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长江禁捕工作的实施,大量渔民退捕上岸,其生活方式及习惯中的文化烙印也随之消减,上岸后,渔文化丢失的困境凸显。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渔文化有助于维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现在探究渔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弘扬渔文化的价值,探讨渔文化的传播路径。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及习惯随之发生变化,不断挤压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文化遗产是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的具象表现,中央发布的相关文件也对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作了强调。2024年4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不同的阶段强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精神。
中国渔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我国悠久的渔业发展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渔文化,渔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7月,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的意见》,提出“进一步加强渔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渔文化在渔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壮大,形成了一系列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农业文化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了农渔文化延续、乡村产业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渔文化的内涵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来看渔文化的起源,其主要是随着农业活动的实施而发展的,从人类为了生存而进行渔猎与采摘,再到后期使用工具进行耕种与畜牧。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一个大的民族或者组织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获得的物质财富逐渐形成与固化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特指在一定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带有时代特色的思维方式及意识形态。不论从广义还是狭义上看,文化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产物,涵盖了人类的知识、行为和能力等方面。
作为我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渔文化是渔民进行渔业劳作中发展成长起来的文化,是人们从事所有的渔业生产实践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成果,涵盖了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形成的语言文化及信仰等,可以分为物质类渔文化和非物质类渔文化。物质类渔文化主要是与渔民劳动生活相关的部分,如捕鱼工具、居住方式、生活用品及服饰饮食等;而非物质类渔文化则与渔民精神层面相关,如语言文化、特定习俗、民间信仰及艺术形式等。
渔文化的发展
渔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悠久的文化类型之一,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渔文化发端于旧石器时代,早在五万至一万五千年前,华夏祖先就有意识地将鱼类作为艺术创造的对象,用来寄托渴求美好生活和部族繁衍壮大的美好愿望。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涂红、钻孔的草鱼上眶骨和由野藤串联的磨孔海蚶壳做成的“项链”,表明在山顶洞人所处的时代,鱼类已经不仅是人类的食物,同时具有文化功能,表达了人类的精神意象。鱼类一旦摆脱了最初的生存资料功能,开始作用于人类的精神层面,渔文化便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发展繁荣。
新石器时代,渔文化的发展迎来了早期的高峰。6000年前,我国东北密山地区的赫哲族男子用鱼骨做成衣襟纽扣,妇女多穿鱼皮长衣;浙江省象山县塔山新石器遗址出土了陶鱼鳍形鼎足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鱼的国家,商朝末年,先民已开始在池塘中养鱼。我国最早的与鱼相关的文字也出现在商朝。在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殷墟中,出土了甲骨文“渔”字和象征拉网捕鱼、持杆钓鱼的象形文字。在周朝,我国设立了专门负责为王室捕捞鱼类、征收渔税并制定渔业政令的官员,对捕鱼的时间和方法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在公元前460年左右,范蠡作《陶朱公养鱼经》,详细记载了鲤鱼的养殖方法,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此后,渔文化在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断发展,螺旋上升,内容不断填充、内涵不断丰富,功能不断变化,亘古绵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成果。
保护和弘扬渔文化的价值
有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发展
党中央关于文化强国建设有着总体部署与要求,提出到2035年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渔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扎根百姓,有其自身的内在张力与独特魅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源泉之一,是中华儿女普遍认同的“根文化”,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渔文化承载着浓厚的历史记忆,一直以来,渔文化蕴含的奋勇争先、勇于拼搏、自立自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激流勇进、拼搏奋斗;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形成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心理,使渔文化具有浓郁深厚的民族特色,极具对外文化交流的价值。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渔文化没有被时间淹没,更没有消亡,而是让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生生不息。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渔文化焕发了新的内涵和风采,成为中华文化创新永续的沃土。因此,保护和弘扬渔文化,将渔文化转化成大众的、发展成多元的,推动区域文化和类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守正创新,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文化强国的建设发展。
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渔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是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智慧源泉,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渔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不单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还是其实践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忍不拔、勇敢拼搏、敬畏自然、团结合作的渔文化精神,经过渔民们的不断传承,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环境伦理和辩证思想,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在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驱动了传统渔业向“蓝色渔业”变革,在推进水系连通、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复苏海洋、河湖生态环境的现代渔业实践中,科学技术、媒介传播、市场经济等新元素的融入为渔文化注入了新内容,焕发了新活力,有效促进了渔文化的时代进步。
