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幽门螺杆菌。目前已知的唯一可在胃酸强烈的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其作为一种革兰阴性螺旋状细菌,具备强大的适应能力,能够在酸性较高的胃环境中生存,这主要依赖于其产生的尿素酶,该酶能分解尿素生成氨,进而中和胃酸,为细菌提供适合的生存环境。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会引起慢性胃炎,导致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被破坏。研究显示,长期感染可加重黏膜屏障的损伤,增加胃酸对胃壁的侵蚀作用,诱发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
(2)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和某些类固醇药物,一般会被用于缓解疼痛、抗炎或治疗风湿性疾病,但长期或高剂量使用会对胃黏膜产生不良影响。
(3)应激精神因素。在应激状态下,人体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导致大量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的分泌增加。皮质醇具有抑制免疫功能和抗炎反应的作用,但同时也会削弱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增加胃酸的分泌,降低胃黏膜血流量,从而使胃壁更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诱发胃溃疡。
(4)胃运动异常。当胃的蠕动功能异常时,胃内容物会出现在胃内停留过久的情况,此情况会进一步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和胃黏膜的长时间暴露,增加胃黏膜受损风险。
胃溃疡症状表现多样,且常与消化系统其他疾病混淆。常见症状包括以下几点:
(1)胃痛。胃溃疡的典型症状,其位于上腹部,患者常描述为隐痛、灼痛或钝痛。疼痛一般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常在饭后1~2小时发作,伴随胃排空逐渐缓解,部分患者可能在夜间因疼痛醒来。
(2)反酸。胃酸反流至食管,导致胸骨后出现烧灼感,尤其是在进食后或平卧时更为明显。此症状常伴随胃灼热感,提示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损伤。
(3)呕吐。部分患者在溃疡发作时可能出现恶心和呕吐,严重时呕吐物中可能带有血丝或咖啡样物质,提示可能存在胃出血或溃疡恶化的迹象。
(4)嗳气和腹胀。由于胃酸过多和食物消化不良,胃溃疡患者经常感到腹胀不适,伴有嗳气。此症状一般会在进食后出现,并随着胃排空缓解。
(5)食欲减退。溃疡会产生疼痛、消化不良的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患者食欲下降,严重时则会伴有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的现象。
胃溃疡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胃镜检查,同时结合其他诊断手段以获得全面而精准的病情评估,此方法包括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HP)检测、影像学检查等。其中,胃镜检查是目前最直接、最精确的诊断手段,可提供清晰的胃部黏膜图像,帮助医生对病变位置、范围和严重程度作出准确判断,具体为:
胃镜检查医生通过将胃镜经由口腔进入食道,再进入胃部和十二指肠,观察黏膜表面的状况。胃镜检查的最大优势是直接、清晰地观察胃黏膜的表面情况。在胃镜下,胃溃疡一般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凹陷区域,边缘锐利,且周围黏膜可能会出现水肿或充血。胃镜可准确地观察到溃疡的精确位置、形态、大小以及周围的炎症状况,所获得的信息有助于医生确定溃疡的类型与发展程度。胃镜检查还可在发现疑似恶性病变的部位进行活检,在活检过程中,医生会用胃镜上的专用器械取少量病变组织样本,完成后会被送至病理实验室进行分析,以明确溃疡的性质,排除癌变的可能性。
幽门螺杆菌检测(1)呼气试验: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碳13(13C)和碳14(14C)两种类型。患者在服用含有标记碳的尿素后,若体内存在幽门螺杆菌,尿素会被分解生成二氧化碳,随后被呼出体外。医生可通过分析呼气样本中标记碳的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该方法准确性高,患者接受度良好。(2)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抗体来判断感染情况。该方法可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早期阶段发现感染,但无法区分当前感染与过去的感染,常用于初次感染的筛查。(3)粪便抗原检测:通过分析患者粪便样本中的特定抗原物质来确定感染情况。此检测准确度高,适用于儿童和不便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4)胃黏膜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此方法主要用于在胃镜检查时同步进行的幽门螺杆菌检测,通过取胃黏膜活检样本加入含有尿素的试剂中,观察颜色变化来判断感染情况。该方法与胃镜结合效果显著,可迅速提供感染信息。
