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 绿意浓 湖州行

2025-01-21 00:00:00曲再鸣张晓明
文化产业 2025年1期
关键词:湖州文化产业绿色

摘要:文化产业是向消费者提供文化属性的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具有浪费少、污染小、低投入、高产出等发展优势,是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年建城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两山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发源地,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与丰富的产业资源。大力发展湖州文化产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价值转化,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共同富裕,加快文化产品服务创新,缩小城乡差距,是推动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的有效途径。

湖州是一座拥有2300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被誉为“丝绸之府、鱼米之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绿色低碳成了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共同富裕成了社会发展的新课题,如何探索一条绿色、低碳、共富的经济发展新路成了摆在湖州市面前的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

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度大、环境污染小、资源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等特点。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还深刻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与绿色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因此,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新兴产业。其独特优势使其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促进社会进步,又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产业。

湖州历史文化悠久,产业资源丰富,是“两山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发源地。大力发展湖州文化产业,是培育经济新动能、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这一举措将助力湖州建成绿色低碳、共同富裕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推动湖州迈向新时代。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文化产业是向消费者提供文化属性的产品或服务的行业,是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是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都已将文化产业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投入了大量资源推动其快速发展。在这些国家中,文化产业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还在增加就业和提升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美国为例,截至2020年,文化产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五分之一。日本的文化产业规模早在1993年就已经超过了汽车工业,截至2010年,文化产业已成为该国第二大支柱产业,占GDP的18%。韩国则秉持“文化立国”的理念,通过多年的努力,其文化产业产值已超过GDP的15%。这些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得到了迅猛发展。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呈快速增长态势,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494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3%,正在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中,新闻、出版、影视、演艺、数字娱乐、电子竞技、在线直播等文化产业领域的资产规模与经济效应均在成倍增长,部分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文化产业开展全方位的发展布局,顺应数字化大趋势,促进智能化发展,整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产业资源,推进5G与VR、AR、4K、8K超高清视频等技术相结合,不断探索与开创各种新业态、新服务和新模式,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给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湖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当前取得的成就

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从湖笔到白茶,从丝绸到紫砂壶,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湖州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传统产业资源积淀是湖州文化产业发展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财富。

湖州是“两山理论”绿色发展理念的诞生地,持续深化生态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拓宽生态资源价值转化通道,构建生态文明宣教体系,是提升湖州生态文化产业价值、推动湖州生态文化输出、打造生态文明文化品牌价值高地的重要途径。

湖州市位于中国经济、文化发展速度最快、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在我国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湖州市牢牢抓住长三角文化产业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机遇,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引方向,持续推进文化湖州建设,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逐渐发展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

规模质量迈上新台阶,产业集聚取得新突破

“十三五”以来,湖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载体日益多元,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质量持续提升。自2020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已达到252家,产业增加值达248.24亿元,同比增长16%以上,增速位列全省第一。这些成果表明湖州市在文化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传承创新孕育新亮点,文化资源开拓新局面

湖州市在做大做强原有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速向时尚化、网络化和国际化转型。聚力打造数字文化、创意设计两大引领产业,培大育强文化旅游、影视传媒等优势产业,转型提升文化制造业。湖州市每年引进实际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重大文化产业项目30个以上。湖州影视城、多媒体产业园、文创中心产业园、德清钢琴文化产业园4个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已投入运营。龙之梦、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会址、大运河半岛古镇、吴兴状元山妙禅谷等项目累计投资超过300亿元,逐步形成带动效应。

政策体系支持更完善,业态融合迸发新活力

湖州市成立了市文化产业促进会,设立了文创银行等,出台了大量针对文化产业扶持的政策文件,逐步构建多要素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帮助市级文化企业累积贷款1.2亿元、惠及36家文化企业。以融合理念推进文化全产业链建设,不断探索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文化+制造”“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持续深入推进,为传统产业转型注入新动能,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拓展转化通道,为文化消费创造新的热点。

文化产业赋能绿色共富新湖州的发展路径

发展湖州文化产业,能够有效优化湖州的经济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同时,将增强文化传播的力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对实现绿色低碳共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新湖州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道路。而“共同富裕”不仅关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重视文化的繁荣兴盛,其目标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上实现全民共享的双重收获。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湖州将进一步推动这些理念的落地生根,为实现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提供有力支持。这一战略既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为社会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湖州文化产业,能够显著降低湖州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帮助公众树立绿色发展的意识。这一举措将促进经济发展与绿色低碳理念的深度融合,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局面。此外,发展文化产业还可以高效覆盖湖州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这些领域注入文化价值,形成资源统筹和优势互补的发展模式。这将有效推动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协同并进,进而大幅提升生产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的差距,助力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湖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深入挖掘本土优秀文化,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根脉,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不仅能够提升人民的精神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还将提高群众的文明素养和文化消费习惯,推动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提升。通过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湖州将进一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文化成为社会公序良俗的基石,为湖州绿色共富的推进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业将成为推动湖州走向绿色低碳共富的强大引擎,带动全市实现全面进步与繁荣。

