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通过对内地中高职西藏生的汉字书写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他们书写汉字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研究发现,西藏生在汉字书写方面存在错字多、结构失衡、笔迹雷同等问题,主要成因包括重视度不足、专业教师欠缺、书写习惯、审美及心理因素等。这为完善内地中高职西藏生规范汉字书写的教育教学提供了依据。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向,希望内地中高职西藏生规范汉字书写问题可以得到更多关注。
我国教育援藏始至今日已有七十多年时间,内地办学也在不断深化,截至2021年6月,全国共有13个省市的34所学校开办了西藏班,累计为西藏输送了5.6万余名中专以上各行业人才。近年来,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对西藏教育持续投入,在小学开展加强藏语、汉语、数学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学生基本能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初高中巩固提高汉语授课水平,提高学生双语学习能力。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内地中高职西藏生来说,规范书写汉字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这不仅关乎西藏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还关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能够更好地树立内地中高职西藏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内地中高职西藏生的汉字书写存在诸多问题,如错字多、字体结构失衡、笔迹雷同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规范汉字的书写美观度,还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乃至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内地中高职西藏生规范汉字书写现状及成因进行深入分析。
西藏生规范汉字书写现状
西藏生规范汉字书写问题成因
在日常接触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内地中高职西藏生的汉语素养较低,经过简单调研,发现原因大都集中于社会环境、语言障碍、教育资源三个方面。
1.社会环境方面
西藏地区儿童的受教育程度在过去几十年里得到了显著提高,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西藏教育事业,当地适龄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得到了有效保障。西藏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表现为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衡,当地学校主要通过集中办学、寄宿制学校和流动教学三种方式进行义务教育,这样既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又能够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条件较为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教学质量不高。此外,一些家庭由于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可能无法保证孩子接受教育的机会。
2.语言障碍方面
在日常交流方面,西藏地区的学生主要以藏语为母语,缺少汉语的语言环境,对于汉语学习存在一定的语言障碍,这也是导致学生在理解、表达和书写汉字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另外,藏族儿童自学前教育阶段便开始接受双语教学,升入小学之后必须同时学习两种语言,这在四川师范大学巴登尼玛教授看来:“结果往往是藏语没学好,汉语基础也不扎实。”
3.教育资源方面
由于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平衡,一些学校的教育资源有限,可能存在缺乏教材、教具、多媒体设备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汉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当地教师队伍存在素质不一的情况,一些汉语教师可能缺乏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这也会影响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西藏生规范汉字书写的主要问题
