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实施以来重视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做到系统性和整体性,而通过单元教学则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推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利用真实情境开展教学能够将现实生活与地理理论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锻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地理素养的目标。为此,广大教师要积极响应教学改革号召,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于真实的情境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认真研读地理教材,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设计大单元教学方案首先要明确地理教学目标要求,做到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特别是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特别是针对大单元教学,要准确把握单元主题核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在地理教学中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将各个子主题相衔接,这样的知识体系才是完整的,能够满足学生锻炼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需求。
二、根据地理单元内容,选择划分主题情境
在选择真实情境前,首先要调研筛选,围绕单元主题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真实情境。依据现有的研究和划分,可以将真实情境划分为生活情境、学术情境、社会时政热点情境和历史情等,而根据不同的真实情境活动形式又可以划分为研究角色扮演情境、实验模拟情境、案例情境、实地调研情境。筛选的真实情境主要来源于高考题、教科书和文献等,根据素材来源的不同,选用的真实情境也会具有不一样的特点,能够更好地满足大单元教学的具体需求。其次,在收集真实情境时要考虑情境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性,确保真实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真实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教学时间安排、学生能力以及学校资源的实际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确保能够有效实施。
三、创设有效真实情境,提高单元教学效果
教师在创设真实情境时要构建特色鲜明和高质量的地理情境,本文结合观察心得、实践经验以及教学案例概括了以下几种创设真实情境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社会现实问题,创设有效生活情境
地理知识源于生活,用心观察,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地理知识,我们可以运用地理知识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此,教师在创设真实情境时要从生活出发,将社会现实问题和生活现象融入到情境之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价值,锻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生活经历以及生活背景,确保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要加入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激发学生求知欲,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在学习“人口与环境”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探究城市规划实践原则、人口迁移原因和影响、城市化进程等地理知识点,教师可以围绕每个地理知识点创设真实情境,借助组合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发展和人口迁移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二)以户外的调查为主,创设有效实践情境
空间性和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为此,教师要创设以户外调查为主的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参加采样、观测等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认识地理环境真实的样貌,探索地理环境演变过程,分析地理环境形成机制。为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要求融入启发性和探究性的元素,以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将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锻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为了保证实践情境的有效性,教师在组织户外调查活动之前要做好周密计划,比如安全措施、活动的详细安排、调查设备工具、调查地点的选择。例如,在教学“城市和地理环境”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学校周边户外调查城市环境,通过展示调查成果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融合多学科的内容,创设有效综合情境
当前跨学科教学的开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各学科内容具有紧密联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不例外。教师要借助多学科交叉点创设融合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情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层次和兴趣点,为综合情境融入丰富的知识素材,满足教学任务的要求和目标,将局部情境和总情境充分整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从而在大单元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实现地理教学的目标。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很多“动感”很强的内容,如:“季风的形成”“褶皱与断层的形成”“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等,融合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可以化静态为动态,让学生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获得感性材料,从而更为直观地理解插图含义,更好地掌握地理现象和事物的变化规律。
总之,有效的真实情境能够提升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度和完成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和核心主题之间的关联点,有效完成主题间的衔接,构建完整主题框架和知识体系。因此,在今后地理大单元教学中,作为老师要创设多种有效的真实情境,从而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