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环境成本和效益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缺少开创性探索。GB/T 24007—2024《环境管理 确定环境成本和效益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发布与实施是对我国现有GB/T 2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近日,《中国标准化》记者采访了GB/T 24007—2024《环境管理 确定环境成本和效益的指南》第一起草人,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黄进。
评估和评价环境行动经济后果的需要
黄进介绍,与气候变化影响有关的除了采取减缓和适应措施之外的日益严重的经济后果,还有对全球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功能丧失的关切给组织和整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挑战。对自然资本(如水、土壤肥力、栖息地、景观)的依赖,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都是组织及其相关方在整个价值链的战略、经营或财务后果方面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产生了评估和评价环境行动的经济后果的需求,确定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将有助于组织管理与环境有关的风险和机遇。因此,需要以标准化的手段为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提供实际的方法指引。黄进说,该标准恰好是为组织以全面和透明的方式确定环境成本和效益并进行文件化提供了指导。
基于上述考虑,2016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环境管理体系分技术委员会(ISO/TC 207/SC 1)首次提出了ISO/NWIP 14007国际标准新工作项目提案。2016年7月由英国标准化协会(BSI)牵头,成立了ISO/TC 207/SC 1/WG 8工作组,专门负责ISO 14007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此项提案标准着眼于如何将环境成本和收益纳入环境管理事务中,这与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思想完全吻合。由于组织的高层管理目前正面临着在有限了解或完全不了解环境相关成本和收益的情况下如何优先考虑组织自身活动的挑战,因此,该标准与环境管理和业务流程结合紧密。参与WG 8的成员国共有28个,我国也注册了工作组专家,全程参与了该项国际标准各个阶段的讨论、征求意见和标准修改完善工作。在历经了2016年至2017年数次WG 8工作组讨论会后,ISO/TC 207于2019年10月正式发布了ISO 14007:2019Environmental management—Guidelines for determiningenvironmental costs and benefits(《环境管理 确定环境成本和效益的指南》)国际标准。
我国于2022年正式启动对ISO 14007:2019国际标准的等同转化工作,根据2022年7月2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关于下达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的通知》(国标委发〔2022〕23号文)要求,该项国家标准由全国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7)提出、组织制定并进行归口管理。该项国家标准于2024年9月29日正式发布并于同日起实施。
更好理解与环境因素有关的财务影响
什么是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黄进介绍,环境成本是与环境有关的任何成本,它可能源于公司所依赖的自然资本的损失、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或者是与环境或遵守环境法规相关的合规成本;环境效益是指任何与环境相关的效益,它可能来自特定组织的产品中或生产过程中(包括其价值链)使用的自然资源。
理解组织的环境成本和效益可使组织将环境影响和环境依赖性与其决策过程联系起来。这可以使人们对诸如与某个场所、整个组织,或组织的供应链或价值链的环境因素有关的财务影响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这一理解可改善运行绩效、风险管理、投资决策和企业的信息交流。《指南》为组织提供了确定与其环境因素相关的环境成本和效益的指南,也为组织披露相关信息提供了指导。标准采用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即着眼于影响人类福祉(效用)的变化,包括他们对自然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关注和依赖。使用本文件确定环境成本和效益可以帮助组织管理其环境依赖性,并减轻其环境影响。它帮助组织披露和交换相关信息,有助于使一个组织的活动与国家和国际环境目标或协定保持一致。同时,也可帮助组织整合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以便更好地为组织决策提供信息。
标准主要内容
《指南》共给出了31条术语和定义,分为“与组织和环境相关的术语”和“与环境经济学和财务相关的术语”。
其中“, 与组织和环境相关的术语”包括:自然资源、产品、商品、评价、环境状况、环境依赖性、环境依赖路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路径、相关方、参照状态(基线)、排放、合规义务(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共16条。
“与环境经济学和财务相关的术语”包括: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总经济价值、外部性(外部影响)、内部化、环境效益、环境成本、环境损害成本、环境依赖成本、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环境相关的内部效益、环境相关的内部成本、外部环境效益、外部环境成本共15条。《指南》对部分来源于GB/T 24001—2016和GB/T24040—2008的术语做了适当修改或补注。
