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需明确两类疫苗区别:免疫规划疫苗(一类)由政府免费提供,针对严重传染病如卡介苗、乙肝等,居民应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二类)则根据个人需求自费接种,常针对非法定传染病如水痘、流感等。家长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孩子健康、家庭经济及疾病流行情况。预防接种证是接种凭证,也是入学必查证件,出生后应及时办理,未办者应在一个月内补办。接种时携带此证,医生据此接种并记录,它是孩子接种历史及评估免疫水平的重要依据。
在预防接种的问题上,存在一些常见的误区和误解,它们可能阻碍我们作出正确的决策。
误区一:儿童才需要疫苗接种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误区。疫苗并非仅供儿童使用,人生各阶段均需接种疫苗保障健康。除儿童免疫规划疫苗,老年人也需接种肺炎、带状疱疹等疫苗。流感季节前,各年龄段人群应考虑接种流感疫苗增强免疫力。被狗咬伤后,应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以防感染。疫苗对全人群健康保护至关重要。
误区二: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就不能再接种疫苗接种时,少数人可能有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硬结及全身发热、乏力等,但多为一过性,可自行恢复,不影响后续接种。极少数人可能出现急性严重反应,需立即就医。总体而言,这些不良反应不应成为拒绝接种疫苗的理由,疫苗在预防疾病中仍具有重要作用。
误区三:疫苗接种后再患病就是疫苗无效疫苗接种并不能保证100%不生病,它只能预防特定型别的疾病。但其意义在于大大降低患病风险,对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能有效预防疾病。即使接种疫苗后仍有感染可能,但相比未接种者,症状会显著减轻,病程缩短。因此,不能因接种疫苗后感染就否定其作用,疫苗在预防疾病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预防接种是保护儿童健康的重要手段,但在接种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关键事项以确保接种的安全和有效性。
了解疫苗知识在接种前,家长应充分了解疫苗的相关知识。这包括了解所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程序、接种时间以及接种部位等。同时,还要了解所预防疾病的基本信息和预防措施。通过咨询医生、查阅相关资料或参加健康讲座等方式获取准确、权威的疫苗知识,为安全、有效地接种疫苗做好准备。
做好后续观察接种后的观察是确保疫苗接种安全的重要环节。接种完成后,应在接种门诊留观一段时间,通常为30分钟,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急性过敏反应或其他异常情况。在留观期间,应密切关注接种者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心慌、恶心、无力、过敏等症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接受相应处理。
接种部位护理接种部位的护理对于预防接种后的感染至关重要。接种后,应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避免用手触摸或抓挠,以防止细菌进入伤口并引发感染。在接种后的24小时内,避免洗澡或使接种部位沾水,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如果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可以用干净、冷敷的毛巾轻轻敷在接种部位上,以缓解不适感。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保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家长应充分了解疫苗接种的相关知识,走出误区,科学、正确地接种疫苗。同时,也要注意接种前后的准备和护理工作,确保接种的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