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少数民族交流频繁且时间较长,各族文明的碰撞是钦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视,在钦州市各部门的努力下,钦州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随着我国发展脚步加快,钦州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后继乏人、传承发展方式简单等问题。保护和发展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文化自信,助力乡村振兴,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是本文研究的主题。
地理概况
钦州市位于钦州湾地区,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端,左右相邻北海市和防城港市,与南宁市接壤,与贵港市、湛江市相连,全市陆地总国积10897平方千米,大陆海岸线长562.64千米,海域面积约1649平方千米。
人口分布情况
截至2023年末,钦州市人口420.59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66013人,占11.08%。除世居民族外,还有瑶、苗、京、侗等21个民族。
钦州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现状
钦州是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创造和实践过程中,钦州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市地处祖国南疆,既临海又临边,聚居着汉族、壮族、瑶族等23个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居住在钦州的各族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也创造了丰富的极具地方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
钦州市从2006年下半年起便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共普查收集和整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线索4500余条,约占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总数的10%,囊括了十大类别。普查的非遗线索涉及的民族以壮族和汉族居多,体现了壮、汉以及各族人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不断地交流,文明得到不断的磨合和相融。
截至2024年12月,钦州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6项。已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6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1人。其中,较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非遗项目达40项以上,如钦州跳岭头、烟墩大鼓、钦北采茶戏、八音、钦北赶山猪、钦北壮族山歌、燕子节、钦北壮族斑鸠舞、鹩剧等。
钦州少数民族非遗发展现状
钦州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列入市“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划,加快民族地区特色非遗产业发展。通过不断发展壮大民族地区村集体经济,培育发展设施农业、特色林下经济产业,依托钦州大蚝烹饪技艺、浦北陈皮制作技艺、各类制茶技艺等少数民族非遗项目,逐步推进特色非遗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不断探索民族地区的非遗传承路径。从2014年至今,在钦州市中小学不间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钦州市主动创新开展“融合式”教学,鹩剧、钦州采茶戏、烟墩大鼓、钦州八扣拳等15个非遗项目已纳入教学体系,注重在民族地区开展非遗教学,钦北区大寺中学入选第一批广西非遗传承教育示范学校,推进了非遗与少数民族校园文化建设、日常教学、学科研究等深度融合。
加强少数民族非遗的宣传推广工作。将非遗与旅游有机融合,结合灵山烟墩大鼓表演、钦州跳岭头、钦州采茶戏、钦州粤剧在钦州老街、浦北五皇山等景区进行展演。结合小江瓷器手工制作技艺,设立浦北县小江瓷文化研究中心、非遗展示馆、艺术馆、传习馆等,通过对小江瓷技艺的展示、体验、研学等形式向大众宣讲小江瓷中的民族团结文化,不断促进各族群众凝心聚力,发挥地方产业优势,共同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钦州少数民族非遗存在的问题
研究保护方面
少数民族非遗研究人才短缺。由于少数民族非遗的内容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所以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非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管理人员专业性偏低,基层非遗管理人才架构不平衡,尚未形成专门的少数民族非遗人才培养机制,导致研究不够深入。
以钦北区为例,钦北区是钦州市少数民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区,钦北区文化馆从事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的机构,原有的体制和机制导致人员的流动困难以及人才断层,专业人员少且学历、职称都较低,对从事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人员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不足,很难承担在新形势下少数民族非遗的课题研究、项目文本和录像片摄制,以及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等技术性、学术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工作,同时也导致对少数民族非遗的挖掘和研究不够深入,浮于表面。
发展方面
1.传承效率低
由于钦州少数民族非遗的分布呈现既集中又分散的状态,加之钦州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大多数是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为主。在传承方式上,呈现代际相传,即由上一辈的传承人向子女、徒弟等传授方法、经验和技巧,口耳相传成为传承的主要形式。诸如钦北壮族山歌、钦北壮族斑鸠舞、竹山功夫、钦州八扣拳、钦北采茶戏、编狮舞等少数民族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缺乏对相关知识、理论、技术的全面整理,着重强调项目的实践指导,严重制约了传承效率的提升。
2.传承人的断层危机
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是连接和维系各族人民文化、精神的纽带与桥梁,传承人在延续民族情感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根据《中国城市报》报道,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提供数据称,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虽然近年来国家从上至下都在加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但大部分传统民居被砖混结构的建筑所取代,青年人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务工的现象越来越多,大部分青年人更希望到城市发展,期望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不愿意用几十年甚至更多的时间传承非遗。同时,手艺人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加之少数民族非遗传承的学习成本与回报不符,必然会给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带来更多危机。此外,其中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缺失等因素,让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后继乏力。