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摇篮,也是孕育、传承中华文化的沃土。“记得住乡愁”,就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延续地方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基因。渔文化作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要充分挖掘具有鲜明农林渔特点和民族、地域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深入挖掘民间艺术、传统技艺、民俗民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渔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构建农林牧渔并举、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充分挖掘我国江河湖海的渔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渔文化与乡村振兴、教育科普、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各地不同的渔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为退捕上岸的渔村发展注入新的经济发展动力,还可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源源不断地提供文化资源。例如,江苏扬州的沿湖村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渔村文化资源,积极进行产业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围绕“深休闲、微度假、慢文化、细体验”的特色旅游定位打造“渔文化”名片,获得了江苏省最美乡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金牌旅游农家乐等荣誉称号。诸如此类的渔村可以利用当地特有的渔文化助推经济发展,不仅避免了渔村转型发展的千篇一律,还进一步拓宽了乡村振兴的路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新的时代文化内涵。
传播渔文化的路径
记忆识别——加强渔民群体的文化认同
民族振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表现。中华文化要兴旺发达,必须有强大的文化信心,而这种信心建立在对自己文化的认同之上。文化认同是最深沉的认同,是新时代文化自信自强的坚实基础。文化认同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自己的民族或团体的普遍认识,它的主要内涵就是确认自己的族群价值观。这种群体的文化认同,是这个地区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也是这个地区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是渔文化的保存与继承应凸显浓厚的族群观念,并持续加强对过去文化的认同。对“文化身份”的理解并非单纯的“自身”,更是对“异质”文化融合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渔业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基因经历了一重又一重考验。随着时代的推移,渔文化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随着与其他文明的交互与沟通,渔文化将会有新的表现形式,不管渔文化的表现如何变化,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都将一直存在下去。广东阳江海陵岛渔民被称为疍家人,清光绪《崖州志》曾记载:“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疍家”这一称呼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有解释说“疍民之舟形状如蛋”,有学者认为“疍”源自古越语,本意指“一条小船”。疍家人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疍家人漂泊海上,啖海中百味,为此有着“疍家酒席——全是鱼”的歇后语。疍家姑娘出嫁唱咸水歌,表达离别父母不舍家人之情,这些极具代表性的风俗延传至今。
二是渔民是最主要的历史见证者,应该看到自己民族中最好的一面,也要坚决捍卫自己的传统,在保证渔民对其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继承。黑龙江抚远赫哲族是渔文化保护的典型范例。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赫哲族人口为4640人,是中国北方唯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其历史、语言、宗教礼仪、歌曲舞蹈、衣着服饰、民风民俗都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赫哲人待客的佳肴“杀生鱼”以黑龙江特产的鲤鱼、鲟鱼等活鱼为原料,洗净放血后剔下鱼肉,切成细丝,拌上野生的江葱和野辣椒,放醋和盐便可食用,目前,赫哲族仍然保存着这种饮食习俗。赫哲族有自己民族的节日——乌日贡节(农历五月十五),当天人们会穿着鱼皮、兽皮制作的民族服装跳萨满舞庆祝祈福。
记忆传承——制定渔文化保护传承机制
渔文化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保护传承机制。要着力提高对历史文物、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对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心怀敬畏,统筹规划好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要加强渔文化保护和发展示范区建设,总结可用的经验和模式并加以复制或推广,带动江河流域和海域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目前,尽管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已有关于毁坏文物行为的惩罚标准,但总体来说,相关的条款和体系都比较笼统,缺少针对性,这对于促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作用有待提升。在保护特定目标的政策制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第一,政府应制定符合地方文物保护要求的法规,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建立相应的制度,促进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向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第二,应该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任何法律法规都需要得到落实,所以在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凡是涉及文化发展和保护的,都要听取有关部门的建议,保证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第三,有关部门要强化对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监管,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对文物的继承和发展提出的要求及时回应,及时掌握渔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情况,及时发现违法或毁坏有关文化载体的行为,必要时给予相应的警示和惩罚。2023年12月12日,济南市人民检察院召开“展现检察担当 守护黄河文化”新闻发布会,发布三起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诉讼案例。检察机关对破坏文物的行为人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不仅让违法行为人承担应有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更是教育和警示社会公众不要触碰文物保护红线。济南市人民检察院这次的发布会是国家司法机关保障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具有一定的价值引领作用。
记忆创新——推动渔文化品牌化
品牌是一种产品内在质量的凝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整体实力、竞争力等。因此,各地纷纷大力推行品牌策略。文化品牌是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文化象征和代表,能够展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品牌建设”这个词已经深入各行各业,每个行业都在做着自己的品牌建设和推广工作,文化品牌建设是文化的精神属性与市场属性相结合后文化产业的物化过程。在渔文化中,品牌形象的构建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渔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必须走品牌道路。
第一,打造鲜明渔文化展示品牌。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开发富有特色的渔文化表演展示项目,从丰富节目内容、提高文化品位等方面对渔文化的历史内涵、风俗人文进行发掘,增强渔文化的呈现力和体验感,打造、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渔文化演艺品牌。例如,江苏扬州沿湖村根据渔民水上婚嫁的习俗,成立了乡村演出队伍,通过唱民歌、舞蹈等文艺形式展现当地独特的“水上迎亲”婚嫁民俗。2024年春节举办了沿湖村“渔家有喜”民俗村晚,节目都是当地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取材全部来源于沿湖村的渔文化元素,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第二,建立现代渔文化传播链。运用现代方式建立一条文化传播宣传链,独辟蹊径,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增强渔文化的表现力和传播度;大力做活渔经济,推进渔文化上下游产业链条高效延伸,打造观光体验、住宿餐饮、康养研学等具有特色的渔文化品牌效应。江苏泰州渔村推出研学、直播等体验项目,举办大型垂钓赛事,打造农文旅融合新名片,将“流量”转化成“含金量”。
第三,强化渔文化知识产权建设。文化品牌的建设要与时俱进,要具备知识产权意识和思维,要通过拓展和加大“渔”这个商标的使用范围与力度,把品牌运用融入创意设计、影视表演、音乐曲艺、工艺美术、数字动漫等,创新表达方式,拓展传播渠道,加强品牌形象,进一步提高渔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江苏扬州沿湖村成立了文创工作室,渔家姑娘用一双巧手把“鱼、藕、莲蓬”等本土素材变成精巧的首饰,获得各地游客的喜爱。
本文系国省大学生科创项目“弘扬渔文化、唱响新时代渔家傲”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