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操作规程对静脉药物配制中心效率提升的探索

2025-01-23 00:00:00滕正青
中国标准化 2025年2期
关键词:工作效率质量控制

摘 要:目的:探讨标准化操作规程对静脉药物配制中心工作效率提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于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在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药物配制中心进行。制定详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SOPs),并选取两个配药小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名工作人员。对照组继续沿用原有操作规程,实验组接受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干预。选取配药前准备时间、配药过程时间、总体错误率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结果:实验组配药前准备时间平均缩短了25%,从干预前的10分钟降至7.5分钟;配药过程时间减少了18%,由平均每袋25分钟降至20.5分钟;总体错误率从干预前的3.2%下降至1.2%,其中严重错误发生率降低50%。对照组上述方面改变不明显。结论:标准化操作规程在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实施对提升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关键词:标准化操作规程,静脉药物配制,工作效率,无菌技术,质量控制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2.055

0 引 言

在当今医疗领域,静脉药物治疗作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结局与康复进程。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作为这一治疗链上的关键环节,承载着药物精准配置与无菌保障的重任[1]。然而,随着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和治疗方案的复杂化,药物配制过程中的人为错误、效率低下及安全隐患等问题逐渐凸显,对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构成了挑战[2]。鉴于此,标准化操作规程(SOPs)作为一种系统性的管理工具,被视为提升静脉药物配制中心作业水平的有效策略。SOPs通过明确每一步操作的细节,规范相关人员行为,确保流程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从源头上减少错误、提高效率。基于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量化评估标准化操作规程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在提升工作效率、确保患者安全及减少医疗错误方面的具体贡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药物配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进行。该中心服务于全院约800张床位,每日平均处理静脉药物配制需求量为850袋。中心共有注册护士7名,药剂师5名,以及技术支持人员10名。为评估标准化操作规程的效果,研究团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了中心内两个配药小组,每组含6名工作人员,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注册护士:4 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3. 5岁,年龄范围38~ 48岁);药剂师:2名(男性1名,女性1名;平均年龄39.5岁,年龄范围24~55岁)。对照组:注册护士:3名(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6岁,年龄范围45~48岁);药剂师:3名(均为女性3名;平均年龄28.7岁,年龄范围23~33岁)。所有工作人员均具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验。两组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年龄范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期间,中心采取“双班倒”制度,14小时不间断运作,确保药物的及时供应。在引入标准化操作规程前,中心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配药前准备时间较长、配药过程耗时、错误率偏高等问题。其中,根据历史记录,配药前准备平均时间为10分钟,依每日情况而定(每日为9批次),日均配药过程时间为25分钟,而总体错误率为3.2%,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全。

通过干预,对两组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以评估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实施效果。所有数据收集与分析均遵循医学研究的伦理准则,并获得了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干预措施

对照组继续沿用原有的操作规程,实验组接受标准化操作规程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人员培训。对所有参与药物配制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强化培训,内容包括SOPs的学习、无菌操作技巧、药物知识更新及安全意识提升。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确保每位员工对新SOPs的掌握度达到95%以上。

(2)无菌技术标准化。制定了详细的无菌操作规程,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穿戴无菌装备、操作台清洁消毒等步骤。通过视频演示、实地操作演练,确保无菌技术的正确执行,减少污染风险。

(3)药物复核流程细化。实施双人复核制度,即配药后由另一位工作人员独立核对药物名称、剂量、浓度、有效期等信息,确保药物配制的准确性。复核过程中使用条形码扫描技术,提高复核效率和准确性。

(4)标签管理系统优化。引入自动打印系统,确保药物标签信息的准确无误且易于识别。标签内容包括药物通用名、规格、浓度、配制日期及时间、失效日期等必要信息,减少因人工书写导致的标签错误。

(5)环境监控。安装了温湿度监控设备,确保配制环境符合GMP(良好生产规范)标准,温度维持在18~26°C,湿度保持在40%~65%。每日记录环境数据,并定期进行环境微生物检测,以保证配制区的无菌环境。