影像学检查在特殊情况下,影像学检查如钡餐造影、CT或MRI等可作为胃溃疡的辅助诊断手段。(1)钡餐造影:患者服用含有钡剂的液体后进行X光检查,可以观察胃的形态变化以及溃疡的部位。钡餐造影在观察溃疡是否有穿孔等方面较为有用,但敏感性不及胃镜。(2)CT和MRI检查:这两种检查方法多用于观察溃疡的严重并发症,如溃疡穿孔引发的腹腔感染。CT和MRI检查具有无创性、成像清晰的特点,对于胃溃疡引发的周围组织改变提供有效信息,但其诊断准确性远不及胃镜。
实验室检测可用于分析胃溃疡的病程阶段和患者的体内健康状况,如全血常规检测可以发现贫血(提示消化道出血的可能),而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计数减少可进一步提示胃溃疡引发的隐性出血。在此过程中,肝功能和肾功能等指标检测则可协助医生综合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以便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中,医生一般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组合诊断方法。例如,对于症状较轻、可能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呼气试验即可帮助确诊,减少不必要的胃镜检查。对于出现明显胃痛、呕吐或便血等症状的患者,胃镜检查则是明确诊断、评估病情的关键所在。
(1)消除病因。对于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溃疡,一般采用三联或四联疗法。三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两种抗生素(如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或甲硝唑),四联疗法则在此基础上增加铋剂。该疗法可进一步杀灭幽门螺杆菌,防止溃疡复发。治疗周期一般为10至14天,疗程结束后需再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确保彻底根除。
若溃疡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类固醇药物有关,应尽量减少或停止使用这些药物,必要时可用替代药物。同时,建议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如PPI类药物(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有效降低胃酸浓度,减轻溃疡区域的酸性刺激,促进溃疡愈合;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主要通过抑制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改善溃疡部位的酸性环境,此类药物副作用少,适合长期使用或联合PPI使用。
针对因应激或精神因素导致的胃溃疡,除使用抗酸药物控制胃酸分泌,还应改善患者的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可以通过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等减轻应激反应。
(2)保护胃黏膜。在胃黏膜保护方面,可利用胃黏膜保护剂增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以此促进细胞再生和修复,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常用的保护剂包括硫糖铝和铋剂,其中硫糖铝在酸性环境下可形成凝胶层,覆盖于溃疡表面,起到保护黏膜和促进愈合的作用。硫糖铝还可结合胆汁酸,适合用于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铋剂具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并能在溃疡表面形成保护性薄膜,阻止胃酸对溃疡区域的进一步损伤。此类药物可在溃疡表面形成保护性屏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进一步侵蚀,促进溃疡愈合。
(1)改善饮食习惯。在预防和护理胃溃疡的过程中,高酸、高脂、辛辣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加重溃疡症状。因此,胃溃疡患者应避免进食含有大量酸性成分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醋、咖啡等,此类食物易引发反酸和胃灼热;而油炸食品、奶油制品等高脂肪食物消化时间长,会增加胃负担并促进胃酸过多分泌,容易加重溃疡;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则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发或加重胃痛和炎症反应。生活中,建议患者多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蒸煮类蔬菜、瘦肉和鱼类等,以此减轻胃负担,有助于胃黏膜修复。
(2)调整生活方式。吸烟会直接削弱胃黏膜的自我保护功能,增加胃酸分泌,导致溃疡加重甚至恶化。酒精对胃黏膜的刺激性也非常大,长期饮酒会导致胃黏膜受损,增加溃疡和出血的风险,因此戒烟戒酒较为必要。而情绪问题也会引发体内神经错乱,并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此情况会加重胃酸分泌,增加胃溃疡发生的可能。对此,在预防中建议采用一些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和瑜伽,以此缓解压力,维护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