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路径与机制创新

2025-01-17 00:00:00韩宜彤
中国商论 2025年1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机制创新高质量发展

摘要:本文从新质生产力视角探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路径与机制创新,分析其在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中的特征及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文化科技融合等领域的应用路径。新质生产力视角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在数字化、绿色化的引领下,“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技术共享,推动了全球价值链重组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驱动力,并通过机制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全球化治理模式优化,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机制创新;“一带一路”;全球化治理模式优化;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44;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1(a)--04

1引言

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联系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而更加紧密,但全球发展的不平衡也越来越突出。在这一挑战面前,“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了一条新路径,通过合作模式来推动共商、共建和共享。但是,效率瓶颈和资源配置失衡问题,却暴露在传统生产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核心命题是如何通过创新机制释放生产力潜能。

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创新驱动和生态转型,其核心是技术、数据和知识的深度融合。这些问题进一步凸显了机制创新的重要性,因为当前国际格局中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技术鸿沟扩大。“一带一路”倡议迫切需要为实现全球化治理升级和发展目标,通过新型生产力的驱动,构建一个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合作体系。

2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启示

2.1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特征

新质生产力以技术进步、知识积累和绿色发展为核心特征,强调非物质要素对价值创造的决定性作用。数字化转型驱动产业智能化变革,推动资源配置的精准性和生产效率的提升;绿色化发展使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创造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此外,新质生产力还体现在知识、技术与文化的交互融合上,通过教育和科研的扩散、文化认同的深化,为全球经济协作注入了稳定性和包容性。

2.2新质生产力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对新质生产力的赋能,为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了与全球化协作机制的创新,是“一带一路”在资源要素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成绩的显著成果。它在沿线各国的数字经济兴起,使沿线国家在贸易、合作方面能够以数据共享、技术转移为手段来构建一个较为柔性的模式。

3“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路径分析

3.1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与绿色并行

沿线国家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基础设施是“一带一路”建设实施的核心领域和重要抓手。但从本质生产力角度讲,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连接,而是逐步向智能化、绿色化的融合发展,智能能源网络通过物联技术实现实时监控和灵活分配,为区域能源安全和清洁能源发展奠定基础,智慧交通系统正在通过数字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优化运输效率。同时,国际供应链的可靠性在智能物流体系的兴起中得到显著提升,在全球贸易流通中促进了效率的飞跃。如中国-欧洲的集装箱运营,采用动态调度系统,在提高效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浪费,从而减少碳排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采用这种智能物流管理模式,逐步形成智慧物流网络,覆盖了多个国家。

同时也给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智慧化和绿色化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构想。这种协同效应既表现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建立智慧型交通网使后勤费用下降幅度较大,给跨国贸易注入了新鲜动力。推广绿色基础设施使本土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在国际上的投资也越来越多。

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超过传统的物理联系的范围,“一带一路”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超越了智能化以及绿色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一种区域经济及整个国家管理的革新样板。随着越来越多技术和绿色的概念被引进,整个世界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二十国集团”建设将不断地把新的潜能释放在基础设施领域中。

3.2数字经济赋能跨国合作

以数字经济作为重要推动跨国合作动力的来源,在全球经济数字化的浪潮下,沿线国家逐渐融入了全球数字经济网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和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跨境电商的崛起的机会。通过跨境交易平台,阿里巴巴国际站向国际市场推送中小企业的商品几十万个。这些企业在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供应链的效率,通过数字支付和智能物流技术来实现。在后勤环节,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仓储管理系统可以对库存配置进行实时优化,从而保证顺利进行跨境贸易。

3.3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合作实践

文化交流与科技合作,既是经济合作的框架,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教育科研合作在其中扮演着桥梁式的角色,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是通过联合研究机构、学术合作计划的促进而产生的。以中巴经济走廊为例,中巴联合研究中心既促进了技术成果的本土化应用,又加深了两国在科技合作中的文化互信,涵盖了农业技术、清洁能源、灾害管理等诸多领域。在东南亚地区类似的合作同样成效卓著。中国与许多国家都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在区域内的文化理解和技术协作方面,不仅使这些国家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合作也更加紧密。

同时,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给沿线国家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给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全世界用户呈现丝路文化遗产,中国企业与中亚国家一起打造的数字博物馆,将丝路文化文化遗产以一种身临其境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一创新不仅为数字经济注入新的动力,也为文化传播拓宽了渠道。与此同时,游戏、动画及影视作品等基于丝路文化题材的数字文创产品正通过国际化平台来拓展文化影响力。文化与数字技术的结合为沿线国家文化传播与经济合作创造了崭新模式。