基于上述客观因素,我们了解到内地中高职西藏生汉语水平整体偏弱,从而直接导致他们在规范汉字书写方面存在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笔画错误,包括笔画顺序错误、笔画连接不当等,通过教师的细致观察,几乎每个学生都或多或少出现过类似情况。二是错别字,即在正确汉字基础上的笔画有所增减,这种错误率占比将近一半;还有少数学生会写出类似二简字一类的臆造字。三是结构失衡,包括汉字部件位置不当、比例失调等,如“口字旁”无论在汉字的什么位置,都是方正且宽大的。部分学生书写笔画时还会有习惯性顿笔,也会让汉字造型突兀或不协调。四是字形不规范,如字迹潦草、大小不一、左右歪斜等,或者书写速度过快,这类情况也较为普遍,占比达七成左右。五是字迹风格雷同,部分内地中高职西藏生的汉字字迹都有一定相似性。例如,有一类会呈现较为规整的长方形字体,不仅字形偏小,而且极为紧凑,左右竖向笔画向内收紧等;还有一类是字形整体向左倾斜,汉字左侧短而右侧竖向笔画长且向左侧加弧度,有一定藏文的风格特征。另外,规范汉字的特点有别于藏文,而且在书写时把握左低右高、左收右放、中紧外松几大特点会让汉字更美观,但是西藏的学生们对此并不了解,字体大多呈现“横平竖直”的效果,方正甚至呆板。总之,内地中高职西藏生所书写的汉字与其他地区的内地学生相比,较不规范且缺乏个性化表达。
基于调查问卷分析深层原因
问卷调查结果概述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不仅对内地中高职西藏生书写样本进行了抽查,而且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研。从2019年10月开始至2022年10月,历时三年,选取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批中、高职西藏一年级新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有效回收率为79%。其中,书写质量相关数据如下,书写质量较美观且达到85分以上者为8人,占比5%;书写质量中等且在70—85分区间的人数为22人,占比13.8%;分数在60—70分区间的人数为62人,占比38.9%;剩余67人书写质量不合格,占比高达42.1%。调查问卷其他主要结果分析如下。
表1中数据表明,西藏地区几乎没有学校拥有专职书法老师。据了解,大部分开设书写课程的都是由语文或美术老师兼职。
从表2中可以看出,约有65%的同学从未接触过书法或书写教学,由此可以推断这些学生原就读学校未开设书法或书写课程。
从表3数据中可以看出,西藏地区约有70%的老师不重视学生汉字的书写质量,他们的关注重心只针对答案是否正确。
表4和表5中两组数据表明,至少有40%的西藏生对汉字书写缺乏兴趣,更多的学生认为增减笔画对汉字规范性书写没有太大关系。
通过表6中数据及书法老师上课观察,在159个有效问卷中,仅有3人在练字时会按字帖临摹,其他“偶尔看字帖”的同学只是在识读和记忆字帖上的内容,并非在观察字帖。这说明绝大多数的西藏生未上过书法或书写课,不会在书写时对比字帖,思考差异,改进问题。
深层原因剖析
了解到内地中高职西藏生在规范汉字书写中出现以上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若干因素亦带来显著影响,现从以下几方面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1.社会与学校
由于历史、地理和语言等方面的原因,西藏地区的汉字书写教育相对滞后,日常使用更侧重于藏文,加之学校和家长对规范汉字书写美观度的重视度不够,许多西藏生在进入内地中高职学校之前,都未能接受良好的汉字书写培训,所以导致他们的汉字基础薄弱,书写能力有所欠缺。例如,很多学生表示他们在小学阶段会同时学习藏文和汉语,从情感角度出发,他们更侧重于藏文的学习与读写,而对于汉字的学习仅停留在识读和会书写上,不会考虑是否“规范”和“美观”。同时,当地汉语老师的授课任务相对侧重于识读汉字和语文常识,对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及美观度,相较于内地学校,在整体上尚未达到同等的重视水平。
在经济相对发达的拉萨、日喀则等地,随着社会和学校对汉语学习的重视度有所提高,家长及学生对规范汉字书写的热情也水涨船高,促使当地学校和社会培训机构纷纷教授规范汉字的书写。然而,教师书写水平却是良莠不齐的,甚至个别教师在书写时会出现错误示范,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电脑、手机等智能产品的利用率较高,人们对于规范汉字书写是否美观也不过分苛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内地中高职西藏生的汉字会出现错别字多、错误笔顺、结构失调等多种不规范的情况。
2.个人与审美
在学习规范汉字书写的过程中,模仿老师书写的笔顺,模仿课本上的字帖,这些都是常见的练习方式,也是学习的必由之路。但当学生缺乏对汉字构造和意义的深入理解时,简单的模仿容易导致规范性不足的问题。例如,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板书时,为了避免将字写斜而使用直尺辅助的场景,会让学生也依葫芦画瓢,只要写字都会用直尺在下端抵住,长此以往,汉字底端的平捺、竖弯钩等本该带有弧度的笔画都在直尺的“辅助”下变成了直线,这样书写的汉字不规范也不美观。另外,西藏的学生们大多会把汉字写出“横平竖直”的效果,包括在汉字转弯处也都是直角转折,缺乏柔和线条,他们大多会比较“顽固”地保持这种审美意向。
在调查问卷的样本中我们也发现,有些内地中高职西藏生在小学期间需要学习用竹笔在木板上书写藏文,木板是靠左手固定,而不是摆放在书桌上。另外,使用竹笔时需要掌握推、拉、提、勾、挑、旋等书写技巧,且竹笔的笔尖是略带斜度的,这跟汉字的书写有较多区别,所以很多内地中高职西藏生书写汉字时的姿势并不规范。姿势不规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书写,教师通过提醒和督促会有一些改进,但是不能从根本上产生作用。
生活在西藏地区的学生,他们拥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也有其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这可能也影响到学生对汉字书写的态度和认识。藏文其实是一种拼音字母,乌金体和乌梅体是藏文常用的书法字体,但无论是哪一种,其文字线条都有灵活多变的气质,并且都带有节奏感和强烈的装饰意味,这与汉字方正独立的字体风格存在极大差异。部分西藏生在书写汉字时,会夹杂长且有弧度的线条,类似藏文中的装饰性,让汉字看起来虽不规范,但也别有一番趣味,这事实上说明了学生缺乏对汉字书写规范性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汉字的规范性不够重视。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部分内地中高职西藏生在汉字书写时出现底部过分平直、汉字横向笔画平直、字体易倾斜,以及风格另类等特点的大致原因所在。
