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描述性标准化超声报告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的影响

2025-01-23 00:00:00李凯
中国标准化 2025年2期

摘 要:目的:分析描述性标准化超声报告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进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检查并经手术检查确诊的患者200例。根据是否应用标准化描述分组,对照组100例,未应用描述性标准化超声报告,分析组100例,应用描述性标准化超声报告。比较两组超声报告不良率及TI-RADS分级评分差异。结果:对照组中共有5份报告存在问题,报告不良率为5.00%,分析组中无不良报告例数(P <0.05)。对照组100例患者,未应用TI-RADS分级,共诊断出恶性结节78个,良性结节22个,诊断正确率为78.00%,分析组100例患者,应用TI-RADS分级,共诊断出恶性结节89个,良性结节11个,诊断准确率为89.00%(P <0.05)。结论:描述性标准化超声报告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效果较好,有利于提升诊断准确性,同时能够提升报告的可读性及完整性,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TI-RADS分级,超声报告,不良报告率,诊断结果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5.02.054

0 引 言

甲状腺内部主要是由甲状腺滤泡构成。每个滤泡中,均含有丰富的碘元素,这一特性使得甲状腺有着特殊的生物学特征及形态学结构。当前,随着人们对甲状腺相关疾病筛查力度的不断加大,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的发现率不断提升。通过早期明确患者病灶性质,并对肿瘤的良恶性情况鉴别,能够指导后续临床治疗开展[1]。多普勒超声检查方式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是较为常用的,其属于一类无创、经济且方便的检查项目,能够对结节的边界情况、形态及结节大小情况予以明确,结合血流信号反馈,最终明确患者肿瘤的良恶性水平。但是,传统的鉴别方法,往往存在着主观性,不同经验的医师对检测结果的判定可能不同。本研究引入了一类客观性更强的诊断方式——描述性标准化超声报告(TI-RADS分级),分项描述病灶影像,并最终辅助病灶良恶性质的鉴别,规避了医师诊断主观性对诊断结果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验证该类模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进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检查并经手术检查确诊的患者20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79例,年龄18~79岁,平均(46.04±11.21)岁;分析组男性22例,女性78例,年龄19~78岁,平均(46.21±11.20)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均是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借助手术或病理诊断方式确诊该病者;(2)受试者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满足甲状腺癌的诊断指征[2];

排除标准:(1)报告资料不完整者;(2)未经过手术或病理检查方式确诊的报告。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穿刺或手术检查前3 d内进行超声检查。本次检查应用的是GE多普勒超声检查设备。检查时,嘱咐患者保持仰卧位,并嘱患者平稳呼吸,充分将颈部暴露后,进行扫查。扫查时顺序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扫查时,分别对甲状腺进行定位及定量诊断,结合扫查时所获超声反馈结果,如表1所示的TI-RADS分级,与结节超声血流分级,共同诊断患者甲状腺的良恶性水平。结节超声血流分级方式:I级,无血流;Ⅱ级,内部存在少量血流;Ⅲ级,内部病灶有丰富血流。

1.3 观察指标

(1)超声报告不良率。由医师评定纳入研究的报告样本是否存在内容不完善的情况,包括内容缺失、描述不清等影响医生对患者疾病准确评估的,认为是不良报告。超声报告不良率=(不良报告例数/总例数)×100%。

(2)诊断结果正确率。对照组未应用T I -RADS分级进行诊断,分析组参照TI-RADS分级,将每组的患者疾病进行进一步诊断鉴别,并分别做出良性及恶性的诊断。对照组超声报告考虑恶性可能及分析组分级≥4a级认为恶性,对照组超声报告考虑良性可能及分析组分级<4a级认为诊断良性结节,将结果与手术或病理检查结果相互对照,分析最终检测结果准确率。诊断结果正确率=(恶性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26.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 x±s)为计量方式,予以t检验,n (%)为计数方式,予以χ2检验。P﹤0.05,表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超声报告不良率对比

