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老年人常见的肺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具有显著的破坏性和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这种疾病的主要特点是气流的持续性受限,病程呈进行性发展,如未能得到较好的控制,后期可进展为肺心病。慢阻肺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如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暴露、感染等。其中,吸烟是首要的致病因素,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焦油、氢氰酸等有害物质,会对肺部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研究表明,吸烟者患慢阻肺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2~8倍,吸烟年数和吸烟量与患病风险成正比。
中医将慢阻肺归于“肺胀”范畴,《灵枢·胀论》中对本病的症状描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中医认为,肺胀的发生发展与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肺虚、气机不畅、痰湿内蕴等因素相关,如复感外邪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或加剧。中医治疗本病,注重扶正祛邪,强调标本兼顾,以期达到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调和阴阳的目的。
慢阻肺的分期
慢阻肺可分为两个阶段:急性发作期和稳定期。在急性期,病情进展较快,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需要立即采取救治措施;进入稳定期后,治疗重点转为促进肺部康复、增强肺功能和呼吸功能。
慢阻肺稳定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环节,该阶段治疗重点是预防症状加重,尽量提升肺部顺应性,提高生存质量。药物治疗可改善症状,但要想更好地增强肺功能,还需要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并采取其他干预措施,如肺功能康复训练等。
慢阻肺稳定期的表现和中医药干预措施
中医认为,肺胀以虚为主,病程日久,肺、脾、肾三脏损耗则导致咳嗽气喘、胸闷不适。本病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不同证型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应的中医治疗也有所差异。
(一)肺脾气虚证
如果患者经常咳嗽、一活动就喘,容易感冒,总是觉得无精打采、没有力气,胃口也不好,吃得少、吃一点就觉得胀,大便不成形,舌头两边有齿痕,那就是肺脾气虚的表现。简单来说,就是肺和脾没劲儿了。中医认为,肺主皮毛,皮毛是人体外表的第一道防御系统,肺气虚损后,“邪气”就溜了进去,人就变得容易感冒;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弱之后,食物不易被消化吸收,人体就没有了能量来源,体内正气不足,病邪乘虚而入。这时可服用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补肺健脾,就像给身体加了一道金刚罩,使之充满安全感。
(二)肺肾气虚证
如果患者出现咳嗽、喘息气短症状,还容易浮肿、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夜里小便次数多,一咳嗽就遗尿,这就是肺肾气不足的表现了。中医认为,肾主水,司二便,人体代谢产生的废水需要经过肾脏处理。肾气不足,体内水液不能经过正常渠道排出就会产生浮肿;肾开合功能失常,小便次数就会增多。中医治疗可以补肾益肺,如服用补肺汤合金匮肾气丸。
(三)肺肾气阴两虚证
肺肾气阴两虚证表现为干咳少痰,兼有自汗盗汗、神疲乏力、腰膝酸软、手脚心热等症状。如果将人体比喻成汽车,那么气阴两虚的情况就像是一台老化的旧车,动力不足。气不足则气短乏力,阴液不足则干咳少痰,内生虚热。中医治疗可以服用四君子汤合生脉饮加减,此为补气养阴的名方,益气的同时养阴滋肾、纳气定喘。
总之,中医治疗肺胀需要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和刻下症的临床表现对症下药,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病情的进展。
中医养生功法和康复训练
