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蛋有什么可研究的?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是啊,远远地观望,怎知小小的鸡蛋也能蕴藏大大的奥秘!只有走近它,与它成为“知心朋友”,你才会恍然大悟。
握一下试试
鸡蛋是母鸡产的卵,呈卵圆形。鸡蛋的两端有区别,一端是尖端,另一端是钝端。鸡蛋的蛋壳十分坚硬——把一个没有裂纹的鸡蛋握在手心,用力握,没有反应;“咬牙切齿”地握,没有反应;使出“吃奶的力气”握,还是没有反应!
为什么鸡蛋能承受如此大的力?因为它特有的曲线能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这一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应用。例如,我国著名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建筑师根据蛋壳的形状建造出来的。
鸡蛋的结构
鸡蛋(鸡卵)由蛋壳、蛋壳膜、系带、蛋白、蛋黄及胚盘等组成。
蛋壳是鸡蛋的“盔甲”,其上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气孔,它有利于蛋壳内外的气体交换。蛋壳内表面有两层蛋壳膜,可以保护鸡蛋不受微生物侵害和防止水分蒸发。轻轻敲开鸡蛋钝端的蛋壳,剥掉蛋壳,会发现有一个空腔,这就是气室。
在鸡蛋中占比最大的就是蛋白(卵白)了,即俗称的蛋清。蛋白可以给胚胎发育提供水和营养物质。蛋白中絮状的物质就是系带。系带能把蛋黄牢牢地固定在鸡蛋的中央,保证胚胎在发育过程中拥有相对稳定的“水”环境。
蛋黄即卵黄,在蛋黄表面中央有一个小白点,这便是胚盘,胚盘里含有细胞核。在卵黄和卵白之间,还有一层薄薄的卵黄膜。
介绍到这儿,你是不是有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叹?一旦卵细胞受精,成为一个受精卵,再让母鸡孵化或提供适宜的孵化温度和环境(放入孵化箱),大概21天后,小鸡就会破壳而出了!
变身“弹力蛋”
一砸就碎的鸡蛋还能变成“弹力蛋”?和我一起来做实验吧。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一个玻璃杯,一瓶米醋,一个生鸡蛋。接着,把鸡蛋放入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米醋(要让鸡蛋完全浸没在米醋中),神奇的现象发生了:鸡蛋壳上布满了大量气泡。
这些气泡里是什么气体呢?我又做了一个实验:把掰碎的鸡蛋壳放入醋瓶中,再往另一个玻璃瓶中倒入蓝色BTB(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用黄色胶管和玻璃滴管连接两个瓶子,观察蓝色BTB水溶液的变色情况。我兴奋地发现:蓝色BTB水溶液变绿了,不一会儿又变黄了!
这个变色现象蕴含的科学原理是:当少量二氧化碳通入蓝色BTB水溶液中,则水变为弱酸性,水由蓝色变为绿色;当大量二氧化碳通入其中,则水变为酸性后就会由绿色变为黄色。
到了第四天,我把浸泡在米醋里的鸡蛋取出,并进行了清洗。此时,蛋壳不见了,隐约可以看到里面的蛋黄!捏一下,软软的。我立马在桌上弹起鸡蛋来,它果真变成了“弹力蛋”!
查找资料后,我了解了其中的奥秘: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可以和醋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醋酸钙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
原来,小鸡蛋还真有大学问!生活中,只要善于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再小的事物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和收获。(指导老师:曹海艳" "彭海涵)
(栏目编辑" 田春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