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点!快点!再快点!”体育课刘老师的催促声伴随着怦怦的心跳声把我吞没,只剩下耳膜嗡嗡作响。我咬紧牙关,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全力冲向终点线。汗水沿着我的脸颊画出不争气的轨迹,最终滴落在炙热的跑道上。我瘫坐在地,看着刘老师抽动的嘴角,就知道这次还是没达标。
“中考体育40分啊,你们几个的800米到现在都过不了关,还想考重点高中?!”对着我们几个文化课成绩尚可,但体育成绩特差的孩子,暴脾气的刘老师又开始了一番训斥。
从小我就是“体育特困生”,即使我用尽全力去追赶那些轻松奔跑的同学,也只能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就像一只笨拙的丑小鸭,在低处仰望着空中翱翔的白天鹅。
“明天开始,你们每天晚自习时过来加练!”
连续两周缺席晚自习的我,很快就引起了数学课林老师的不满:“今天不要去跑步了!晚自习要讲评月考卷子,这部分内容很重要。”
“可是……刘老师他说……”我摇摆不定,但最终还是咽下了辩解的话。
林老师今年刚毕业,教学方法新颖有趣。在她的教导下,我的数学成绩一路高歌猛进,跨进年级前十的行列。内心挣扎过后,我还是坐在座位上,打开错题本认真复习起来。
很快刘老师便出现在了教室门口,和林老师一番激烈交涉过后,我还是被带到了操场。“他们几个最近练得都过关了,现在只剩下你了。我知道你文化课成绩非常好,但是体育上的扣分你要做多少题才能补上?也就是差10秒,你就不能再好好练练吗?”刘老师一改往日的严厉,语气变得柔和了不少。
那夜,我记不清自己跑了多少圈,只感觉到双腿像被灌注了铅块,沉重得几乎抬不起来。月光皎洁,却无法扫去我心中的阴霾;灯火阑珊,却映照出我眼中的迷茫与疲惫;脚下的道路,永无止境地延伸着,每一步都是那么孤独与烦闷。
次日夜跑,林老师也出现在操场上。她一边掐着秒表一边观察我,随后又在草稿纸上演算起来。“刘老师,她这么练是不行的呀,快叫她停下来。”她说。
刘老师一脸不解地望着林老师,然后朝我示意了一下,接着说:“林老师,那你说说,她这么练到底哪里不对?你有什么高见?”
“刘老师,我注意到她跑步时存在三个问题。第一,她的跑步节奏不合理,时快时慢,这样很容易过多地消耗体力。第二,她的跑姿不对,身体过于前倾,脚步落地过重,这不仅影响速度,还容易受伤。第三,她的极点出现得过早,这说明她在跑步过程中的体能分配不科学,前期用力过猛,导致后期乏力。”
“你说得不错,关于跑姿的问题我纠正过她,现在每天的训练就是一些基础的拉伸和力量训练,增强她的肌肉力量和柔韧性,从而改善跑姿。但是她的身体条件太弱,收效甚微。”刘老师目不转睛地看着林老师说道,语气里带着几分无奈。
林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我可以把数学上的区间法用在跑步上。把800米分成几个小区间,比如每200米为一个区间,根据我的体能状况设定每个区间的目标时间,通过不断练习,让每个区间保持稳定的节奏,避免时快时慢导致的体力消耗不均。体能极限问题,需要一些数据推算出我在哪个阶段最容易出现极点,然后在这个阶段之前适当减速,调整呼吸,储存体力,等到极点过后再逐渐加速。
在林老师的专业分析下,那些困扰我已久的跑步问题,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难以解决了。我抬头望向林老师,心中又燃起了希望。
那天过后,只要林老师不盯晚自习,她都会出现在操场上,陪我一同训练。有了她的陪伴,曾经的孤单感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与安心。我开始学会用头脑去跑步,不再只是盲目地迈动双腿。我尝试着将数学中的逻辑与策略融入跑步,通过计算步频、步幅来优化跑步效率,利用数学模型分析不同训练阶段所需的体能分配。枯燥的训练竟然也开始变得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感到无比兴奋和满足。
两个月的时间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就到了测试的日子。这天,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操场上人声鼎沸。我站在起跑线上,深吸一口气,脑海中回放着每一个与林老师并肩奔跑的夜晚。
随着一声清脆的发令枪响,我像离弦之箭般冲出起跑线,每一步都精准地踏在我心中的节奏上。第一个200米,我顺利达成目标时间,感觉状态良好;进入第二个区间,我保持着稳定的步频和呼吸,即便周围的声音逐渐模糊,我也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步都在计划之中;到了关键的第三区间,我明显感觉到自己体力下降,但正如林老师所教的,我没有慌乱,而是果断减速,通过深呼吸调整状态。
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我的耳边只剩下自己的心跳声和呼吸声,所有的疲惫仿佛在这一刻被彻底点燃,转化为向前的动力。我加快了步伐,每一步都拼尽全力。终点线离我越来越近,我最后用极限速度冲过了终点。
停下脚步的那一刻,我听到了林老师和刘老师的欢呼声。计时器上的成绩远远超出了我们之前设定的目标。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几乎要落下泪来。我转身寻找着林老师,只见她和刘老师露出了无比灿烂的笑容。
次年,我收到了心仪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本刊原创稿件,与鱼图)