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超过90%的发热呼吸道疾病是由病毒导致的。这些常见的病毒种类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偏肺病毒、博卡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以及冠状病毒等。临床上的上呼吸道感染,通常简称为“上感”,涵盖了普通感冒、咽喉炎、咽峡炎以及扁桃体炎等多种病症,它们大多数情况下也是由病毒引起的。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3种类型,是人类疾病的主要病原体,秋冬季较为流行。它们具有宿主限制性,如H1N1、H2N2、H3N2等人流感病毒主要感染人类,而H5N1、H7N9等则主要感染禽类。
腺病毒在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等地曾引发大规模腺病毒肺炎流行,近年来部分地区仍有小范围流行,且以混合感染为主。
呼吸道合胞病毒我国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尤其在3岁以下儿童中多见。其传染性很强,通过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在手和衣物等媒介上可存活半个小时至数小时。北方多见于冬春季,南方多见于春夏季。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不能完全防治感染,所以该病毒的再次感染较为常见,发生率高达65%。
偏肺病毒造成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主要临床症状有咳嗽、咳痰、发热和流涕等,部分病例也可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较大患儿可出现肌肉酸痛、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温带地区以冬春季为主,亚热带地区则以春夏季为主。
博卡病毒引起婴幼儿肺炎和支气管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普遍存在于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肠胃炎患者体内,易感人群以2岁以下婴幼儿居多。
副流感病毒一种可引起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RNA病毒,目前已知有4种分型。1型和2型副流感病毒能够导致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疾病,是儿童喉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原因;3型可导致肺炎以及细支气管炎,而4型相对较难检出。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咽喉肿痛、咳嗽和声音嘶哑,全年各季节均可分离出病毒,但冬季感染率高于其他季节。此外,该病毒有明显的易感人群,儿童相较于成人更容易感染。
鼻病毒可以引起普通感冒,同时还可引起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急性发作,囊性纤维化急性发作等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以及中耳炎等。成人中约一半的感冒、儿童中10%~25%的流感都是由它感染引起。常发生于早春季节,在人群密集及空气不流通场所较易传播,其感染具有自限性。
冠状病毒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病毒,目前已知的有6种,包括HCoV-229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SARS-CoV和MERS-CoV。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体外,经由口液和喷嚏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感染高峰一般在秋冬和早春季。此前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已成为第7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
肺炎支原体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微生物。因为细胞结构中没有细胞壁,也可叫“没穿‘外套’的细菌”。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们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时,分泌物中均可携带肺炎支原体。发热以中高热为主,如果患儿持续高热,说明病情严重;咳嗽较为剧烈,有时类似百日咳,在疾病早期大多数患儿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后期随着气道分泌物的排出,患儿会有咳痰的现象。
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任何季节,北方地区秋冬季更多,南方地区则是在夏秋季更为流行。反复呼吸道感染会导致孩子免疫力下降,进而使其趁虚而入。孩子在幼儿园、学校等人员聚集的场所,空气不流通,易造成肺炎支原体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需明确的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并不等于得了肺炎。有些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易造成医生误诊或漏诊,导致肺炎支原体通过上呼吸道继续侵入下呼吸道,错过早期介入治疗的最佳时机。若肺炎支原体侵入下呼吸道,患儿可能会出现支原体肺炎。对家长来说,观察孩子的状态很重要,如果孩子持续高热3天不退必须到医院就诊;孩子咳嗽非常剧烈,出现了胸痛、咯血和呼吸困难的症状,一定要就诊。
细菌性呼吸道病原体包括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这些病原体在临床上下呼吸道感染中十分常见,如急性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和肺炎等疾病。我国监测数据显示,细菌性病原体引起的流行情况较少,且往往以混合感染为主,易感人群主要为老人和儿童,这与他们可能伴有基础疾病或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有关。在季节性差异方面,春季细菌检出阳性以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而冬季则以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为主。可感染呼吸道病原体种类繁多,不同季节、地区、人群中其特征存在差异。因此,在预防和治疗细菌性呼吸道感染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策略,包括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等。
孩子出现流感样症状时,家长应保持冷静,一张血常规化验单通常能初步区分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而嗜酸性粒细胞可能消失;若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则可能增多。此时,家长需安抚孩子情绪,配合医生采集血样本,静待结果。对于高烧、咳嗽等症状,需尽快确定病原体,家长应配合医生取咽拭子、鼻拭子或痰液等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便对症治疗。
预防方面,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应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若必须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务必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居家休息,进行健康观察,避免带病上班或上课。前往医院就诊时,患者及陪护人员需佩戴口罩,防止交叉感染。此外,要结合季节特点,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同时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快走、慢跑、瑜伽等,以提升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青少年应每天至少睡10小时,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根据天气预报实时调整衣物,早晚温差大时及时添衣,中午温度升高时适当减少。
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抗体至少可维持6个月,建议每年接种以应对流感病毒的变化。同时,患者接触过的公共物品应勤消毒,可使用酒精或84消毒液擦拭,餐具可用洗涤剂或高温消毒。但使用消毒剂时需注意正确方法,避免误区。
此外,发热呼吸道疾病在流行季对社会和家庭都会造成经济负担。通过宣讲和教育,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这些疾病,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目前,核酸检测技术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能够及早识别病原体,为临床治疗提供精准指导,减轻患者痛苦,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总之,预防呼吸道疾病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个人防护、健康生活方式、疫苗接种和公共物品消毒等。只有全面做好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