在我国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及“两山理论”发源地的湖州应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挖掘湖州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同时,湖州应紧跟数字信息化技术的潮流,不断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深入推进文旅资源的融合利用,拓展绿色生态文化的价值转化通道,提升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此外,还需加强管理水平,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文化企业与人才,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湖州可以有效带动经济增长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最终实现绿色低碳共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建设目标。这一战略不仅有助于湖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将提升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为湖州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强化产业集聚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加强产业集聚平台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完善产业链,推动集聚发展。湖州应鼓励和支持建设一批在国内、省内具有影响力的创意设计产业园,形成集研发、展示、采购、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根据湖州市各区域的独特资源优势和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结合未来发展趋势,探索并构建新的文化产业布局。通过加强项目策划,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湖州还需加大企业培育力度,促进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吸引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和团队。同时,充分利用本地高等教育资源,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培养适应本地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这将有效提升湖州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助力产业的持续创新与升级。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湖州将进一步巩固其在文化产业中的领先地位,推动全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

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文化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努力将湖州的文化、生态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推动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文化+”战略,加速催生“文化+制造业”“文化艺术+传统制造+互联网技术”“文化+旅游”“文化+体育”“文化+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服务。通过融合创新,提升湖州制造业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推动全市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湖州将以文化赋能为引擎,全面激发经济活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繁荣,为湖州的未来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文化新业态

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积极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沉浸式互联网(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提升湖州文化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覆盖文化创作、生产、营销和消费等环节。在文化数据的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和展示等方面,加快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布局,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文化企业。

通过推广数字化应用场景,推动业态、产品和内容的创新,提升文化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数字科技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数字化手段,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促进多元融合和跨界合作,推动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转型将为湖州的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动能,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市场中的地位。

构建生态文明宣教体系,加速生态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

依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品牌优势,湖州以生态文化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通过文化赋能生态产品,拓宽生态资源的价值转化路径,打造具有高价值的生态文明文化品牌高地,加速生态文化的价值实现。

深入挖掘湖州历史和生态文化的当代价值、时代内涵及表现形式,推进老街巷、古民居、古建筑、旧水系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打造综合性历史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同时,依托安吉、德清、长兴等地的山地丘陵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全国生态文化产业示范带。大力发展湖州影视动漫、文化演艺、艺术创意、工艺美术、体验交互设计等绿色低碳新兴业态,充分利用传统生态文化资源,实现其价值转化。这一战略不仅将提升湖州的文化品牌影响力,还将推动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湖州打造生态文化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推进文化与影视的融合,加快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湖州影视与科技、旅游、文化、时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影视拍摄、制作及特效,同时延伸至上游的创意策划和下游的衍生产业。完善影视协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道具租赁服务、产业金融服务等配套功能,构建完整的影视全产业链,为来湖州拍摄的影视剧组提供“一条龙”便捷服务。高水平提升湖州影视城、南浔水晶晶文化创意产业园、德清武林头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平台建设,扩大产业规模,增强竞争力,将湖州打造成江南近现代影视拍摄新中心。

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优化管理服务机制

对标先进地区,加大湖州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健全产业项目准入机制,创新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方式,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营造齐心协力抓发展的良好氛围,提升项目吸引力、人才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市场监管,确保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监测评价机制,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增强统计力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和文化品牌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这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有力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广,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积极主动地进行低碳消费。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赋能、产业融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带动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能够带动乡村文化旅游,增加乡村收入,提高乡村生活水平,最终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加快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振人民精神面貌和强化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是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建设的有力抓手。

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华民族优秀家训典籍话语转换与智能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3YJAZH114);湖州市2023年度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华优秀文化典籍话语转化与数字化传播研究——以家训典籍为例(项目编号:2023GZ75)。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湖州文化产业绿色
绿色低碳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6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海峡姐妹(2019年3期)2019-06-18 10:37:10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中国钱币(2016年6期)2016-06-15 20:29:57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湖州练市小学
文化产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57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7期)2014-03-01 01:41:10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2
文化产业
中国记者(2014年1期)2014-03-01 01:36:16
再造绿色
百科知识(2008年8期)2008-05-15 09: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