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体系
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等5部门日前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其中要求,立足加快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扎实推进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
该指引要求,鼓励各方积极参与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制修订,确保实现2027年前制定100项和2030年前制定200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目标,促进国内国际标准衔接互认。
该指引明确,立足国内碳足迹工作需求,结合国外碳足迹相关要求,从生产侧的初级产品和消费侧的终端产品同时推进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双侧发力,逐步扩大产品标准覆盖范围,鼓励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人工智能标委会”)在京召开成立大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出席,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负责同志,人工智能标委会主任委员郑志明院士、委员代表,以及相关行业专家参加会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标准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工业和信息化部探索标准机制改革,成立人工智能标委会,编号MIIT/TC1,主要负责人工智能相关领域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秘书处设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这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的第一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志着人工智能行业标准化工作迈入新阶段。
守护矿山安全,两部门印发《矿山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矿山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为主线,以遏制矿山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目标,按照“一件事、全链条”的原则,规划了矿山安全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各层级标准框架体系,涵盖了矿山安全基础通用、地质勘探、矿山建设、通风与粉尘热害防治、瓦斯防治、火灾防治、水害防治、地压灾害防治、地下开采、露天开采、尾矿库与选矿、防爆与设备设施、信息与智能化、矿山救援、安全管理等业务领域。在组织实施方面,提出了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标准研制、加强标准应用、实施动态更新、加强国际合作5项保障措施,确保《指南》有效落地实施。
《指南》的发布,是深入推进矿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重要举措,对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矿山安全标准资源、加大我国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急需标准供给力度、支撑矿山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管具有重要作用。
《气象标准化发展报告(2024年)》发布
近日,《气象标准化发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发展报告》)发布。该报告由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组织编写,是中国气象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以及《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发展报告》分为六章,全面分析了气象标准化发展形势与现状、气象标准化管理、气象标准体系建设、气象标准实施应用、气象标准化基础能力建设情况,总结发展特点,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此外,还汇编了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基本信息、2023年发布和废止的气象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清单、地方气象部门荣获标准化表彰奖励情况,以及2023年气象标准化工作大事记。
《发展报告》将逐年发布, 旨在全面、客观反映上一年度全国气象标准化发展情况和成效,力求为气象及相关行业单位全方位展示中国气象标准化发展状况,并为各级气象部门、气象标准化工作者把握气象标准化发展趋势,推进各地气象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牵头修订的两项钢铁领域国际标准正式发布
从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获悉,由中国牵头修订的ISO 6331∶2024《铬矿石与铬精矿 铬含量的测定 滴定法》和ISO 6934-2∶2024《预应力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冷拉钢丝》两项国际标准已被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批准发布。
据介绍,ISO 6331∶2024于2021年8月在ISO/TC 132(国际标准化组织/铁合金技术委员会)正式立项,由上海海关工业品与原材料检测技术中心专家牵头完成修订,用于铬矿石和铬精矿中铬含量的测定。铬含量是国际贸易铬矿石和铬精矿中最重要的验收指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铬矿石和铬精矿进口国,ISO 6331∶2024国际标准的成功发布彰显了我国在铬矿石和铬精矿领域的引领地位,标志着我国产业影响力的增强,有助于保障我国进口企业的贸易结算。
上一版标准采用电位滴定法和目视滴定法测定铬矿石和铬精矿中铬含量。随着检测技术的发展,该标准前处理样品及试剂消耗大、检测设备技术要求滞后等问题逐渐显露。本次标准修订,从整体结构和表述上进行了更新,修订内容涉及减少试样和试剂使用量、简化样品前处理操作、更新电位滴定装置技术要求、修订精密度、增加测试报告等方面。
第三方支付国际标准取得新突破
近日在中国央行和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金标委”)的指导下,网联清算公司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第三方支付服务信息系统安全框架指南》(ISO/TS9546)近日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中国金融标准化“走出去”取得新突破。
业内认为,作为中国牵头的第二个第三方支付领域国际标准,《第三方支付服务信息系统安全框架指南》(ISO/TS 9546)既是中国移动支付成功实践的总结,更充分展现了中国移动支付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该标准对第三方支付服务的安全框架、设计原则、功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其应用实施,将有助于增强信息系统安全、降低支付交易风险、保障用户资金安全,进一步便利跨境业务开展,促进支付行业健康发展。
