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是怎么打舆论战的

2025-01-16 00:00:00张嵚
领导文萃 2025年2期
关键词:清王朝北洋水师甲午战争

盖着黄龙旗下葬的美国人

1897年2月12日,原北洋水师“洋员”、镇远舰帮带马吉芬,即将在美国纽约海军医院里,接受眼球摘除手术。他突然吩咐护士帮自己把小皮箱拿来,然后又借故支开了护士。

紧接着,整个医院都听到一声清脆的枪响:马吉芬,这位亲历了甲午战争的美国籍军人,选择用箱子里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37岁的生命。人们从血泊中找到一张纸条,那是他最后的遗言:“我的心属于中国,属于北洋水师。”

这一天,正是他的两位老战友,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以及“镇远”舰署理管带杨用霖的两周年忌日。

而在这之前的两年里,这位出身美国军人家庭,曾在黄海大战里浴血奋战,回到美国家乡后迅速成名,被美国人尊称为“马吉芬少校”的传奇人物,内心却长期沉浸在巨大痛苦中。不止因为北洋水师老战友们的相继殉难,也不止因为战争给自己留下的伤痛。而是他吃惊地发现:作为甲午战争中战败一方的清王朝,以及在战争中付出牺牲的清军官兵,竟然遭到美国媒体多年如一日的嘲讽抹黑。

在当时美国的各类报纸刊物里,对清军特别是北洋水师的嘲笑丑化,堪称比比皆是。至于战胜一方的日本,却被美国媒体各种吹捧。在美国记者的笔下,日本军队不但纪律严明战斗素质奇高,而且“对美国人极其文明友好”。初回美国时,马吉芬仅仅因为反驳了美国记者“日军文明”的说法,就被扣上了“辱日”帽子,遭到各种口诛笔伐。

因此,不甘受辱的马吉芬,在这两年里,一直奔走在各类演讲活动中,竭力告诉美国人甲午战争的真相。他在为美国报纸刊物撰写的文章里,不但盛赞了丁汝昌等老战友的伟大品格,更怒怼了美国媒体对北洋水师的种种丑化:“中国海军,不是你们所说的那样贪生怕死、昏庸无能。我们的同胞,总是在侮辱中国海军。”

但他的这些努力,在当时的美国却是苍白无力。特别是他那些为北洋水师“正名”的言论,被人嘲笑是“精神出了问题”。扭曲的舆论加上病痛的折磨,让他终于在丁汝昌忌日这天,做出了悲剧的抉择。几天后的葬礼上,他盖着北洋水师的黄龙旗下葬,墓志铭由他的父亲亲笔撰写:“谨立此碑纪念一位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人生献给另一面国旗的勇士。”

为什么明明是作为被侵害一方的中国,却遭到美国媒体如此罔顾事实的丑化?其实,这正是甲午战争前后,西方媒体态度的缩影:战争中承受了巨大伤亡,战败后更割地赔款的中国,不但没有得到多少同情,反而成了诸多西方媒体的靶子,长期被冷嘲热讽。相反是作为侵略者的日本,不但攫取了大量实际利益,更借助这场侵略战争,成功在国际舆论场上打造了自己“文明”的人设。

舆论战场上,大清输得比水陆战场更惨。

晚清舆论的闭塞自大

1894年8月1日,清王朝正式发布宣战谕旨,甲午战争爆发。而距离战场千里之外的新加坡,46岁的清王朝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正对着一堆书稿唉声叹气。这位曾在日本生活五年的晚清外交人才,早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七年(1887),就完成了50万字的《日本国志》,该书涵盖了近代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技、军事等各方面第一手真实资料。甲午战争的突然爆发,更让这本书堪称晚清君臣最急需的“宝典”。

但就是这样一本“宝书”,自从修订完成后,就命运多舛。直到甲午败局已定,这部书才终于得以刊刻。

同样是甲午战争宣战前后,大清朝驻英国公使龚照瑗,正在法国忙得团团转。这位“大清裱糊匠”李鸿章的实在亲戚,身为驻外公使,却对外语一窍不通,外文报纸自然也极少看。人在法国的他,主要靠英国员工马格里来搜集情报。而马格里带给他的,基本都是英国坊间小道消息。诸如“英国反对甲午战争”“俄国给日本施加压力”等假新闻都是这么来的,然后被龚大人照单全收,成了清王朝眼中极有价值的战略情报。

晚清舆论战真正的失败,在于高层的无知,从头到尾,无论洋务派还是顽固派,脑筋里都毫无“舆论战”这根弦。美国人丹涅特这样形容清王朝“舆论战”中的无能:“以口舌文告,日劳精弊神于英、俄、德、法、美五国之交,垂五十日。迄无要领。”一百多年后,学者阚延华也发出了一声长叹:“翻遍甲午战争期间所有的《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大报,没看到一篇中国官方或者个人主动提供给国外公众阅读的资料。”