3.少数民族非遗产业市场化运作表现较弱
目前,钦州少数民族非遗产业的发展虽有成效,但还存在文化产业规模较小且薄弱、非遗产业结构不协调、有实力的知名文化企业较少等问题,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较为局限。这与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符,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同时,少数民族非遗产品创新性不足,生产企业产品雷同,缺乏创新,致使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未能构建品牌效应。少数民族非遗市场化,容易在实际工作中歪曲少数民族非遗的本质,没有充分尊重其团结合作、传承发展的内涵。
钦州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发展的对策
研究保护方面
1.尊重原貌,深挖少数民族非遗
由于少数民族非遗具有复杂性,其中包含多民族文化的长期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部分文化形态仍能维持至今。所以,在建立少数民族非遗项目的基础上,对民族英雄人物的传说、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传统舞蹈等进行深入挖掘时,要尊重其精神和文明,努力在各个角度将其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进行整理。在进行研究时,要以尊重的态度和长远目光,并具备全局观念,保护好宝贵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系统地做好保护和研究工作。
2.加强少数民族非遗学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只有科学合理地建设少数民族非遗专业人才队伍,深刻地、具体地了解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才能对少数民族非遗进行系统性的保护。根据工作需要科学地设计培训课程,提高培训针对性,提升钦州市少数民族非遗专业人才的总体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要积极与钦州市高等院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联手打造学术理论研究人才小高地。此外,还要探索完善激励机制。
3.推进少数民族非遗数字化建设
非遗数字化是利用数字采集、数字储存、数字处理、数字展示和数字传播等技术将非遗的相关内容转换、再现、复原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形态,并以新的视角加以解读,以新的方式加以保存,以新的需求加以利用。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开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完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专业记录水平,广泛发动社会记录,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
传承发展方面
1.扩大“非遗+”路径,提升少数民族幸福感
非遗来自民间,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经过不断实践的文化表现形式。少数民族非遗处处体现了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细节,要增强少数民族人民的幸福感,将非遗发展融入民族血脉,就要树立全局、开放、自信的“大非遗”观,引导少数民族非遗破除圈层壁垒,在非遗既有特性的基础上延展出新的表现形式和社会意蕴,提高非遗的“可视化”。在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非遗内涵的基础上,实行“非遗+N”的形式,让非遗与N相互赋能。少数民族非遗涉及食、住、行等生活、生产维度,按照不同板块在线上线下开展“非遗+N”推广活动。例如,开展“非遗+酒店”推广活动,将少数民族非遗融入酒店菜单、酒店住宿、酒店宣传,重点推出非遗菜品,鼓励酒店制作非遗菜单、非遗茶点和非遗预制菜;开展“非遗+旅游”推广活动,制定少数民族专属非遗旅游线路,利用媒体分期打造“沿着运河看非遗”大型“非遗+旅游”品牌,推出少数民族非遗研学旅游线路,将少数民族非遗有机转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传统的非遗实践和内涵,提升少数民族非遗的“可视化”,让少数民族非遗不再只是保留在古书和石刻中,而是能助力民族与产业共同体的发展和融合。
2.阶梯式培养传承人,增强责任感
一是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丰富“非遗进校园”的传承课堂内容,在现阶段已开展的钦州海歌、钦州粤剧、钦州八扣拳基础上,继续结合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非遗项目进入学校,鼓励民族地区的非遗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与教育系统共同编撰少数民族语言的非遗普及读本,充分调动民族地区学生学习自己文化的热潮。同时,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传承的持续性,保证有序传承。
二是制订传承人研培计划,有计划地实行传承人“阶梯化”培养,加强少数民族非遗从业人员专业学术的研修,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多创造机会开展交流活动,进一步增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在逐渐扩大传承人的传承面的基础上,营造民族团结的氛围,提升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少数民族非遗再创作,展现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全方位、涉及不同利益主体、关系民族文化传承的大工程。如果一味地只保护不开发会让其与世隔绝,让各族的传统文化成为化石和记忆;如果全部市场化开发和运作又会让少数民族非遗丧失原来的味道,失去本真。因此,应该结合当下时代进行再创作,如刘永福传说、冯子材传说、冯敏昌传说等,对其中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也可结合钦州采茶戏、钦北壮族斑鸠舞、燕子节等非遗项目创排少数民族非遗剧目,开展少数民族非遗创编剧目或节目进乡村、进学校、进景区、进社区等活动,有机衔接项目之间的文化内容。
综上所述,钦州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现阶段在保护方面存在研究不深入、研究人才缺乏、当地对自我文化的认识偏差等问题;在发展方面,传承方式单一、传承后继乏人、市场开发整体偏弱等问题凸显。为此,需要政府、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尊重少数民族非遗内涵的同时,探索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推动非遗活态与静态相结合,扩充“非遗+”,“阶梯式”培养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深入挖掘少数民族非遗内在文化,进一步提升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推动钦州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铸牢钦州多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单位: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