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是一项由健康、年龄在18~55周岁之间的公民自愿参与的公益活动,旨在帮助那些因疾病、手术或其他医疗需求而需要输血的患者。整个献血过程通常在血液中心或献血车(屋)进行,参与者需先填写登记表并通过健康检查。主要检测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血压、体温、血红蛋白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及血型等。仅当所有指标均符合标准时,才能正式进行献血。
目前常见的献血形式有两种:全血捐献和成分血(主要是单采血小板)捐献。全血采集可在献血站或移动献血车上完成,医护人员会在消毒处理后从静脉抽取200毫升、300毫升或400毫升血液,整个过程一般持续3~8分钟,并且是无痛的,偶尔可能伴有轻微不适感,但不会留下任何不良后果。相比之下,单采血小板则要求更严格的环境条件,通常使用专业的设备如血细胞分离机在洁净宽敞的空间内操作。该过程涉及将献血者的血液引入机器中分离出所需成分后再回输其余部分,全程大约耗时40~60分钟。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材料确保了每位捐献者之间不会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对于刚刚完成献血的朋友来说,建议适当休息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均衡饮食与规律作息,这有助于身体快速恢复。
此外,了解一些关于血液的知识也很重要。血液由血浆和多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其中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负责止血功能的血小板。新鲜分离后的血小板悬浮于黄色的血浆之中呈现为淡黄色液体。由于其保存期限较短(仅5天),因此必须存放于特定温度范围内(20~24摄氏度)并采用振荡方式以保持活性,防止聚集或过早激活。
在完成献血后,血液会被送往血液中心进行进一步处理和检测,这是确保血液安全的关键步骤。如果送来的是全血,它将被分离成不同的成分,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每种成分都有其特定的用途。根据临床需求,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被滤除,从而分离出血小板、血浆和红细胞,这样就可以生成多种血液制品,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一旦血液制品制备完成并且各项指标符合标准,它们就会被转移到待检库的冰箱中保存。同时,对应的血液样本会被送到检验部门,由两组工作人员使用不同的试剂对血液进行严格的检验。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因为血液下一步就要用于临床治疗,对血液制品的严格把关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这部分检测包括艾滋病病毒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梅毒螺旋体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以及血型检测。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过程中,重点进行HIV抗体和HIV核酸检测,以确保血液中不存在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检测过程中,主要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并对乙型肝炎病毒核酸进行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检测过程中,重点进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核酸检测。梅毒螺旋体检测过程中,主要进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以查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是否被梅毒感染。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过程中,可以根据检测结果评估捐献者的肝脏功能,明确血液中的转氨酶水平,只有当这些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时,血液才能发挥其价值。对捐献者的血型检测也是重点,除了对A血型、B血型、O血型进行正反定型,还要进行RhD血型定型,以确定无偿献血者的血型。
具体的检测操作中,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在采集后会通过冷链运输到血液中心。在血液中心,血液会进行上述各项检测。当采集的血液所有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且血液质量符合规定标准时,这份血液就是合格的,可以用于临床救治工作中。这项血液检测已经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了血液检测的安全性。只有经过检验且各项指标合格的血液才能从待检库转入成品库中存储;如果有血液指标不合格,就会集中进行报废销毁处理。
通过多项检测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血液的安全性,避免通过血液将传染病传播给接受输血的患者。
在血液通过严格的检测后,血液中心将其妥善储存,并定期向各医院输血科(血库)输送一部分血液制品,确保随时满足患者的紧急输血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源于多种情况,如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严重创伤导致大量失血的患者、贫血患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等,他们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输血。
当医院接收到需要输血的患者时,医生会向输血科(血库)提出申请。输血科(血库)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提供相应的血液成分,用于救治患者,发挥其生命价值。
在医院进行输血的过程中,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负责操作。为了确保安全,医护人员会在输血前再次确认患者的血液类型和所需的血液成分,以确保输血的准确性。在输血过程中,捐献者的血液通过静脉输液管缓慢地输入到患者的血管中。由于整个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医护人员需要现场密切监控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他们将立即采取紧急救治措施。
总之,血液输注作为无偿献血的“最终任务”,承载着拯救生命的重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这项充满爱心和希望的事业中来。让我们携手共建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让每一滴宝贵的血液都能发挥出它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