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博物馆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博物馆馆藏文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博物馆在日常运营中,可通过对文物藏品的展览陈列、收藏研究、教育宣传等,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基于此,现从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体现切入,分析了当前博物馆助力传承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径,以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建设工作的逐步推进,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提供了有力支持,依托博物馆可展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进程,还能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此同时,博物馆承担了强大的社会文化职能,通过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可实现理想的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效果。
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体现
博物馆凭借展览陈列助力文化传承
博物馆的一项基本职能在于对文物藏品的展览陈列,基于此,对各类藏品相关信息进行介绍,让人们获得多元化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体验,并为社会教育、文化交流提供助力。我国地域广袤,不同地区博物馆所展陈的文物藏品大多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这些文物藏品涉及历史文物、艺术品、自然标本等方面,透过这些文物藏品,人们可充分领略古代社会的生活风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对促进人们文化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我国大多数博物馆都表现出一个共性问题,即博物馆日常运营所需展陈的文物藏品较为繁杂,为做到面面俱到,对于一些文物藏品的展陈只能流于表面,并未对其蕴含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呈现,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基于此,一些博物馆不断推进展陈方式发展变革。特别是在如今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博物馆积极引入各种数字技术助力文物藏品展陈,将多媒体互动、临时展陈等作为传统文物藏品展陈的有力补充,弥补了传统展陈的不足,让人们在欣赏各种文物藏品的同时,可借助各种便捷方式获得对文物更深刻的认识,由此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极大支持,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博物馆凭借收藏研究助力文化传承
收藏、研究同样是博物馆的一项基本职能,凭借这一职能,让大量文物得以实现保存流传。与此同时,相关研究人员会对这些文物开展全面深入的探究,提炼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基于此,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博物馆进行展示传播,创造良好的综合价值。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多样丰富的文物,为推进这些文物的保护传承,做好对它们的研究工作至关重要。然而,如今我国仍存在诸多文物流散于民间、未得到官方收藏保护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一些文物会遭到或多或少的损毁破坏,对文物保护、传统文化传承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要求博物馆切实发挥自身收藏研究职能,对流落于民间的文物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调查,并做好对文物的收集工作,让这些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得到有力保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各项职能的实现基本上都与其对文物藏品的收藏研究密不可分,唯有对文物展开深入研究,方可有效了解文物蕴含的相关信息,进一步为相关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工作提供可靠支持。博物馆对文物的收藏研究工作还是推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依托对各种文物的收藏研究,可向人们呈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古人的生活,提升人们对历史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博物馆凭借教育职能助力文化传承
博物馆还可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在其日常运营工作中尤为注重对各种文物的收藏、研究、展览,以向人们展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而在无形中调动公众对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因为博物馆大多收藏有各式各样的文物,而这些文物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由此决定了博物馆围绕文物藏品开展的各种展览陈列活动往往与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些展览陈列活动中,博物馆可向人们宣传传统文化的知识信息,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博物馆通常会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庆时开展对应的主题文化活动,这些节庆各具特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调动公众参与文化活动,可让人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潜移默化地让人们认识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另外,博物馆还可适时面向社会公众推出以传统文化传承为主题的公益讲座,依托博物馆馆藏文物,邀请相关专家,向人们分享文物藏品蕴含的传统文化,让文物焕发时代活力的同时,切实让人们领略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依托博物馆教育职能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当前博物馆助力传承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国博物馆助力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首先,在机遇方面,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一文件不仅明确要求博物馆等相关公共文化机构要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还为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传承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同时,随着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不断深入,博物馆行业实现了长足发展,由此为博物馆带来了大量的资源、机会,让博物馆可为人们展览陈列更为丰富的内容,吸引了更多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另外,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博物馆展览陈列、保护研究文物藏品提供了有力支持,并为公众带来了高效便捷的参观体验。以上既是博物馆发展的机遇,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径。其次,在挑战方面,在以博物馆文物藏品为载体推进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如何协调好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让文物焕发时代活力,且不失文物的真实性、完整性,是博物馆面临的一大挑战。同时,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博物馆教育逐步由传统知识传授向经验、体验方向发展,由此要求博物馆推进自身教育模式、内容革新,进而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及公众需求做好转变。
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路径
依托多样化展陈活动传承传统文化