《指南》主要包括以下9部分主体内容:引言,范围(第1章),规范性引用文件(第2章),术语和定义(第3章),原则(第4章),策划(第5章),确定环境成本和效益(第6章),应用、报告和持续改进(第7章),以及附录A(资料性)确定环境成本和效益的流程图和附录B(资料性)特定术语和概念示例。其核心技术内容可凝练概括如下:
(1)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组织在策划、实施、文件化和报告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价时应当遵照执行的六项基本原则。分别是:准确性原则、完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可信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透明性原则。
(2)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价的过程
评价环境成本和效益的过程分为策划、实施、检查报告和改进四个阶段,遵循PDCA的循环模式。
策划阶段。包括了界定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价的目的、确定相关的信息来源和类型、界定评价范围、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价的策划行动等重点步骤。就策划的必要性而言,策划是环境成本及效益评价的关键环节,策划旨在确保最终取得的结果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遵循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策划过程能够帮助组织确定并集中必要的时间、财力或人力资源,有效开展环境成本和效益的评价。策划的方法组织可自主选择;策划过程会存在不确定性,通过采取诸如充分的数据采集、方案设计以及内外部咨询过程等措施,可减少不确定性。
实施阶段。首先通过列举组织的活动、环境因素、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路径、环境影响因子的示例,明确了“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路径”“环境依赖路径”几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其次,明确了以非货币形式量化环境成本和效益,其实质是量化环境因素和环境影响,量化的方式包括直接测量、计算或估算;而以货币形式量化环境成本和效益,可以非货币形式的定量评价为基础。国家标准对与“环境损害成本”和“环境效益”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包括总经济价值、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边际价值或非边际价值、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等。阐明了货币估值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市场价格法、显示性偏好法、陈述性偏好法,以及“假设”情景分析、专家评价意见等方法。此外,《指南》还提出“环境相关的内部成本和效益”的概念。内部成本和效益通常来源于影响组织的环境绩效管理活动,以及相关的运行活动;环境相关的内部成本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成本。数据可来源于财务和管理会计,通常这些数据包括废弃物、污水以及其他排放管理成本,物料成本(产品和物料损失),能源和用水成本,研发成本,间接和直接的法律合规成本,环境因素管理的运行控制成本,环境风险管理成本,购买替代性环保材料相关的附加成本,以及一些隐性成本,或者是无形成本。
检查阶段。就如何保证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价的质量,《指南》规定组织应对评价结果进行评审,以确保评价工作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评审可分为内部评审或外部评审。对于定量评价,可通过情景分析或敏感性分析进行评审,包括对有关不确定性的适当数据的分析(变异性和偏差)。在开展评审时,组织应当检查评价的输入,同时确认哪些用来确定环境成本和效益的假设、方法和数据是适宜的,并得到了一致应用。《指南》规定了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价报告所应包含的内容,内容涉及评价原因、评价目的、评价结果的预期用途,以及内部或外部受众,包含的活动或产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评价所遵从的观点,考虑的环境因素、影响和依赖性,评价的环境影响路径和环境依赖性路径等。
改进阶段。组织应持续改进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价的适用性、准确性、有效性和有用性。从外部或内部相关方那里得到的反馈意见应当予以考虑。环境成本和效益一经被确定,组织可利用它们,进而识别改进环境和财务绩效的机会。为实现改善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改变过程和产品,以及加强研发工作等选项。
标准实施建议
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管理工具,可用于“成本-效益分析”和“环境成本和效益合计”,同时,《指南》也是GB/T 24000系列国家标准中的一项重要标准。当前,我国在环境成本和效益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落后,缺少开创性探索。大多数研究对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并未形成统一意见,对环境成本效益的评价也只是静态的定性分析,尚缺少对环境成本投入的有效的定量评价,对环境成本效益的评价往往融合在环境绩效的评价中。鉴于此,《指南》的发布实施是对我国现有GB/T 2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体系的补充和完善。黄进建议加强对该项国家标准的宣贯和理解,推动组织依据本标准所提供的方法开展自身环境成本和效益评价的实践,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和精准的环境管理决策,更好地以标准化手段对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