而比起晚清重臣们对于舆论战的无知,日本却在挑起战争前,就高度重视舆论战。当大清驻英公使龚照瑗在法国乱收小道消息时,日本驻英公使青木周藏,则给日本政府报告说:“我以前就与《泰晤士报》建立了关系……把英国政府拉向我们一边……请寄供政治上和私人之用的额外经费。”

在整个甲午战争的舆论战里,日本也是做戏做全套。清政府不允许任何外国记者随军采访,日本则主动邀请了129名西方记者。日本本国更有66家媒体,向前线派出了一千多名记者。整个战争进程里,日本也做足“摆拍”,诸如“优待清军战俘”“攻克清军阵地”“救助朝鲜难民”等“大新闻”,都是从文章到图片,舆论造到极致。

但清王朝之所以输到体无完肤,不止是“态度”与“做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日本两个至今值得我们警觉的伎俩。

并没有过时的把戏

日本“舆论战”的第一个“拿手好戏”,就是他们的“钞能力”。日本当时高薪聘请了美国《纽约论坛报》记者豪斯,以西方媒体的游戏规则,打造日本“文明”的人设。在甲午炮声还没响起时,相关的文章已经开始了“轰炸”。

在整个甲午战争进程里,日本更把现代新媒体常见的“买水军”“请大V”等套路,提前一百年玩到熟练。日本当时在西方媒体投放的“有偿新闻”,都有明码报价:日本在中央通信社发一篇新闻,价格是100英镑,而在路透社发一篇价格是606英镑。

1894年7月23日,搭载中国士兵的英国商船“高升号”,被日舰“浪速号”击沉。如此“打英国脸”的行为,引发了英国舆论的愤怒。但没多久,剑桥大学法学系教授韦斯特莱克以及牛津大学教授胡兰德等人,就相继发表高论,认为悲剧的主要责任在中国一方。诸多英国媒体也相继改口,原本令日本陷入舆论被动的“高升号”事件,就此反转。

但日本“舆论战”比“砸钱”更让我们警觉的,是他们的“洗白”手段。还是以“高升号”事件为例:日本在进行媒体公关时,不是简单地“砸钱造舆论”,相反是几步走的花招:第一步,模糊责任,把冲突的起因,说成“中国军舰态度极不友好”,在细节上修改真相。第二步,混淆视听,淡化主要矛盾。他们抓住“日军营救落水欧洲水手”这一个新闻点大做文章,且让收够了好处的被救水手出面替日方背书,成功转移了公众视线。第三步是汹涌的舆论攻势,几大收足好处的西方媒体齐上阵……

三十七年后的叹息

很多国人说到甲午战争,常说这是“梦醒之战”。但在“舆论战”方面,至少民国的“精英”们,真的没醒。

1928年5月,日本侵略者出兵济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而日寇的“舆论战”,也是故伎重演,他们在全球各大报纸上投放新闻,宣称日军是“对中国军队暴行的反击”。甚至当南美几个国家的报纸,刊登“济南惨案”的真实报道时,日本驻该国使馆竟亲自下场,威胁报社撤回报道。《泰晤士报》更是再次为日寇摇旗呐喊,甚至“感谢日军在济南的仁慈”。

而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呢?只是一句简单的回应:“对日案切勿擅自通电发表。”三年后的“九一八事变”里,侵占东北的日寇,更在舆论战里无所不用其极,侵略战争被美化成“保卫日本利益”,西方媒体上,一批为日寇背书的“西方专家”们,大呼“中国排外招来日本反击”,其颠倒黑白之本事一如既往。

从甲午的“不会打”,到抗战爆发时的“不敢打”,近代中国在舆论战里吃的亏,就是那个落后挨打时代,最生动的缩影。

(摘自“底线思维”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清王朝北洋水师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那些事
中外文摘(2020年23期)2020-01-01 13:56:58
从中日近代海军建设的不同探析甲午海战中国战败的原因
祖国(2019年3期)2019-03-29 12:05:26
农耕文明的科技历史呈现
青年时代(2017年35期)2018-01-09 19:33:30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安徽史学(2016年2期)2016-12-01 02:57:03
浅析张之洞与清朝的世代交替
两个历史落差的转换——清王朝的没落对当今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
五行学说在清王朝创建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4年24期)2014-04-29 00:09:08
北洋水师那些事儿
国学(2009年4期)2009-06-03 03:13:48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
军事历史(1995年2期)1995-08-16 03: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