博物馆服务公众的方式以对各种文物藏品进行展览陈列为主,这同时是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致力于传承传统文化的展陈活动中,博物馆切忌局限于对文物藏品的简单陈列,而应当依托多样化的展陈活动,引入富于变化的展陈内容,创新展陈主题,赢得人们对展陈活动的有效关注。与此同时,不同地区博物馆在组织展陈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加大对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力度,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展陈内容展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互为融合且别开生面的一面。例如,在展陈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引入不同维度的展示方式,包括引入图文、模型、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方式,将文物藏品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直观生动地呈现于参观者面前。与此同时,还可设置互动体验内容,如让人们通过实践操作、触摸等途径亲身经历文物的生产制作过程,提升人们的参与感、交互感。另外,在展陈活动开展过程中,为充分展现文物藏品的主题及文化内涵,可通过对展示位置、环境氛围、光影效果等因素的协调应用,让人们充分领略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综上,依托多样化的展陈活动,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让人们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深厚内涵留下深刻印象,进一步自觉肩负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依托教育品牌建设传承传统文化
青少年是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国为推动青少年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逐步加大了传统文化与国民教育的结合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博物馆发挥自身教育职能向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基于此,博物馆应发挥自身馆藏资源优势,建立与青少年发展需求相符的展陈计划,将青少年教育项目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传承进行有机融合,打造教育品牌,发挥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有效作用。例如,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推出了“科普小火车”亲子体验项目,这趟小火车线路全长500多米,沿线青草花卉环绕,设有道岔、铁路机车掉头转盘等铁路元素,将实景漫游、互动体验和铁路文化融为一体。乘坐科普小火车不仅可以观赏到优美的风景,还可以学到很多早期铁路知识。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的“高铁中的智能助手”科普之旅,可以探索高铁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的精彩历史,揭秘智能高铁背后神奇的科学技术。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依据资源优势推出了詹天佑纪念馆、八达岭长城站、青龙桥火车站一体研学项目,让大家了解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新老京张两条铁路线,了解我们国家修建铁路从零的突破到最新的智能化高速铁路,百年变迁,代表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
依托文创产品开发传承传统文化
在博物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文创产品已然成为博物馆的一张重要名片。每每参观完博物馆,人们都乐于购买相应的“周边”,以提升自身的参观体验,而这一“周边”即为文创产品。通过将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不仅能够为设计人员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让设计人员设计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还可赋予产品以深厚的内涵,让更多人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依托文创产品开发传承传统文化,首先,基于文创产品功能定位,推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实践中,设计人员应当充分把握产品功能定位,挖掘提炼博物馆文物藏品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与现代审美需求相契合的文创产品,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消费体验,另一方面,提升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例如,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的中国陶瓷博物馆在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实践中,通过对自身馆藏陶瓷艺术品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提炼,与三星堆博物馆联名推出了三星堆神鸟香薰、三星堆金杖茶具等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不仅展现了三星堆文化、陶瓷文化等传统文化,还展现了高度的审美价值、实用价值,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其次,把握公众多样化需求,创新文创产品设计。博物馆的核心使命及目标始终在于服务公众,特别在当今时代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样的背景下,为依托文创产品开发传承传统文化,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博物馆应充分把握公众的多样化需求,并由以往的以文物藏品为中心转变成以用户为中心,融入与博物馆相关的传统文化故事,推进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例如,苏州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吴王夫差毛绒剑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设计人员以吴王夫差剑为设计原型,为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开发了小型毛绒挂件、大型毛绒抱枕等形态,在富于变化的造型设计的基础上,还融入了吴王夫差与其宝剑间的历史故事,以此赋予了文创产品深厚的文化内涵,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依托数字化建设传承传统文化
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诸多行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为助力博物馆更好地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迫切需要探寻建立面向数字时代的传承路径。在数字技术应用实践中,博物馆应致力于建立集云端与现场于一体的传播路径。首先,立足博物馆实际,推进特色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传承。各地区、各主题的博物馆应当强化对文物藏品与地域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关系的探究,致力于传承传播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展现地域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特征。与此同时,博物馆应立足自身实际,确立自身肩负的责任使命,秉承“因馆制宜”原则,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通过创新创造手段,赋予文物藏品以时代活力。数字化时代来临,博物馆应积极引入这一先进技术,加大对博物馆文物藏品蕴含的特色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开发力度,摆脱传统单一线性传承的局限性,从不同维度、视角解读和传播传统文化,打造多元化的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价值空间。例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紫禁城上元之夜”、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敦煌奇境——传奇洞窟220窟之谜”多媒体数字艺术展等,均是博物院依托数字技术对特色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成果,实现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多视角、多维度传承传播。其次,建立博物馆馆际之间的互联互通。博物馆传统单一化的文物藏品展览陈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建立博物馆馆际之间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持。依托博物馆馆际之间的交流合作、资源共享,不仅可以提升博物馆的服务水平,还可更好地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例如,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加入“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联合推出名人联展,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鉴于此,博物馆应积极借助数字技术将自身特色资源与其他博物馆优势资源充分结合,推进馆际合作传承传统文化的深化发展,提升文物藏品展陈活动开展质量和效率,提升传统文化传播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构筑多元一体的数字传承平台,真正意义上发挥博物馆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总之,博物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可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依托不断探索实践,博物馆可助力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承,为公众提供多样丰富的文化体验,进一步推动文化传承及多样化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作者单位:中国铁道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