(6)持续监督与反馈。成立质量监督小组,每周对配药过程进行随机抽查,每月组织一次SOPs执行情况的回顾会议,收集员工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不断优化SOPs。

1.3 观察指标

(1)配药前准备时间。作为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从接到配药指令到开始实际配药操作这段时间的长度。通过秒表计时,收集数据并计算平均值。

(2)配药过程时间。针对每袋药物的配制,测量从开始配药到完成封袋并贴上标签的总时间。

(3)总体错误率。为确保患者安全,对所有配制完成的药物进行了错误监测,包括遗漏、标签错误等。错误率以配制错误的次数除以配制总次数计算得出。

(4)严重错误发生率。特别关注了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错误类型,如剂量错误。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26.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 x±s)为计量方式,予以t 检验,n (%)为计数方式,予以χ2检验。P﹤0.05,表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配药前准备时间对比

实验组在接受标准化操作规程干预后,配药前准备时间显著减少,平均缩短了25%,从干预前的10分钟减少至7.5分钟,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几乎没有变化,详细数据见表1。

2.2 配药过程时间对比

配药过程时间方面,实验组平均减少了18%,由干预前的25分钟降至20.5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变化不明显,详细数据见表2。

2.3 总体错误率对比

实验组总体错误率从干预前的3 . 2 %下降至1. 2%,减少了62 . 5%,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变化不显著,详细数据见表3。

2.4 严重错误发生率对比

严重错误发生率方面,实验组从1 . 0 % 降至0.5%,减少了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变化不大,详细数据见表4。

3 讨 论

本研究聚焦于标准化操作规程在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的实际应用,及其对工作效率、患者安全及减少医疗错误的潜在影响。通过干预研究,观察到了显著的正面效应,不仅证实了先前研究中标准化操作的优势,也为该领域的实践提供了新的实证依据。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配药前准备时间平均缩短25%,从10分钟降至7.5分钟,配药过程时间则减少了18%,由25分钟减至20.5分钟。分析原因:通过标准化操作规程的实施,能够优化流程设计、减少不必要的步骤,提高工作人员对流程的熟练度。与陈晓玲[3]的研究相呼应,其在一项针对医院药房的类似研究中发现,SOPs的引入能显著缩短药物配制时间。研究结果还显示,实验组总体错误率下降至1.2%,相比干预前的3.2%有了显著改善,其中严重错误发生率降低了50%,展现出标准化操作在确保患者安全方面的关键作用。这与梁瑞欣[4]的研究结果一致,其研究结果指出标准化流程可以显著降低配药错误。减少错误不仅依赖于严格的操作步骤,还与持续的教育和反馈机制密切相关,本研究中的人员培训和药物复核程序对此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综上所述,在静脉药物配制中心实施标准化操作规程,能够缩短配药前准备时间及配药过程时间,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错误率,能够促进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洪姗,马晓夏,傅琳珂.基于智能化理念的静脉药物调配中心构建策略探析[J].华东科技,2024(4):41-43.

[2]朱文平,蓝必翠,朱秋香,等.精细化管理在静脉药物集中调配中心化疗药物调配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2,20(34):29-32.

[3]陈晓玲.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药物配制过程中质量管理分析[J].中国处方药,2020,18(4):40-41.

[4]梁瑞欣.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提高药物调配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7):97-98.

作者简介

滕正青,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静脉药物配制。

(责任编辑:刘宪银)

猜你喜欢
工作效率质量控制
提高森林资源监测工作效率和实用性的探索
简论提高统计工作效率方法
提高工作效率必须改掉的7种习惯
商业文化(2017年26期)2017-04-20 07:03:53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
浅析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浅谈机车总风缸的制作质量控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58:28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11:33
浅谈石灰土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10:51
黄土路基台背回填的质量控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3:10:08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