对照组中共有5份不良报告,报告不良率为5.00%(5/100);分析组中无不良报告例数,统计校验值(χ2=5.128,P =0.023)。

2.2 诊断结果正确率对比

分析组诊断结果正确率为89.0 0%,高于对照组78.00%(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 讨 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癌类型,为原位癌,也属于恶性肿瘤的一种,但恶性程度较低,一般在40岁左右的女性中较为高发。因该病发生后,肿瘤会在体内停滞生长很多年,若是能在肿瘤生长早期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诊断,则能够更早地对患者进行治疗,降低治疗难度。多普勒超声在该病诊断中较为常用,其能够动态观察病灶血流特征、边缘情况、内部回声及结节形态,并对大部分占位疾病进行定位诊断[3]。因上述应用优势,使得超声在甲状腺癌的诊断中变得愈发常用。但是,受到检查者自身主观判断因素的影响,部分报告可能存在描述不清、描述内容缺失的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报告的准确性。考虑到这一问题,有必要引入一类客观性强的检查方式,使超声报告的解读更加精准。描述性标准化超声报告(TI-RADS分级)应用后,可通过对病灶形态特点整体细化分类,根据超声征象符合的项目数,明确疾病的良恶性水平。

本研究表明,应用描述性标准化超声报告模式能够减少超声报告不良率水平,分析组不良报告率降为0.00%。表明应用TI-RADS分级辅助诊断比较科学。因该分级含有多个评定项目,基本囊括了恶性甲状腺结节的病灶信号特征。TI-RADS分级是由美国学者在2009年提出,但是最初的版本因内容复杂,在临床上应用受限。2017年,ACR对上述体系进行了革新,将诊断超声征象缩减至5个,大幅减少了医师在诊断时的工作量,使其在临床上推广价值升高。

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密度高,滤泡的胶质含量低,回声情况显著降低,与病灶内存在钙化病变有关。其中钙化样征象是甲状腺恶性肿瘤的重要征象之一,分析原因与恶性肿瘤生长过快、新生血管生长速度不足有关。若是观察到了多项与恶性病灶相关的信号,则患者恶性的可能性越高。应用TI-RADS分级,能够帮助医师捋顺思路,辅助诊断,有效规避主观性因素对确诊结果造成的影响。对于超声检查结果TI-RADS分级恶性程度高的患者,可对其进行确诊诊断,采用术中病理检查或FNAB检查,均能最终确诊疾病。将其作为一种大范围的筛检手段,可避免漏诊、误诊、漏治的情况出现。

本研究还联合了彩色血流分析,血流信号是二维超声所检测不出的项目,引入该项指标可提升诊断准确率。恶性肿瘤癌细胞内部存在血流生长边缘迅速、血管走向弯曲的特点,使恶性病灶内部的血管易变形,并最终形成动静脉瘘,这一信号改变对辅助肿瘤性质明确的效果较为可观。但需注意,操作时,需将彩色增益放在合适的位置,避免出现血流信号过低或过高造成血流丰富的假象,遗漏诊断。恶性肿瘤病灶内,异常增生的血管是最基本的显影征象,这一信号对辅助明确检查结果非常重要。检测时,需要对可能形成动静脉瘘的恶性肿瘤重点关注,从不同方向探寻血流信号,提升诊断准确率。利用TI-RADS分级,帮助医师进行半定量诊断,为患者后续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活检或细胞学穿刺治疗提供信息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临床上有关TI-R ADS评分标准不统一,本研究仅考察了该模式的应用效果。有学者引入了更为新颖的超声诊断参数,如剪切波、弹性评分等辅助诊断,效果同样较为可观,但其尚未被纳入评分体系中[4]。描述性标准化超声报告并不仅是进行单独的分级,同时还可辅助医师给出一个相对准确的诊断描述,避免诊断缺项漏项。结合本研究结果能够证实,描述性标准化超声报告的应用,使超声报告在开具时,描述内容更加全面,对病灶性质定性更为准确,适宜作为临床诊断的辅助工具[5]。

综上,描述性标准化超声报告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效果较好,有利于提升诊断准确性,同时能够提升报告的可读性及完整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叶永娟,叶新华.TI-RADS分级与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15):127-129.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等.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第二版)[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43(2):149-194.

[3]薛坤,齐铮琴,史文宗,等.TI-RADS分级与被膜侵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1,42(4):435-438+443.

[4]张长柱,马献武,李强,等.CT增强对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12):205-207.

[5]邱睿,黄春旺,丛淑珍.超声特征预测cNO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3,39(2):124-128.

作者简介

李凯,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超声介入方向。

(责任编辑:刘宪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