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根治慢阻肺的方法,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仍是临床上的主要干预手段。虽然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症状,但长期使用也可能会造成不良反应。而中医养生功法和康复训练的选择多种多样,其中肺康复训练尤为常用,包括腹式呼吸训练、胸式呼吸训练等,这些训练方法不仅有助于增强呼吸功能,还能提高胸廓的顺应性,提高运动耐力,增强肺功能。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传统养生功法和康复训练方法,供慢阻肺稳定期的患者参考使用。
(一)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古老的养生操,源自宋代,就好比是中国古代的瑜伽术。它包含呼吸吐纳、肢体舒展、意念集中等练习,讲究身心的和谐统一。与瑜伽相比,八段锦的动作比较简单,易于学习,不追求复杂的体式和高强度的消耗,而是以舒服的方式将气息疏导到全身各处,通过适当的拉伸使经络通畅。
人体的经络就像是一条条河流,如果河道里有淤泥,水流不畅就会造成淤堵,练习八段锦可以“引体令柔,导气令和”,就像是给身体和心理做了一场深度的SPA,让体内的浊气杂物排出体外,特别适合慢阻肺患者在病情稳定时练习。它不仅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呼吸,放松心情,还能增加肺活量,降低呼吸阻力,令患者感觉更轻松。
(二)新编五禽戏
华佗所创的五禽戏是模仿5种动物的姿势和动作编排的一种保健功法。五禽戏的动作优美、生动,易于学习,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定期练习五禽戏能够有效增加肺活量,增强慢阻肺患者的呼吸功能。
新编版本的五禽戏还加入了一些呼吸和动作相结合的部分,配合音乐,可以让练习变得更加有趣,具体操作:①患者平躺在床榻上,完全放松身体,双眼轻轻闭合,两手分别放在上腹部和前胸部;②采取缓慢而深入的鼻吸,感受小腹的起伏。吸气时,舌尖轻抵上颚,稍作停顿后,通过嘴唇缓慢呼气,舌尖放下,小腹随之收缩。维持“吸气—停顿—呼气”的节奏,每分钟呼吸7~8次,保持规律的呼吸节奏,避免用力过猛;③模仿新编五禽戏中的鸟戏动作,双手像鸟儿展翅般伸展10次,以开阔胸襟和舒畅气息。练习结束后,将双手搓热按摩腹部。
(三)中医呼吸导引康复锻炼操
这是一套融合了传统呼吸技巧和肢体动作的养生练习,包含以下6个环节。
第一节:静态放松。站立姿势开始,脚距与肩同宽,闭上双眼,舌尖轻触上颚,轻合嘴唇。微微含胸收腹,提肛,手臂自然下垂,保持腋下虚空,轻微屈曲髋关节和膝关节。清除心中杂念,进行5分钟的腹式呼吸,以鼻子吸气,嘴巴呼气,保持内心宁静,意念集中。
第二节:丹田呼吸。并拢双脚,左脚向左前方迈一小步,同时双手从身体前方向上提升至额头前方的印堂穴,边分开双手边通过鼻子吸气,合拢时通过嘴巴呼气。接着,双手下降至关元穴,重复此动作3次。这节利用手臂的伸展和腹式呼吸调节肺部的气机。
第三节:肺肾调理。从身体两侧缓缓抬起双臂,手掌向下,直到双臂与地面平行时翻转手掌向上,然后缓慢合拢至印堂穴,再向下按压至关元穴,同时身体前倾,双膝微屈。在这个过程中,想象一股清流从足心涌泉穴开始,沿腿部内侧上升,经过肾脏,最后通过膈肌进入肺部。这个动作有助于连接肺肾两脏,促进呼吸深度和气机的流畅。
第四节:转身剑指。左脚向左迈出一大步,身体缓缓左转,双手形成剑指姿势放在腰部,将重心转移到右腿,同时双手向后展开,如大鹏展翅,利用鼻子吸气。当双手提到与肩同高时,从耳后向前下方指出,同时用力呼气。此动作重复3次后,换右侧进行同样的练习,有助于扩张和挤压胸腔,强化呼吸功能。
第五节:肾区按摩。双手从身体两侧向上移动,围绕腰部至肾俞穴,用大鱼际上下摩擦36次,然后回到小腹位置。这一节的目的是让腰部和背部暖和起来,帮助收纳气息。
第六节:养气收尾。双手叠放在小腹上,舌尖再次轻触上颚,静心调息,保持5分钟。之后放松舌头,双手由内向外摩擦面部,活动手脚,结束练习。
这套呼吸导引康复锻炼操不仅动作优美,还能帮助慢阻肺患者从内到外调理身体,增强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
总之,在慢阻肺稳定期的治疗中,中医有许多调理方法,例如,方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中医功法和康复训练可以增强呼吸肌力量,增加肺活量,还能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等。人们需要重视致病因素与肺功能之间的关联,把握慢阻肺稳定期的根本病机,延缓疾病进程,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另外,积极的心态和持之以恒的锻炼,是患者战胜疾病走向健康生活的关键。
编辑:台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