3.心理与习惯
汉代杨雄曾在《法言·问神卷第五》中提出“书,心画也”,清代刘熙载也有相关论述,“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用现代汉语理解,都可以用“字如其人”一词进行概括,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人的字迹可以反映出他的性格、气质、修养等方面的特点。内地中高职西藏生的普遍年龄在15—18岁,该年龄阶段的学生,其性格、气质等方面并未完全定型。如果在此时干预他们的书写习惯,是可以达到规范汉字的书写要求的。
我们从内地中高职西藏生刚进校时的书写样本中发现,将近半数的学生所书写的汉字整体偏小且较为紧凑,撇、捺一类本应舒展的笔画都书写得过于短小与僵直。笔迹心理学中解释这类书写者会有“内向、谦虚谨慎或胆小”一类的心理特征。这些学生在日常表现中并非全部都是内向或谨慎的,通常会在老师或者内地学生面前不自信,不敢更好地展现自己。这部分学生大都来自偏远牧区,他们有着质朴、害羞、汉语不流利等特征。到内地就读高职的西藏学生,背井离乡、远离父母来到不熟悉的城市和学校,而且要在这个环境中生活三年或更久,期间仅有每年暑假的两三个月可以返藏。这段时间里他们更多的感受是想家、无助和焦虑一类的情绪,这些情绪会反映在他们的书写上,所以学校和教师需要营造和谐、轻松及关爱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减少负面情绪。
还有部分内地中高职西藏生在书写汉字时会习惯性顿笔,这种现象在内地低年龄段学生中也有发现,通常是初学汉字书写时不理解汉字构造,误解“认真书写”概念后形成的。这部分内地中高职西藏生在学书写时认为,凡笔画起笔处都要向右下顿笔是美观且认真的表现,事实上是没有得到老师及时、正确地引导,久而久之,这种顿笔习惯会被夸张放大,最终导致汉字字形扭曲变化。
针对性参考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几点改进方向以供参考。
一是希望西藏地区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能够提升对规范汉字书写的重视度,不仅注重汉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汉字书写技法和基本功的训练。只有社会与学校等方面真正重视规范汉字的书写,学生才会认真面对。二是加强西藏当地学校专业教师的培训,增加汉字书写一类的国培与省培项目,提高专业教师对规范汉字的理解,提升他们的技法水平和教学能力。三是承担中高职西藏生教育的内地院校,需要加强与藏族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创建汉藏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内地中高职西藏生有归属感。另外,让西藏生走出校园,多参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全方位浸染在传统书画艺术氛围中,激发学生兴趣与动力,提高他们的书写欲望和书写水平。四是为内地中高职西藏生,尤其是师范类学生,量体裁衣,打造适合他们的汉字书写课,开展线上线下、理论与技法相结合的精品课程。五是鼓励西藏学生多参与小组评比、线上交流及规范汉字社团活动等,使他们对规范汉字有正确认识,从而提高他们规范汉字书写的美观度。通过这些措施和建议的实施,相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内地中高职西藏生的规范汉字书写现状,提高他们的书写水平和创造力。
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西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十五年公费教育体系。目前,西藏中小学已实现“双语教学”全覆盖,建立了自学前教育起,较为科学、规范的双语教育模式。由此可见,国家在西藏教育事业上不断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推进教育事业转入高质量发展。随着内地与西藏地区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西藏学生选择到内地接受教育,规范汉字书写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不仅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他们融入内地生活、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对内地中高职西藏生的规范汉字书写现状理清了问题和成因,同时提出了个人的想法和建议,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关注这一问题,为内地中高职西藏生的规范汉字书写现状提供有益的参考,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以确保每一位西藏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汉字书写教育。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课题“内地高职西藏生汉字书写及思政元素融入路径探索”(编号:2023SJSZ0664)。
(作者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