在人才培养上,为促进文化与科学技术一体化发展,奖学金计划和高等教育联盟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设置的资助计划成为关键。我国与很多东南亚、非洲国家通过资金资助留学生、建立联合实验室以及开展研究交流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眼界、技术能力的专门人才,在这些人才中不仅给本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生机,而且为跨国间的合作起了桥梁作用。随着跨国研究小组的成果逐步转化为沿线各国的经济增长点以及在农业科学技术、能源开发诸多领域中,跨国研究组的成果正朝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逐步转化。

文化、科技三者之间产生了协同效应,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宽容性的双重促进作用,并创新了合作模式。教育合作促进了科学技术能力的发展、文化产业为经济效益带来促进作用、人才培育使合作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文化身份得到增强,同时也为跨国合作的全球化背景下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实践样本,“一带一路”给沿线各国的数字合作带来更深层的意义。

3.4金融创新与风险管控机制

金融合作是为基础设施建设和跨国项目提供必要资金支持的,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但只有资金上的保障远远不够,金融创新在其中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注入了动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机构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规模较大的长期资金支持,通过创新的融资工具和灵活的资本配置手段,以南亚地区的水电站项目为例,在成功解决项目资金需求、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关注、提升项目可行性和社会影响力的同时,AIIB采用的是绿色债券的融资模式。

“一带一路”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在区块链技术应用的同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资本流动环节,为资金管理与监督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分布式账本系统记录了每一笔交易。该模式有效避免了资金滥用以及传统融资系统中可能产生的流失。为金融创新“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稳健保障,风险管控机制的出台是金融创新的重要内容。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复杂风险环境下地缘政治、汇率波动及债务压力等要求。为此,本文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搭建多层次风险预警体系,倡议积极引入金融科技手段。该系列制度可对项目潜在风险进行实时分析,并提供动态调整解决方案。例如,在非洲某电力项目中,大数据分析工具结合宏观经济数据及政策变化,在保证项目顺利推进的同时,帮助投资者及时调整融资结构,减少潜在的债务风险。

在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与绿色发展战略结合的同时,金融创新不但在资本、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而且得到进一步促进。开发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贷款,使“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能够以一种更加环保的、高效率的速度向前发展。国际投资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信心通过这些具有创新作用的工具得到显著提高,不仅使项目生态影响得到明显改善,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国际投资者对“一带一路”和沿线各国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中国对沿线各国的信心和关注。

从全局角度看,在“一带一路”倡议可持续发展中金融创新及风险管控机制夯实了基础性保证。“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化合作复杂的环境下表现出较高的柔性和适配性,通过多支金融机构的支持、技术手段的赋能及风险管理的强化来实现金融创新。以创新作为核心的金融系统不但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贸需要,而且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长期经贸价值及广泛影响的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新范本。

4机制创新:实践保障的核心驱动力

4.1制度机制创新

制度机制的革新奠定了合作基础,“一带一路”倡议是制度体系的创新之路。由于沿线国家在法律、行政规章、方针、政策的导向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协调上经常遇到跨国合作的棘手问题,各国在区域内职能定位、职能分工、合作分工、配合分工、相互促进、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相互分工,在区域内的协作中往往面临着各种困难。通过区域间的协商,这些障碍得到突破,同时也使自由流动的自由商品、服务更加流通,使关税逐步削减、贸易的障碍得到缓解。这一协同意义法则的确立,既使国际贸易流程简单化,又显著提高了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程度。

为跨境资本流动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增强国际投资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信心,投资保护协议的签订是制度机制创新的又一重要表现。这些协议降低了跨国投资的不确定性和法律风险,为进入国际资本创造了更有吸引力的环境,通过明确投资者的权益义务,规范纠纷解决机制。这种制度创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中,在增强合作各方信任度的同时,资本流动效率明显提高。

新兴市场国家在体制、政策环境的优化中表现出很强的后劲。很多沿线国家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经济特区,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以东南亚地区为例,中国与多个国家合作促进经济特区的建设,这些特区在为跨国企业提供优惠政策的同时,还为海关手续、税收政策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经济特区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种体制的优化,不但使企业进入新市场的成本降低,而且使贸易投资活跃度大大提高,为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提供了专业化支持。

此外,建立新的多边合作机制还体现了体制机制的革新性。沿线各国为协调促进项目具体实施设立了联合经济委员会或合作办公,“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克服了传统双边合作之间可能存在的协同困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的共同合作建立起了联合经济委员会或者合作办公场所,使沿线各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协作能够有效克服传统双边合作的协调难点问题,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4.2技术机制创新

