标准化护理实践中,如何准确地识别护理风险、降低风险事件以及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危重患者护理管理面临的一项关键任务。
在护理活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护理费用的经济损失,即费用风险;同时,也可能引发护理行为上的法律侵权,即侵权风险;此外,还存在社会或机构之间不良关系的潜在风险[5]。因此,在进行标准化护理活动时,必须遵守职业规范、尊重受护者意愿,并加强与家属和医生沟通交流,以防止关系风险发生。分析和评估护理风险对提高服务质量和控制医疗成本至关重要,并且,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
对危重患者而言,常用的临床护理方法效果并不显著。在实际临床实践中,传统护理方式难以有效降低病人出现不良护理问题的比例,且病人满意度也相对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对危重患者实施标准化护理风险评估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情况比例更低(P﹤0.05),且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分析原因,本研究采用的标准化护理风险评估模式首先深入评估患者,明确其具体疾病类别和需注意事项,有助于预先了解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高风险,并据此进行必要调整。
综上所述,在危重患者治疗中应用标准化护理风险评估模式能够发挥明显辅助作用,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安全与康复效率,提升生活质量和护理效益、满足患者护理需求,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曹春英,王丽珠,易美宏,等.危重患者护理风险因素评估与管理在儿科急诊中的应用价值[J].甘肃医药,2019,38(2):186-188.
[2]汪丽虹,朱明丽,马建萍.危重患者安全转运风险评估单在提高I C U护理安全中的应用[ J ]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1):62-65.
[3]聂臣聪,陈敏,冯文艳,等.护士识别护理风险能力和对结构化护理风险评估系统认知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22):3661-3664.
[4]叶丽敏.眼科护理风险评估单在老年低视力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价值[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3,40(1):89-91.
[5]褚建博.护理风险评估对ICU呼吸衰竭患者并发症的影响[J].继续医学教育,2022,36(2):105-108.
作者简介
田红健,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为护理管理。
(责任编辑:刘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