强制性国家标准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技术规范》发布
据应急管理部网站消息,为强化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管控,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应急管理部组织修订了强制性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技术规范》(GB 17681—2024)于近期发布,自2025年6月1日起实施。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能量集中、安全风险高,发生事故易造成群死群伤。该标准在吸取国内外化工行业重特大事故教训基础上,整合《易燃易爆罐区安全监控预警系统验收技术要求》(GB 17681—199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AQ 3035—2010)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AQ 3036—2010)的相关要求,规范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系统的定义及其内涵和外延,明确规定了系统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运行与检维修、报警管理等相关要求。
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管控标准体系,为有效管控重大安全风险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应急管理部后续将加强宣贯,推动相关单位严格对标实施,确保标准要求落实落细。
中国牵头的会展旅游国际标准获批立项
近日,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消息称,中国牵头提案的《旅游及相关服务—展览统计指标》旅游国际标准修订项目,以100%的赞成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立项。
该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组织,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起草,归属于“展览和活动”工作组(ISO/ TC 228/WG 20)。该项目计划对原标准技术内容进行全面升级优化,通过引入指标描述、统计目的、统计方法、数据来源等,提升指标测量统计的可操作性。此标准的研制将进一步加强我国在会展和活动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截至目前,中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旅游及相关服务技术委员会(ISO/ TC 228)牵头研制的标准项目已有8项。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将持续推进旅游及相关服务国际标准研制,提高中国牵头标准质量,不断深化旅游标准国际化工作。
近日,《自然教育评估规范》(LY/T 3419—2024)林草行业标准经国家林草局批准发布,自2025年5月1日起实施。这是目前我国自然教育评估领域的第一个行业标准。
标准结合现阶段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特点,提出了开展自然教育评估的原则,界定了评估对象与评估主体,规定了自然教育评估内容、程序和方法的实施要求。标准适用于依托自然保护地、重点国有林区、集体林区、国有林场以及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自然资源机构开展的自然教育服务评估,填补了我国自然教育评估体系的空白。标准的出台将有助于解决当前快速发展的自然教育行业中从业机构良莠不齐、课程体系不规范、管理体系不完善、专业化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对促进自然教育机构提升自然教育服务能力、引导自然教育行业规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首个“家医互联网服务团体标准”正式发布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深化三明医改及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2024年12月27日,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家庭医生分会在北京召开《家庭医生远程与互联网健康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以下简称“家医互联网服务团体标准”)发布会。会议宣布历经一年研讨,完善的家医互联网服务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并就标准细则进行解读。
为了更好地落实相关政策文件,《家庭医生远程与互联网健康服务规范》团体标准作为我国首个针对家庭医生互联网服务的团体标准,旨在通过明确服务流程、内容、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以全面且科学的服务标准来规范和引领行业发展,增强民众对家庭医生互联网服务的信任度,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广泛推广与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生根,使基层医疗服务真正成为民众健康的坚实防线。
据悉,该标准由30多位国内顶尖全科医学专家共同制定,他们通过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实践,并围绕家庭医生服务的核心内容、质量评价体系和信息安全规范等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多轮调研和实践验证。
《冰烤薯》团体标准即将发布
近日,由中国商品学会起草的《冰烤薯》团体标准已正式进入送审阶段,这标志着薯类产业在标准化、规范化的进程中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此前,中国商品学会成功发布了《薯类主食产品》与《薯类鲜湿粉条》两项团体标准,这两项标准不仅有效规范了产业管理,更为薯类产业的全面创新与进步注入了强劲动力。《冰烤薯》团体标准的即将发布,将进一步丰富薯类产品的种类,提升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
在团体标准的引领下,薯类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薯类企业纷纷响应标准要求,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生产工艺,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和口感。不仅满足了市场对健康、美味薯类主食的日益增长需求,也推动了薯类产业的持续升级。
中国商品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团体标准在促进薯类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增强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引导消费者形成了健康、科学的消费观念。同时,通过推动薯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产业的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商品学会 范金余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