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以核心素养为统领构建课程目标。其中,思维能力是学生深入理解和创新的关键。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文章运用CSMS课堂大数据分析结果及知行模型的理论,提出“问题导向,四步进阶”的思维课堂教学模式,沿着“思维导引—思维深化—思维迁移—思维梳理”的路径,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讨论、多展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导向四步进阶思维课堂课堂大数据分析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与听、评课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主观判断为依据,缺乏明确、有效的抓手,更缺乏量化的评估指标,难以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本文运用CSMS课堂大数据分析结果及知行模型的理论,提出“问题导向四步进阶”的模式,帮助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达成思维课堂。
一、把脉思维课堂,探索改进方向
教师通过CSMS课堂大数据分析报告,对思维课堂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和发展方向。
(一)增进师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性
从课堂的互动交流来看,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课堂,必定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着充分的交流的课堂。CSMS课堂大数据课堂测评工具通过收集和分析师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数据,对课堂教学进行数字画像,比较客观地评价师生互动的数量和质量。以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那个星期天》课例分析为例,教师选择了师生交流的一些主要指标(表1),根据报告内容做出分析。
表1反映出,教师讲话的时长合适,师生交互的总次数也合理。本堂课,教师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互动、正面回应学生、发问等方面做得较好。可见,教师要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互动,并做出正面的回应和评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但是,表1也指出,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发问情况。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才能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学习中去,点燃思维的火花。
(二)提高提问与评价的质量
CSMS课堂大数据课堂测评工具通过分析课堂语音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应以及教师的反馈进行评价,生成“问—答—评”结构互动分析表。根据互动分析的结果,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如改变提问的方式、增加等待时间等,以提高课堂互动的质量。
例如,《那个星期天》一课,教师的“问—答—评”运用适中,对学生的及时反馈良好。通过“问—答—评”结构互动分析(表2)可知,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高质量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还能促进其深层次地理解和学习。在提问之前,教师应该明确提问的目的是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激发思考、引导讨论,还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问后,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和回答问题,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或者转向下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和有建设性的反馈,能够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以及如何改进。
(三)构建思维课堂教学模式的路径
学习发生的知行模型将知行与外在可观测的语言刺激数据关联起来,通过分析师生的CSMS运用学习发生知行模型,将概念(what是何)、场景(whatif若何)、思想练习(how如何)、内化构建(why为何)四种学习发生的类型和现实型、能动型、感悟型、哲理型四种学习风格进行关联,提炼课堂教学的量化评价指标,用来评价课堂的认知活动特征,为分析课堂的思维含量提供了有效的指引。(图1)
按照学习发生的知行理论,学习发生有四种模式:①场景→内化建构;②概念→内化建构;③概念→思想练习;④场景→思想练习。理想的教学顺序按①、②、③、④循环而上。教师按照知行学习发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构建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
二、问题导向,四步进阶,构建思维课堂教学模式
在常规教研、评课的基础上,借助“CSMS+知行理论”,笔者对三十多节不同教师的课进行课堂大数据分析,把思维含量比较低的课和思维含量比较高的课进行对比分析,复盘总结,对提升课堂思维含量的方式提出了以下四点措施——鼓励有效的课堂互动;鼓励适度、有效的及时反馈评价;鼓励学生多向度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心,多展示,从而提出了“问题导向四步进阶”思维课堂教学模式。
思维的核心是对话,是提问。按照“思维导引—思维深化—思维迁移—思维梳理”的路径,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思考;引导学生多提问,并总结、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拓展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多讨论;在解决典型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多展示。同时,教师注重课堂师生、生生交流的数量及质量,以学生活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一)思维导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思考
“场景→内化建构”的学习发生模式,即强调在特定场景中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通过设计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时,教师描述一个与课文情感相符的个人经历,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还可以提出开放式问题,如针对第1自然段“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与同伴讨论“该段的语句是否啰唆,是否可以改成‘我还记得我的第一次盼望。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黄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二)思维深化——总结、提炼,引导学生多提问
按照“概念→内化建构”的学习发生模式,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内心的反思,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多提问。有疑问,才有解决的兴趣与动力,才能更好地激活思维。
《那个星期天》一文,随着时间的变化,将男孩的心理变化过程细腻地融合在光线的变化之中。这就是融情于景的写法。但是,如果教师直接指出这种写法,学生感悟不深,也很难内化。因此,在梳理环境和作者的心情变化关系图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光线变化和心情的关系,提出一些问题。然后,教师从中捕捉可以解释“融情于景”这种写法的关键问题,进行追问,从而深化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例如,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光线变化?”教师敏锐地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写光线变化的作用,从而体会作者将心情融于光线变化这一景物中的写法,即融情于景。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角度作为突破口,呈现解决问题的路径,可以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思维迁移——拓展问题,引导学生多讨论
按照“概念→思想练习”的学习发生模式,该阶段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旨在通过体验和实践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拓展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多讨论,主动体验与实践。
例如,《那个星期天》一文的第4自然段,男孩儿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已经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这是同一个人不同时间做的事,可是,课文插图却画在了同一个画面上,显得有些冲突。为什么不用四宫格分开画呢?哪种画法更好些?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画在同一个画面上更好。因为看似男孩儿做了四件事,但他心里只想着一件事,那就是盼妈妈回来,从中体会到男孩儿的焦急和无聊。
(四)思维梳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展示
“场景→思想练习”的学习发生模式以实际情境为基础,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调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这个阶段,学生可以和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例如,在学习了“融情于事”的写法后,教师提出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讨论:“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星期天’体验?”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促进迁移思维的形成。互相交流后,学生选出优秀的句子编排成场景进行表演展示。这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还是对学生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思维课堂四步进阶的教学模式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由于教学环节和学科的逻辑,这四个阶段的顺序不一定完全吻合。该模式仅提示教师要注意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这四个阶段均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环节,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讨论、多交流,也提示教师重视对话的质量和交流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思维含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吴春来.“五多课堂”理论构建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21(34).
注:本文系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重大专项(第七批)项目“5G+智慧教育”(2020B01011300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