创新技术机制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执行提供了强劲动力。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彻底变革传统供应链的格局。例如,在中亚集装箱运输过程中,区块链技术在货物运输轨迹上的记载被用于货物运输的轨迹,不但物流效率得到了提高,而且由于经济上的延误和纠纷所造成的损失也有效减少。

在技术机制创新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普遍应用也是重要表现。能源管理和资源优化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技术上。在能源领域以清洁能源为对象,最大化利用能源效率的是对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系统的运行进行预测和调度的人工智能算法。这种技术的引进,在降低项目运行成本的同时,也使绿色能源项目经济可行性得到了增强。

“一带一路”倡议的智能化改造也促进了技术机制的创新。从智慧交通到智能物流,这些技术解决方案在显著提高项目执行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沿线国家的技术实力,为技术上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4.3社会机制创新

实现社会包容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社会机制创新。通过引进公众参与机制的方式,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倡议与当地需求更加贴近。这类参与形式主要是以项目规划阶段就当地社区听取意见的公众咨询和社会调查为主要特征的。

文化交流活动的普遍开展,使沿线各国加深了信任。多国共同举办的文化节、艺术展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语言培训计划,既使不同民族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距离,也为构建多元社会提供了动力。文化机制的创新,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不但增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认同,而且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一带一路”倡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以推进。

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有机结合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机制创新最终目标。沿线国家通过对发展概念的分享,在兼顾弱势群体及边缘地区利益的同时,实现经济利益。“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机制为基础的。

5新质生产力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的多维价值

5.1经济价值:推动产业升级与价值链攀升

通过智能制造和数字经济,促进沿线国家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在经济领域的价值。在传统经济体系中,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长期面临着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率不高等问题。这一格局已经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而改变了新质生产力。

在制造领域,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区域内价值链协同,形成产业生态系统高度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利益的增加,在全球市场上,沿线国家的竞争力也明显增强。

而数字经济的兴起,则是连续增长的动力被“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合作所注入。沿线各国的贸易壁垒因数字支付、跨境电子商务以及智能物流系统的出现而大幅降低,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参与率也随之增大。这种经济模式的效率、普遍性不但促进了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为世界范围内重新建立世界经济格局提供了新的可能,经济模式的不断完善,也是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不断完善的现实,是世界各国经济的必然要求。

5.2生态价值:推进绿色发展与环境改善

新质的生产力以发展为核心的生态领域,为“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走出去”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面临着新的发展定位,传统经济活动过分依赖自然资源使许多国家面临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而通过推广可再生能源、环境友好技术等手段,新质生产力得到了有效缓解。

5.3技术价值:促进知识共享与技术扩散

通过搭建技术创新平台,促进沿线国家间知识共享和技术扩散,加速区域内技术能力均衡发展,技术价值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体现。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优势,技术能力和创新资源都处于劣势。而新质生产力则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机会,通过国际研发合作机制的建设来弥补技术上的差距。

知识共享和技术扩散的重要载体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的联合实验室和科学园区。这些平台为促进先进技术跨国转移汇聚了各国科研力量。例如,在清洁能源领域,中国已经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建立了多个技术示范基地,让当地企业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开展试验性工程等方式,迅速掌握光伏核心技术和风能发电核心技术。

6结语

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驱动力。在数字化、绿色化的引领下,“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技术共享,推动全球价值链重组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未来,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驱动下,“一带一路”倡议将进一步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稳定,为全球化合作提供了新范式。

参考文献

李曦辉,陈景昭,徐蕾.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价值[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26(6):3-17.

陈·巴特尔,马蓁,黄昕蕾.“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人力资本何以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视角[J/OL].民族教育研究,1-10[2024-12-10].https://doi.org/10.15946/j.cnki.1001-7178.20241101.001.

陈甬军.以新质生产力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J].河北学刊,2024,44(6):1-8.

陈甬军.以新质生产力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J].河北学刊,2024,44(6):1-8.

张广燕,额尔敦朝格图.“一带一路”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24,14(29):115-118.

张辉,唐琦,李宁静.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水平开放[J].开放导报,2024(5):49-57.

夏青海.论从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赋能外贸企业提质增效的底层逻辑与实践路径[J].商展经济,2024(15):48-51.

付志华,陈颇,伏开鑫.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体育用品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兼论新质生产力助推体育用品贸易竞争力提升策略[J].体育与科学,2024,45(4):19-31.

刘美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情感意蕴[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21(8):4-9.

韩永辉,李思怡,成昊.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共建“一带一路”双向赋能:现实逻辑、理论框架与实践进路[J].战略决策研究,2024,15(3):3-19+109.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机制创新高质量发展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对外经贸(2016年9期)2016-12-13 04: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